唐炜
今年暑期,江苏省扬州树人学校利用线上培训,传达省、市教育部门的相关文件精神,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双减”政策;同时邀请中央党校教授做专题讲座,让全体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到:我们要通过“双减”重塑教育的发展目标,为下一代创造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减负”是手段,回归教育本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才是改革的目标和着眼点。
一、以科学评价引领“双减”
“双减”落地,扭转了教育评价导向。在“减负”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教育质量观,让孩子们告别分数的“指挥棒”,按照规范和规律,循序渐进,健康成长。
新学期伊始,扬州树人学校对照“双减”有关要求,修订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制度,以引领“双减”实践。教师评价不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在注重结果评价的同时,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切实践行中央及教育部的“减负”政策和具体部署,把教育教学及教研工作落实到教师一日的教学行为和过程中去,通过听课、交流、查看、问卷、研讨、走访等多种形式,制定《扬州树人学校教师评价细则》,多维、多元、多方进行公开、公平、公正评价。在绩效考核中既注重个性发展,又注重团队进步;既注重“期中、期末”,又注重“每周数据”;既注重“规定动作”,又注重“自选动作”。通过考核,让兢兢业业的教师都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劳有所得,优有所获,特有所奖,避免因评价不公和工作业绩被埋没而让他们失去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对学生的评价,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主要围绕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校立足“四个关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品质,关注质量形成的过程与成本,关注学生的成长环境,在修订完善《扬州树人学校学生评价细则》时,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即重视学生成长的综合性,坚持评价运用的发展性,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性,强调教育评价的专业性。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重要方式和自我教育的有效手段;而增值性评价,则鼓励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成长进步。
二、以优质师资保障“双减”
“双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是落实“双减”的有力保障。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教师的知识和业务水平决定着教育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和独特的教学艺术,具有出色的教学效果和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热情。教师只有“深入”,才能“浅出”;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双减”是一场革命性的教育治理,实施的主体力量是教师,核心也是教师。扬州树人学校现有专职教师465人,其中博士1人、高级教师180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108人。学校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抓在手里,作为关键,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五项工程”(起步工程、青蓝工程、而立工程、名师工程、阳光工程)为抓手,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更深入地了解校情、教情和学情,在课堂教学、作业设计、课后服务等方面加强吸引力,增强核心力,以高尚的师德关心、引领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双减”加速落地。
三、以高效课堂促进“双减”
确保学生在校内学会、学足、学好是落实“双减”工作的另一项重点内容。对于学校来说,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说,“双减”的主阵地也在课堂。
为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同时鼓励教师朝着反思型、研究型方向发展,近年来,学校开展了“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学有效性研究”,引导教师聚焦课堂,将课例作为载体,通过同伴互助、集体备课,不断反思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教学有效性研究。
所谓教学课例研究,是教师“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研究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一般以某一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致力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各类教学问题的解决。实践证明,这种研究方式易被教师接受,是一种有效的、常态化的研究方式。
在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實践中,学校认识到,如果缺少纵向的引领,即没有课程专家的指导,同伴互助常常会囿于同水平反复。只有和教育专家合作互动,才能使教学研究走向深入。扬州树人学校作为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研究基地,参与了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实验基地“以学生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研究项目。在高校专家的带领下,学校教师不仅关注教,更关注学生的学。课堂教学的改进,使教师的集体研究能力、个人反思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等都有了很大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也有了大幅提升。
为建设高效课堂,学校坚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奖励措施,并不断进行改革和改进。主要包括集体备课、集体研制教学案与导学稿、听课评课、研课磨课、公开教学展示与观摩、研题制卷、学情调查和分析、学生研究和指导、质量分析、专题研讨、教师校本研修、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案例研究、教育教学反思和论文写作、校本课程开发等。近年来,学校的校本教研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学生学习效率,重点深入研“生”、研“案”、研“课”、研“题”,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四、以课程基地支撑“双减”
江苏省中小学课程基地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育平台。扬州树人学校现有“基于融合的地理课程基地”和“‘自主·合作’的初中语文阅读课程基地”两个省级课程基地。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实,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课程基地建设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可能。
为了探索学科融合,两个课程基地将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统整,开发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构建初中、高中一体化课程体系,整合了思政类、科技类、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劳动类共计100多门课程,每一类课程规范、创新了多元化评价标准。大部分课程教学可由本校教师担任,规范管理,统筹安排,做到学段之间有延续,可服务于社团课、兴趣课、选修课、延时服务等所有时间段,满足各年龄段学生的兴趣需求,减轻家长的选课压力、接送压力、经济压力。学校“服务学生、减轻负担、发展师生”的特色课程体系,实现了融合育人目标。
五、以“五育并举”推进“双减”
扬州树人学校运用校本课程,推进“五育并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实。
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美丽中国”“时事风云”“生涯体验”“大运河文化”“校史解读”等系列校本课程。这些课程让学生心怀天下,努力做有家国情怀的人;心存敬畏,做行有所止的人;意志坚韧,做积极进取的人;心胸开阔,做阳光大度的人;心存感恩,做知恩图报的人;心存善意,做助人为乐的人。
开设“走近鲁迅”“数学与科学决策”“生物与健康”“历史典籍研读与评价”“时势地理”“化学与生活”“物理拓展性实验的设计与制作”“程序设计”“互联网时代”等系列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同时,学校还开展心理辅导及生涯指导,着力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开设“自卫防身术”“我是路人王——篮球”“炫舞啦啦操”“高尔夫”“游泳”“网球”“拔河”“跳绳”等系列校本课程,把学生吸引到体育场、大自然中去强健体魄,让学生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和锤炼学生意志。
开设“尚乐合唱团”“播音表演”“编剧与导演”“扬剧史话”“扬州评话”“相声与小品”等校本课程,传承、弘扬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艺术,让高雅艺术进校园、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唤醒学生的文化自觉,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开设“学烧家常菜”“校园保洁与管理”“校园绿化”等校本课程,确定课程目标、学习方式与课程内容,开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開展家务劳动技能比拼,让学生真正懂得“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美丽”的道理,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体验、感悟与才干。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树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