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敏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通识教育与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核心力量这一说法最初引用于康复保健学科,而后迅速成为对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兴训练方法.核心力量训练运用于我国体能训练已10年有余,但较其他国家仍然起步较晚,在实践与理论等方面还有极大提高空间.网球作为一项历史悠久,技术与身体素质紧密接合的运动,近年来逐渐被大众所接受[1].网球正手击球是网球运动中最常见的击球方式,运动中时刻伴随激烈对抗、攻防转换、体能消耗的状况.网球运动员在训练初期普遍存在力量素质弱、稳定性低等状况,核心力量训练具有提高网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和身体稳定性的作用.研究表明,人体在活动时直接或间接的发力源泉都来自核心区域,相较于传统力量训练注重发展上下肢力量,核心力量训练则是针对性地刺激躯干部位肌肉,可以对网球运动员协调肌肉力量提供更多可能,有助于稳定性的发展.网球运动中对力量素质要求极高,提高核心区力量,进而提高下肢向上肢力量的传送能力,可以极大增强击球后的杀伤力,使来球更具威胁性[2].正手击球动作主要依赖核心区域力量素质,其动作结构、用力顺序和核心区域力量息息相关.但核心力量训练也不能做到独立存在,仍然需要搭配传统训练方法,使对运动员的力量发展更有针对性.本文力图通过以正手击球为出发点,青年运动员为训练对象,将核心力量训练融入到课堂教学实验来验证核心力量训练对网球正手击球的效果.
对于核心区域的研究,周桂琴等(2011)以膈肌为分界点下至盆底肌以上区域、大腿上股直肌以及股二头肌称之为核心肌肉群.该肌群的共同特点是包裹住人体的脊柱骨、骨盆附近的关节[3].陈光华和张孝民(2012)认为人的腰部以下盆骨以上为核心区域,该部分区域主要包括腹横肌、腹内斜肌、竖脊肌和腹直肌[4].关于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的研究,经过多年发展基于核心区域肌群发出力量以维持身体稳定性这一共识,不同学者也提出了许多观点.陈建才和杨玲(2013)将核心力量训练按状态分为动态、静态、动静结合.笔者认为除这种分法外还可以按照训练环境、 有无器械训练进行划分[5].张金华和刘瑞(2015)等人对核心力量训练方法进行了汇总,方法主要分为器械练习、Pilates练习、平衡练习、协同练习.这些方法都建立在遵循运动员身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的训练方法[6].在对网球正手击球效果的研究中,李明洋和徐林江(2016)认为正手击球效果主要变化在对球速的控制,击球时的旋转和对落点的控制能力[7].相对于青少年的网球训练,罗艳琼(2018)认为青少年(12至17岁的未成年人)是学习网球的黄金发展期,应在这一阶段安排有特色、符合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的身体素质练习.旨在为以后的运动员网球技术动作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8].核心力量的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准备姿势、行进间移动、正手击球、反手击球等多个环节,充分发挥“力量源”和“力量枢纽”的功能,实现提高网球运动员身体稳定性和肌肉协调能力的目标.
从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网球队筛选出24名运动水平无显著差异的网球运动员,检验以核心力量训练为主要手段的网球运动员正手击球效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6人,女8人,按照实验要求将24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男8人,女4人.对照组男8人,女4人.对实验组进行为期16周,每周3次,每次45 min的核心力量训练,对对照组采用传统训练法.实验结束后,测试实验人员的力量素质、核心区域的稳定性、正手击球时球速以及运动员对落点位置的控制.对两组实验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检测训练效果.以下是参与测试运动员训练年限、运动员年龄、运动员等级的基本情况.
表1 实验对象详细情况
本次实验器材包括深蹲杠铃器材组合若干、卧推杠铃器材组合若干、哑铃若干、STALKER PRO Ⅱ雷达测速仪一台、发球机一台、瑞士球12个、瑜伽垫12个、秒表2块、足球桩8个等辅助工具.24位运动员均由同一名网球高级教练员进行指导,除核心区域力量训练不同外,其他力量训练的方法、强度,技术教学完全一致,以此来保证实验的严谨性.
实验前对运动员进行身体力量测试、静态核心稳定性测试、动态核心稳定性测试、正手击球球速测试、正手击球落点控制力测试.身体力量测试根据专家访谈法结果选择采用八级腹桥作为评定标准,上下肢分别采用最大卧推、最大半蹲的方式测试.静态核心稳定性本研究采用重心平衡法,方法为闭眼单脚自然站立,以时间长短为评判标准.动态核心稳定性本研究采用星形偏移平衡法.正手击球速度需根据事先规定路线击球,由雷达测速仪完成测速.网球落点控制通过将场地划分成不同得分区域,以汇总分数进行判断.
表2 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前后力量测试得分对比
利用实验后测得数据与实验前测数据比较,已知3项测试指标皆有提高.在进行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可知,核心力量训练在提高八级腹桥训练中P<0.05,效果显著.说明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网球运动员核心区域力量有促进作用.上肢卧推最大负荷测试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P<0.05,数据差异显著.下肢深蹲最大负荷测试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P=0.031,说明差异显著.由此判断,核心力量训练对运动员核心区域力量提升有显著作用.
在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为期16周的力量训练后,对实验组及对照组运动员经行星形偏移平衡测试,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如下表:
表3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星形偏移平衡测试数据对比
从表3数据中可得知,实验前两组运动员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经过训练后,出现高度显著性差异的有左腿支撑前外侧和外侧;显著差异的有左腿支撑前侧、后外侧、后内侧、内侧以及右腿支撑前外侧、外侧、后外侧、后侧、后内侧、前内侧;左脚后侧、前内侧以及右脚内侧、前侧数据不存在显著性.出现这种实验结果主要是因为传统力量训练更加注重大肌肉群的发展,但大肌肉群力量的发展不能有针对性地改善身体稳定性,核心力量训练恰巧弥补了这一不足,使训练更加全面.核心稳定性也是判别实验人员核心力量是否增长的重要指标.
核心区域力量在脊柱专项、侧弯等一系列动作中起到了稳定和支撑的作用,人体在转动过程中,核心区域所提供过的转动力量及传递由下肢发出的力量能有效加大击球的力量.击球力量与球速成正比关系,核心力量的增强可以直接增加正手击球的球速.在实验前测中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运动员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知实验组与对照组击球速度并无显著差异,实验后,测得数据如表4.
表4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正手击球球速对比
在实验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击球速度经过T检验P值等于0.038<0.05,说明有显著差异.传统力量训练方法虽然也可以增强力量,但效果不如核心力量训练.综上所述,经过以上研究可以表明经过16周力量训练,两组运动员击球速度均有提高,实验组运动员的提高幅度要远大于对照组.经过数据的前后测对比,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保证了实验的严谨和科学.
本文借鉴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利用实证研究对核心力量训练对网球运动员正手击球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经过16周力量训练,两组运动员击球速度均有提高,实验组运动员的提高幅度要远大于对照组.经过数据的前后测对比,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保证了实验的严谨和科学.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施加不同的力量训练手段后,两组人员核心区域力量都有所增长,实验组八级腹桥得分为5.04±0.76,对照组为3.78±1.46,说明核心力量训练对网球运动员核心区域力量的提升有积极影响.实验后实验组上下肢力量较之前有显著性提高(P<0.05),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核心力量训练较传统训练法,提高上下肢力量效果明显.通过雷达测速可知两组运动员在进行训练后球速均有提高,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说明其效果更佳.在控制落点实验中,实验组得分高于对照组.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在网球运动员技术定性和提高身体素质的黄金阶段,教练员应及时抓住其身体发展规律,安排与身体素质相符合的力量练习,为运动员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核心力量训练作为新兴训练方法,还应与传统力量训练手段相结合,在适宜负荷情况下,提高力量训练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传统训练方法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运动员,也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在采用全新训练方法的同时也要对传统训练方法加以利用.第三,与时俱进,建立科学的训练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运动员的训练方法也在日益完善.在我国网球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习和借鉴世界网球强国的运动员培养和训练方法,为我国网球运动员的培养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