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变迁与前景展望

2021-01-19 23:26桑百川
中国流通经济 2021年11期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营商环境双循环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在观念、政策、制度、环境、条件、优势、产业、区域等方面都发生着变迁,梳理这些变迁有助于正确认识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并理解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观念方面,对外商直接投资的认识已经从早期的怀疑和争论转变为将其视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认同其在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功能;在政策方面,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已从以所得税为核心的优惠政策转向以法律和制度保障外商直接投資的权益,以产业导向政策引导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向,推动内外资企业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在制度方面,外商直接投资的行政审批制度已经废止,取而代之的是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市场准入制度,负面清单逐步简化,外商直接投资准入范围不断扩大;在环境方面,相当长的时间内国际环境对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非常有利,许多国家鼓励本国资本流向中国,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美国及其盟友对华政策发生了明显改变,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加剧,经济全球化面临着空前挑战,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国际环境变得愈发复杂;在条件方面,外商直接投资面对着我国国民经济由高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工业化由加速扩张转向结构调整,产能过剩取代市场短缺,要素成本优势弱化、市场优势加速形成;在优势方面,效率寻求型外商直接投资的优势下降,市场寻求型外商直接投资的优势上升,资源寻求型外商直接投资的优势发生结构性变化,战略资产寻求型外商直接投资的优势逐步提高;在产业方面,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下降,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超过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在区域方面,在东部地区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仍占主要地位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逐步扩大,各种类型的特殊经济区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中发挥排头兵的作用。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重要衔接点,有望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获得更多商机,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独特功能。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营商环境;结构变迁;“双循环”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66(2021)11-0112-0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参与多边贸易体制改革的方案设计与谈判策略研究”(19ZDA064)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从少到多,逐步成长为全球吸收外资大国。2020年,在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大幅下降35%的情况下,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逆势增长4.5%,达到1 443.7亿美元[ 1 ],连续四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引资国。外商直接投资正经历着全方位的变迁,在未来中国经济中将扮演新的重要角色。

改革开放前,受国内外环境影响,我国逐步走上了封闭的道路,排斥外商投资,把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对立起来,导致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与世界的发展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越拉越大。1952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GDP的比例为5.2%,1978年下降为5.0%,人均GDP只有381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仅343元,排名世界后列[ 2 ]。为更快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1978年后我国走上了对外开放之路,开启了利用外资的大门。

我国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过程是不断突破思想束缚、更新观念的过程。1978年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在总结我国的历史经验教训和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判断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基础上,我国做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但在利用外资过程中,一度出现两种不同观点的激烈交锋,如利用外资到底是“爱国”还是“卖国”;外资企业“姓资”还是“姓社”,“姓中”还是“姓外”;外商投资冲击了民族经济还是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技术进步还是瓦解了自主创新体系,增进了国家经济安全还是诱发经济安全隐患;储蓄和外汇“双缺口”消失后在国内资本过剩情况下是否还要利用外资;等等。正是在不断突破错误思想观念束缚的过程中,我国始终坚守积极利用外资的理念和政策,努力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提升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才使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逐步扩大,并成为全球炙手可热的投资目标地。

近年来,一些国家走向单边主义和贸易投资保护主义道路,外部环境发展剧变,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加快形成国内循环为主、国内与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对外开放不再重要了,我国对外资的依存度太高了,甚至轻视外商投资。对此,中央反复强调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的重要性,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并谋求更高水平开放,扩大外商直接投资市场准入范围,让外商直接投资分享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商机。

总体看来,如今我国社会对于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已经形成基本共识,认同外资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商直接投资在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功能。努力为外商投资企业创造公平竞争条件和良好营商环境,推动外商直接投资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行动。多数外资企业也认同中国积极利用外资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过程也是外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优化的过程。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之初,为了弥补经济体制不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所产生的制度缺陷,增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设计了以所得税为核心的外资优惠政策。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法制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以及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外资准入规模不断扩大,外资的竞争力显著提升,我国的对外资优惠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被取消,转向谋求内外资企业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

如今,我国以优惠政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已经转向以法律和制度保障外商直接投资的权益,以行政官员许诺保障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落地转向以产业导向政策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流向。外商直接投资市场准入透明度提高,经营许可、税收、工商管理、知识产权保护、自主创新、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待遇趋于公平,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正在形成。

在培育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同时,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外商直接投资萎缩以及国内外经济条件变化,在积极利用外资的理念下,我国把稳定外资与提升外资质量作为工作的重心①,明确外商投资促进、引导、服务、保护与监管相结合的政策措施。全面清理负面清单之外的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把“准入”与“准营”结合起来,落实“非禁即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链招商,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提升外商直接投资质量,推动引资与引技引智引才相结合,降低外资研发中心享受政策的门槛,吸引更多优质外部要素资源促进国内循环;发挥特殊经济区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中的引领作用,打造提升利用外资新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投资促进活动,充分发挥各类展会引资作用;健全外商直接投资服务机制,对重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跟踪服务,强化重点外资企业联系服务,推动重点外资项目加快落地和建设;完善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保障体系,落实外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持续加大外商直接投资保护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外资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营造良好环境,完善外商直接投资管理制度,加强改进事中事后监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升行政许可透明度和效率,持续提升外商直接投资便利度。

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我国建立起了一整套行政审批制度和法律规则。在外资准入方面,长期实行行政审批准入制度,除鼓励类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外,允许类、限制类外商直接投资只有获得行政审批许可才能进行投资,禁止类外商直接投资则不能获得行政审批许可。即便获得行政审批许可投资,大型投资立项和经营项目也要获得原国家计委和外贸部批准,中小型项目由原地方计委和外经贸局批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商直接投资行政审批制改为注册登记制,但一度出现注册登记周期长、效率偏低的现象。目前,外商直接投资准入的行政审批制已经废止,取而代之的是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市场准入制度,负面清单逐步简化,外商直接投资准入范围不断扩大。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立法不断取得进展,先后出台了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条例和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企业经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企业经营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简称“外资三法”)。进入新时代,我国致力于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积极利用外资,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通过提高外资质量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早期制定的“外资三法”已难以适应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需要,为了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应制定统一的外资基础性法律,把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和规范外商直接投资管理结合起来,把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纳入法律框架,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2019年“外资三法”合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取代原来的“外资三法”,外商直接投资法律制度趋于完善。外商投资促进、外商直接投资权益保护、外商直接投资监管纳入统一的法律体系,外商直接投资获得了公平竞争的市场条件。为了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应构建与之配套的法律体系,通过“立改废”全面清理与之不相符、不衔接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国法制化的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建设明显提速。

改革开放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一方面看到中国的巨大商机,在经历了观望犹疑后,确认了我国欢迎外商直接投资的坚定立场,认识到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我国外商直接投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在华投资能够获得丰厚收益,支持本国企业扩大在华投资;另一方面,认为通过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倒逼中国改革,中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最终融入到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社会经济制度体系。因此,各国对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吸收外资政策普遍持欢迎态度。我国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承接全球产业转移中也有效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实现了中外互利共赢。

但是,由于我国的快速发展,近些年来美国感受到来自中国的竞争。在诸多细分的行业领域,我国企业都表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竞争力,美国企业的竞争优势逐步削弱。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中两国此消彼长的经济发展态势令美国政界、商界都感到惶恐不安,在现有国际经贸规则下,美国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几无胜算,美国政府为了帮助本国企业提升竞争力,不仅谋求改变国际经贸规则,而且把中国作为战略竞争对手,走上遏制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特朗普政府发动对华贸易战,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关税,把更多中国高科技企业纳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限制对华科技、技术合作和人员交流,导致中美两国两败俱傷。在美中贸易摩擦中,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利益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部分出口导向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输美产品关税税率提高,虽然增加的关税一般由出口企业和美国进口商分担,但也增加了这些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和消费者的负担;许多美国企业错失拓展中国大市场的商机,高通、英特尔、德州仪器、安森美、谷歌、博通、美光、伟创力等大批高科技企业对华业务收入下滑。

新冠肺炎疫情使制度竞争加剧。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负的外部性,疫情扩散威胁社会公众生命安全,而防疫类似提供公共产品,具有正的外部性,防疫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靠市场机制无法解决防疫问题,不能控制疫情蔓延。为了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干预并主导防疫不可或缺。那些崇尚自由市场、动员和调动社会资源能力弱的国家,防疫行动缓慢,疫情快速蔓延,严重威胁公众生命安全。相反,崇尚以人为本、政府调动资源、组织协调社会行动能力强的国家,能够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协同社会行动,更快建立起政府主导的防疫体系,保护公众生命安全。在应对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以人为本的防疫安排显然优于市场为本的制度体系。当然,以行政强制手段推动防疫抗疫,弥补市场失灵,也会冲击市场机制的运行,带来次生经济危害。这激发人们思考到底该建立以人为本的制度,还是尊崇自由市场的理念和价值观,未来的制度竞争将更加激烈。在中国强调以人为本的举国体制的优越性时,拜登政府则把贸易战引向制度战,加紧构筑遏制中国发展的西方国家同盟,对其盟友施压要求其断绝与我国经济交往,扰动一些国家与我国的经济合作关系。2021年5月,欧洲议会通过冻结《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决议;2021年6月,G7峰会公报和北约公报对我国横加指责,恶意渲染中国威胁世界安全,恶化我国外部经济环境,构成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约束条件。

改革开放后,我国面对的是经济全球化总体上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东西德统一、苏东剧变、欧盟东扩、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走上改革开放道路,全球市场真正形成,商品、服务、资本、技术、信息等全球流动规模以惊人的速度扩大,国际贸易、投资、生产自由化程度迅速提高。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经济失衡,不仅各国的贸易、投资、经济增长不平衡,各国在全球化中的利益不平衡,而且国家内部不同阶层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能力不平衡,加剧了国内利益分配不均衡,导致改变全球化格局的倾向上升,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加剧,经济全球化正面临空前的挑战。叠加新冠肺炎疫情重创全球供应链,一些国家限制医疗卫生用品和生活必需品出口,以保障国内需求,向本国企业施压,要求把制药、防疫用品生产企业迁回国内,甚至以国家利益和公共安全为名调整供应链,建立本土供应链体系,进一步推动制造业回流,把供应链转移到本土,减少对外部的依赖,加速全球供应链收缩,打击生产全球化、投资全球化。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经济稳定并率先复苏,对外商直接投资产生巨大吸引力,但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吸收外资和稳定外资的压力加大。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工业化加速扩张,短缺的市场结构面临巨大商机,低廉而丰裕的劳动力带来明显的成本优势,渐进式改革持续推进带来显著的制度变迁效应,对外商直接投资产生了极大吸引力,外商直接投资经历了起步阶段(1979—1986年)、缓慢发展阶段(1987—1991年)、高速增长阶段(1992—1995年)、调整提高阶段(1996—2001年)、稳定发展阶段(2001—2017年),如今,正从数量扩张转向谋求高质量发展,这与我国国内利用外资的条件发生重大变化高度相关。

第一,国民经济由高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外商直接投资高质量发展。2015年中国经济经历了长期高速增长后,服务业占比超过了GDP总量的50%[ 3 ],服务业的增速超过制造业增速,工业化加速扩张时期结束,国民经济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成为主要特征,对外商直接投资提出了新的要求,外商直接投资要从数量扩张转向数量与质量并重,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第二,工业化加速扩张转向结构调整,要求外商直接投资为推动经济结构升级服务。对外开放初期,我国面临工业化发展的艰巨任务。在改革开放中,我国逐步成长为工业化大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50%,正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转向后工业化阶段。外商直接投资也必须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服务,而不是在工业领域简单的数量扩张。

第三,产能过剩取代市场短缺,外商直接投资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外开放初期,我国面对着计划经济遗留下的短缺经济结构。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绝大多数行业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短缺经济彻底结束。此后,随着我国在开放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工业化加速发展,产能规模迅速膨胀,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外需下滑,出口增长放缓,国内消费结构升级,暴露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面临着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内资企业的挑战。

第四,要素成本优势弱化,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市场优势加速形成。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发挥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利用土地等资源充裕廉价优势,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如今,中国劳动力红利日益衰减,劳动力成本上升,房地产价格大幅度上涨,能源、资源类产品成本攀升,环境成本增加,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过去要素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逐步消失。同时,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費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高端、优质、时尚、环保、健康的消费品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旅游、休闲、保健、养老、娱乐、文化、体育、金融等服务需求快速增长,以往庞大人口规模下的潜在市场正转换为独具吸引力的庞大消费市场,我国的要素成本优势弱化的同时,庞大市场的优势正加速形成。外商直接投资只有根据中国消费需求的变化,适应消费规模扩大和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才能获得更好发展。

进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可分为效率寻求型、市场寻求型、资源寻求型和战略资产寻求型,随着国内经济条件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我国吸收不同类型外商直接投资的优势也在变化[ 4 ]。

第一,效率寻求型外商直接投资的优势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对效率寻求型外商直接投资产生巨大吸引力。2008年以来,随着人口红利日益衰减,劳动力成本上升,房地产价格以及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攀升,环境成本、物流成本增加,资金成本居高不下,综合要素成本优势快速削弱,导致对效率寻求型外商直接投资吸引力下降。

第二,市场寻求型外商直接投资的优势上升。由于我国经济总量扩大,人均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加上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消费需求规模巨大,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坐二望一”,且消费结构升级态势明显,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投资增速虽然放缓,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品需求旺盛;在谋求更高水平开放中,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程度逐步提高,市场开放度上升,外商直接投资市场准入限制放宽,对于外资企业而言,我国超大市场的商机具有巨大诱惑力。这决定了吸收市场寻求型外商直接投资的优势明显。

第三,资源寻求型外商直接投资的优势发生结构性变迁。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对矿产资源、原材料和能源需求量庞大,对资源开发领域外商直接投资的限制放宽,资源寻求型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机会较多。但是,由于国内可开发矿产、能源等资源数量减少,环境保护标准提高,资源开发成本大幅上升,资源寻求型外商直接投资面临结构性调整。技术条件要求低的资本密集型外商直接投资面临国内投资者的激烈竞争,投资吸引力下降,而技术条件要求较高的资源勘探、开发和加工领域仍具有吸引力。

第四,战略资产寻求型外商直接投资的优势逐步提高。近年来,我国致力于建立创新型国家,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逐步上升,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增强,科技创新日益活跃;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已经超过4%②,高等教育规模名列世界前茅,每年超过800万的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供给,我国正从人口和劳动力资源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大国,内生性的创新能力在快速积累,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这些因素决定了对战略资产寻求型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日益提高。

2010年以前,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一直是我国吸收外资的主体,这与渐进式产业开放的秩序一致。我国根据产业竞争力的状况和自身需求,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优先鼓励制造业利用外资,并不断扩大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准入范围,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长期占据绝对主体地位。随着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和开放度上升,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不断增多,外商直接投资呈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格局,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比重下降。2010年以后,服务业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比重超过制造业,制造业吸收外资比重持续下降,已经由2009年的51.95%降至2020年的不足22%,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达到77.7%[ 5 ]。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比重下降不仅与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较快增长相关,也与我国制造业内外部的发展环境相关。从内部环境看,要素价格升高,制造业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工业化扩张速度放慢,投资增速放缓,传统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必然放慢。从外部因素看,东亚、北美、欧洲三大制造业生产网络体系形成后,制造业全球转移呈现新的特点,以产业间分工为主转变发展为产品内分工为主,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整体转移为主逐渐演变为以某些生产环节和生产工序的转移为主,我国承接跨国公司生产环节、生产工序的优势正面临着众多新兴市场国家的挑战,承接制造业全球转移的速度放缓;全球金融危机后,多国跨国公司转变对外投资策略,收缩投资布局和产业链条,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力萎缩,我国制造业吸收外商投资增速降低;欧美提出“再工业化”战略,推动制造业回归和更新升级,促使工业投资在国内集中,我国制造业领域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受制造业部分外资回流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结构升级态势明显。在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比重下降的同时,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等高技术产业外商直接投资较快增长。2015—2020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从165.8亿美元增长到427.6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23.2%,与同期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增速1.9%相比快了21.3个百分点,占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也从12.2%增长到29.6%,超过1/3的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投向高技术制造业③,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和仪器仪表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行业位居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前列。高技术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2020年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占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已经超过1/4,信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研发与设计服务三大高技术服务行业居于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前列[ 5 ]。

长期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走在全国对外开放的前列,东部地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一直占据主体地位,至今这一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2020年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仍高达88.4%[ 5 ]。近些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机遇凸显,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逐步扩大。

在要素成本攀升、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因素影响下,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谋求区位转移,中西部地区在承接外资转移中,成都、重庆、西安、郑州等一批中西部区域经济中心成为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重点区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使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对外商直接投资产生更大吸引力。中西部对外开放提速,在区域经济布局中,国家在中西部设立的广西北部湾、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原经济区以及皖江城市带、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等地区发展提速,外商投资增长较快。新一轮沿边开放启动,强化重点口岸、边境城市、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和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加强基础设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发展面向周边的特色外向型产业群和产业基地,沿边地区正从开放的末梢转变为开放的前沿,沿边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

特殊经济区作为外商直接投资的聚集区功能进一步释放。6个经济特区、16个沿海开放城市、浦东新区等7个国家级新区、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以及众多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综合改革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台商投资区等名目繁多的特殊经济区,在打造更好营商环境中大胆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法制环境,提高行政效率,对标先进国际经贸规则,构建更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新体系,继续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中发挥排头兵的作用。

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引领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布局。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重大区域战略对外资企业更好地利用当地要素资源优势、融入区域经济建设、优化投资布局发挥着引领作用。

我国已经形成积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社会共识,自上而下努力优化外资营商环境,致力于打造法制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为外资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条件,在全球经济变局中坚定支持经济全球化,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改革,跟踪高标准经贸规则变迁的趋势,在透明度、数字贸易、竞争中立、国有企业、产业政策、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和劳工标准、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等新兴领域和边境后规则方面大胆探索创新,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面对外商直接投资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大批外商直接投資企业把我国视为投资热土,尽管国际投资大幅波动,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趋势。

外資经济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推动工业化进程、增加就业、贡献税收、扩大进出口贸易、改善国际收支、满足市场需求、提升企业治理水平、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升级,以及推动我国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等方面功不可没。2020年,外资企业以不足全国各类企业总量3%的数量,贡献了约全国1/10的城镇就业、1/6的税收、2/5的进出口[ 6 ],大批产品品质优良、技术创新能力强、占据价值链高端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产生了明显的技术、管理、知识、信息和营销理念等的外溢效应,促进着创新发展和经济结构升级,有效提升了我国国际经济竞争力。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着行政审批制度、工商注册制度、税务登记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市场竞争规则等的全方位改革。未来在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外商直接投资将继续扮演改革开放与发展重要推动者的角色。

在我国谋求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外商直接投资也在加快结构调整,处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低端的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受要素成本提高挤压收益率偏低的外商直接投资难免出现撤离,而适应产业结构转型、消费结构升级的高质量外商直接投资将持续增长势头,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仍将快于其他领域的投资。与新发展格局相契合,增加研发投入,注重创新发展,扩大中西部地区投资,助力平衡发展,重视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完善社会责任体系,尊重劳动者权益,注重员工职业培训,实现共享发展,将成为外商投资企业的行为轨迹。

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我国致力于加快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稳健开放的国内大市场将为外商直接投资提供更多商机。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重要衔接点,在推动打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生产环节堵点,提供高端要素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富有较强动态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产业体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注释:

①2021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印发《关于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好稳外资工作的通知》。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发布的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自201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例连续 8年保持在4%以上。

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

参考文献:

[1]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2021年世界投资报告[R].2021.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44.

[3]国家统计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21.

[4]桑百川.外商直接投资动机与中国营商环境变迁[J].国际经济评论,2019(5):35-3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外资统计(2021)[R].2021.

[6]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十四五”利用外资发展规划[R].2021.

责任编辑:方程

Changes and Prospect of China’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SANG Bai-chu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Since reform an opening up,there has been great cha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in the aspects of concept,policy,institution,environment,terms of trade,advantage,industry and region. Reviewing these changes will be helpful for u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FDI,and its position and function in China’s economy. In terms of concept,our understanding of FID has changed from suspicion and debate to seeing it a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China’s economy;and its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s identified,In terms of policy,China’s FDI related polices has changed from taking income tax as the core to guarantee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FDI with the help of law and regulation,guiding the flow of FDI with the help of industryoriented policy,and promoting the equal national treatment for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In terms of institution,the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system of FDI has been abolished;the market access system,which is the integration of preestablishment national treatment and negative list,has been adopted;the negative list has been gradually simplified;and the access scope of FDI has been continuously expanded. In terms of environment,in a comparatively long period of time,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is beneficial to China to absorb FDI;many countries encourage the capital to flow to China;but,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economic strength,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allies significantly changed their China policy;trade protectionism has been strengthened;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faced with great challenges;and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of China’s FDI has changed to be more complicated. In terms of terms of trade,China’s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has changed from rapid development 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the industrialization has changed from accelerated expansion to structural adjustment;market shortage has be supplanted by over-capacity;and the advantage of factor cost has been weakened,and market advantage has been formed. In terms of advantage,the advantage of efficiency-seeking FDI has been decreased;the advantage of market-seeking FDI has been increased;the advantage of resource-seeking FDI has been changed from the aspect of structure;and the advantage of strategic-asset-seeking FDI has been gradually improved. In terms of industry,the proportion of FDI in manufacturing has been decreased;the proportion of FDI in service has exceeded that of FDI in manufacturing;and FDI in higher-end manufacturing and higher-end service is increasing rapidly. In terms of region,FDI used in the easter region is still the primary part;the scale of FDI used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 has been gradually expanded;and in absorbing FDI,different kinds of special economic zones are playing more important roles. As the important connection betwee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FDI is expected to gain more business opportunities in China’s economic high-quality development,maintain its steady trend of growth,and play the unique role in establishing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Key word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business environment;structural change;dual circulation

猜你喜欢
外商直接投资营商环境双循环
“双循环”格局下物流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双循环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生态?
淄博市淄川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老工业区转型
准入规制与经济增长: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分析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对福建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异质性与居民收入
营商环境视野下的自贸区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探析
五年制建筑装饰专业“双循环”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双循环”备课是创新备课途径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