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智障儿童生活数学生活化初探

2021-01-19 11:10陆林梅
求知导刊 2021年43期
关键词:情境教育智障儿童数学思维

摘 要:培智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智障儿童与普通健全儿童具有同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培智数学在培智教育中是一门具有很强实用性的基础课程,然而,智障儿童的特殊性决定了培智数学教学的内容、手段、方式方法等有别于普通数学教学,对于培智儿童来说,这门课程应更注重生活化。因此,我们将这门课程命名为生活数学。生活数学的教学应从生活出发,紧密联系生活。在当前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背景下,生活化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和认可。生活数学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具体化、生活化、游戏化。文章结合培智学校新课改理念,从智障儿童学习数学的障碍特点出发,提供教学案例,提出生活数学必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观点。

关键词:智障儿童;数学思维;新课程改革;情境教育;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3-0043-03

作者简介:陆林梅(1988.11—),女,江苏南通人,江苏省南通特殊教育中心,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培智数学。

智障儿童,通常是指智商(IQ)水平整体低于七十的儿童。智力障碍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智障人员的分类也很繁多。“智障儿童的出现率从全球范围看,多数国家在1%~3%之间,与正常儿童相比,所占比重很小。而从病源学来看,其已发现的成因就有270種之多,这就出现为数不多的学生个体差异极大的现象。我们曾经总是过度地关注智障学生的智商数值(IQ),依次把他们分为轻度智力障碍、中度智力障碍、重度智力障碍、极重度智力障碍。”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特殊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越来越多的培智学校承担起了接纳智障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重任。智障儿童的入学率有了明显的提升。在培智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笔者有幸走进培智学校,成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

智障儿童,尤其是重度智障儿童,认知缺陷明显。从数学学习的角度来看,智障儿童最为明显缺陷主要表现在难以从具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课堂参与度很低,注意力难以集中。

2007年初,国家颁布了新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在课程设置层面,将培智学校与普通小学作了区分,根据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注重智障儿童的潜能开发、缺陷补偿。2016年,教育部发布《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为培智学校的数学教学进一步明确方向。笔者认为,培智学校的生活数学教学应该着重把握“生活”这一领域,精心组织游戏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智障儿童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能力,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强调日常生活是对人生动、形象、有效的教育,人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学到的东西是最多的、最真实的,教育根植于生活才有生命力,才能成长。针对智障儿童开展的教育尤其要重视生活化,这既是一种教学法,也是一种教育意识。

面对新的教学挑战,笔者与笔者的同事,共同尝试从生活化的角度探索并构建生活化的培智数学课堂。

一、生活数学教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是一门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对于智障儿童来讲,其抽象性尤其明显。大多数智障儿童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大,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也没有结合学生的兴趣。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在理念上也有了一些改变,教师会通过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来开发学生的思维,比如,在教学“认识分数”这部分知识时,教师首先通过实际事例,让学生了解最基础的概念,如教师可以拿出几个橘子让学生数一数,然后让学生再数数班上共有几位同学(教师拿的橘子的数量与上学生的人数一致),再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橘子平均分给每位同学,得出结论是一人一个。在这个实际操作情境下,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搞清楚“平均分”这一基础概念。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拿出一个比萨,提出问题:“刚才,我们将橘子一人一个平均分了,现在,老师只有一个比萨,我们如何分才能每个人分得的一样多呢?”这里,教师也可以尝试让学生动手切,学生可能切得并不是一样多(有的大有的小)。此时,教师再引导大家看看,大家吃到的比萨是不是一样多,大家分比萨,有没有平均分。然后,教师再拿出另一个同样大小的比萨,引导学生将它平均分,这样在实际的操作中,教师就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弄明白“平均分”这一知识点,为引入分数概念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帮助智障儿童更容易认识分数。教师通过设计这样的生活问题,让数学在生活中呈现,便于激发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培智生活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生活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

很多培智学校的教材内容非常精简,素材选择范围非常狭隘,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难免会照本宣科,认为智障儿童不能接受太多新的东西。教师往往会将一个知识点讲上很多遍,最终学生还是处于懵的状态,过了一段时间就把这个知识点彻底忘记了,比如,在教学“统计”这部分知识时,教材上出现了一组图表: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走势图。

对于智障儿童来说,国民收入这样的概念,非常难以理解,离学生生活也比较远。我们作为从事培智教育的教师,就应该在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改造和利用。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些调整,如笔者在教授这课时选择了过去一个月的天气情况(见图1),出现了三种天气:晴天、阴天、雨天。

首先,学生对天气是非常熟悉的,这样就为接下来的统计教学提供了条件。其次,教师再让学生找出这个月里有几种天气情况,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最后,让学生再数一数各种天气在这个月里有几天(这就非常简单了)。显然,教师对教材进行适当改造,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料,更能够帮助培智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再出示一组学生大课间活动的照片。由于是学生自己参与的活动,看到的是自己与熟悉的同伴,学生的活动兴趣被最大限度激发。教师就根据他们的兴趣提问:“你们看看,你们在大课间的时候都做了哪些体育运动呀?”这时候,学生的手都举得高高的,有的说玩球,有的说跳绳,还有三人玩丢沙包……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了初步的统计。教师通过这两个教学例子就将“统计”这个概念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了学生的心里。教师最后再告诉学生,原来这就是在统计。“统计”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知识点,它是如此简单。

三、生活数学教学教具生活化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严密性、逻辑性强的学科,普通儿童到了一定年龄,思维就开始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逐渐形成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而智障儿童的思维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保持具体、直观,概括能力非常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智障学生的这个特点,如果单调地将数字等抽象数学符号硬“塞”给智障儿童,就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对他们掌握这部分知识起不到积极的作用,让他们在没有真正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是非常困难的。这时,教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生活数学的教学中,我们要尝试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并且与他们认知储备相关联的实物教具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有效帮助智障学生理解并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通过实践发现,从生活中寻找学生熟悉的实物教具,然后将其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会使教学活动更加有效。

例如,教师在低年级教学“0的认识”时,“0”代表的是没有,通常会播放一个“小兔子吃萝卜”的视频,但由于智障儿童缺乏想象能力,所以,他们通常不能準确地理解“全部吃掉之后”是什么概念。所以在教学中,笔者要为学生准备一些实物,如饼干、糖块、花生粒等食品。

师:老师这里有3块糖(老师将糖果分给小朋友吃,三个小朋友很快吃完了)。

师:现在看看,老师这里还有没有糖块了?

生:没有了。

师:没有了,我们就用“0”来表示。

再用花生粒、饼干等进行强化,这样,学生渐渐就会明白“0”这个数字表示没有。

在这个演示的基础上,教师再播放前面教材中提到的“小兔子吃萝卜”动画视频,让学生由具体实物过渡到较抽象的动画演示,从而渐渐理解“0”的真正含义。

巧妙运用实物教具,让智障儿童学习生活数学不再感到枯燥,有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

四、生活数学教学情境生活化

情境教学,就是指将日常真实的生活情境融入课堂教学中,创设出与具体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情境。这种方式能在较大程度上激发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其较快适应教学环境,并且能较快地参与教学活动,接受新知识。笔者所在的学校是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情境教学实践学校,南通特殊教学中心大力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实际情境。笔者在这方面也多次进行实践,获得不错效果。

例如,在教学“小数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时,笔者获得了家长的支持。各位家长在课前列出家庭所需物品的清单并给孩子一部分钱,笔者就组织学生实地购物,创设了实地购物情境。在学生实地购物时,笔者还精心为学生拍照、拍视频。

然后,在生活数学教学的课堂上,笔者一一播放学生的照片、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让他们明白自己买了什么东西,花了多少钱,收银员找回了多少钱。这样就将小数减法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了,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在亲身体验中让小数减法的学习变得简单。这类生活化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使得学科知识与生活衔接。

五、生活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

在培智生活数学课堂教学中,被运用得最广泛的是游戏教学法。埃里克森的精神分析论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发泄方式,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修复自己的精神创伤。”很多智障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自闭和不合群,交流沟通能力非常弱。但是每个儿童都非常喜欢游戏,智障儿童也不例外。教师在生活数学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游戏教学法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迅速参与到游戏中,课堂效果也是非常好的。例如,在教授“10以内的连减”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摘橘子”的游戏,在教室里放了一棵真实的橘子树,并且将橘子挂在了树上,让每位学生来摘两次橘子,通过摘、数两次计算,算出最终树上还剩下几个橘子,最后将果实一起分享。这样的游戏看似非常简单,但是对于智障儿童来说,无疑是一次非同寻常的快乐体验。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掌握了连减的算法和意义,并且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生活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明白了将培智生活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多种方法、途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注意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的时间。由于智障儿童的思维缺乏灵活性和独立性,且思考的速度较慢,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不要急着赶进度,也不要急着给答案。二是教师应注意将问题的阶梯性设得小一些,提问的坡度要小,要简单明了。三是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在讲授新课前,花时间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巩固,不能急着赶进度。四是教师要注意合理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增减。五是教师要注意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对智障儿童表示失望,同时也不能对智障儿童要求过高,这样能够帮助智障儿童更好地学习、掌握生活数学知识。

结 语

对于智障儿童来说,数学是一门学起来非常困难的学科,但是教师不能因为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困难就放弃探寻方法。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发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渗透到生活中,是非常有效的,能使培智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生活能力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诸惠芳.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学(试用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情境教育智障儿童数学思维
社区融合教育点亮智障儿童的生活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小学低年级开展思品教学的点滴体会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情境教育视野下的幼儿体育活动设计探析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情境中浸润儿童心灵
浅析如何对中重度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