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研究

2021-01-19 00:45陈媚桁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53期
关键词:自信心新课程改革心理健康教育

陈媚桁

【摘要】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公众对教育在健康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不仅要求学校通过科学的安排,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更希望学校能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加以重视。本文通过对当代学生心理特点的阐释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原因的分析,寻求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自信心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发展,学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由于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实现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属于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各校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理念的灌输的同时,需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一定了解,纠正学生思想上的偏差,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独立的人格。

一、当代学生心理特点

(一)对待不同人态度迥异

当代学生的个人特点十分突出,完全凭借自身好恶处理问题,在人际交往上,主要表现在他们对于相熟的人,会表现得十分热情,在交流中热情活泼。而对于陌生人则会极为拘束,很少与他人交流。而在校园中,常常会由于初见时的陌生让彼此误认为对方自恃清高,进而阻碍学生间的真心交流。

(二)依赖性较强

现今的学生自小便接受着来自父母等长辈的细心照料,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步入校园后,一旦失去父母的照料,就会表现得不知所措或缺乏安全感,如,不会绑鞋带、不敢独自去卫生间、不知如何处理突发事件等。

(三)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

对于学生来说,很多事情都是未知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而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恰恰为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开辟了途径。长期以来对各类信息的接触,使得当代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往往具有较为强烈的思维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并能根据网络获取所需的知识信息。但在良莠不齐的信息面前,学生却由于辨别是非能力的缺失,常常会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阻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不仅可以使他们的行为道德可以从小得到端正和规范,还能够在此基础上是学生成为拥有健全品德的人,既可以帮助学生在纷杂的社会信息面前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也会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达成社会共识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学校和教师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有利于使学生的身心通过科学、合理的引导实现健康发展。

(二)当今社会环境的要求

当今社会信息网络高度发达,各类信息高速传播,这对于成长期的学生来说,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信息的高度发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快速在网络上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也可通过信息浏览涉猎到各学科的知识。但目前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内容,容易混淆学生的认知,需要家长和教师通过适当的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三)可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类心理问题

现今社会的大多数学生从小便生活在顺境之中,普遍未经受过过多的磨难,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但在步入校园后,他们需要为了教师的期许、父母的期盼,承受巨大的学业压力,容易给他们造成心理负担。同时,在学生成长期间,他们外貌、身高等身体情况的转变也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对部分学生而言,由于开始认识到自身的外貌不够漂亮或个子偏矮、体型较胖的那个,他们往往会产生自卑、自怨、焦虑、抑郁等心理困扰。无论是学业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还是身体条件造成的困扰,如果得不到及时引导和解决,常常会造成诸多不可逆的影响。

三、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无重大心理疾病,还要注意通过适当的引领,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当下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一)举办集体活动,营造积极向上氛围

从古代的“孟母三迁”到现今社会各种文化圈层的构建,都可以看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为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教师和学校可以从创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构建良好的班级氛围出发,于无形之中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引导。学校方面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加以引导。比如,可以以“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等为主题,举办绘画、诗歌等艺术比赛,既可以为学生的特长提供施展渠道,还可以在无形之中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班级则可以通过组织集体活动的方式,加强学生间的交流,活跃班级氛围。

(二)针对性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看出,当代学生缺乏独立性,对自己缺乏信心。对此任课教师可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适当的沟通对不同学生的个人兴趣与爱好进行了解,并在尊重学生个人特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在发现学生优点时,及时予以适当的鼓励,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今后继续保持该优点。而对于存在不足的学生,要及时采取适当的方法,帮助学生纠正他们思想、行为的误区。比如,对于内向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适当为他们布置些如收发作业般的简单任务,为学生创造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并通过在他们顺利完成任务后的及时夸奖,增强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自信心,逐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课堂教学中

由于教学是教师的工作重点,教学能够为学生造成极大的影响。教师必须要在学科的教学里找到与心理学相关的内容,从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影响学生的心灵。在保证任课教师具备教学领域专业能力的同时,还要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加以要求。各科任课教师需要具备在正常授课中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性内容的能力,能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个人意志产生一定积极影响,具备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能力。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需要时刻向学生传播积极正能量的内容,既可以通过课堂案例、名人名言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杰出人物的意志品质,为学生构建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精神世界,也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热爱生活,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

总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困难的工作,相关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學生的心理进行引导。任课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个人兴趣加以了解和尊重,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构建健康快乐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实现心理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吴华娣

猜你喜欢
自信心新课程改革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培养初中学生自信心与英语教学的相关性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