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玉
【摘 要】中小学诗教在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等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小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充分借鉴传统诗教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努力做好诗词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主要包括语文学科内的诗词教学、诗词专题课程、古诗词主题实践活动三种形式。在进行课程建设的同时,教师还要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综合设计教学目标,按“诵读、想象、联想、表达、体悟”来组织教学环节,以意象、意境、典故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诗词意蕴,做到“以诗会人”与“知人论世”相结合,链接生命体验,涵养人文情怀。
【关键词】中小学 诗教 诗词课程
“诗者,天地之心也。”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涵。中国自古就是诗词的国度,自孔子时代起就充分认识到了诗歌的独特教育作用,主张以“诗教”涵养性情、化育品格、彰显伦理。加强以古典诗词为基本内容的“诗教”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对青少年学生的生命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一、中小学诗教的实施背景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社会各界高度重视,诗词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也备受关注。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大中小各学段诗词教学的内容和要求。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201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确定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这些内容在古典诗词中都有丰富而深刻的体现,尤其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等中华人文精神,在古典诗词中体现得更为突出。201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加强中华文化基因校园传承”“普及中华诗词”等具体要求。
另外,中央电视台五季诗词大会的播出也引发了全社会诵读、品鉴古典诗词的热潮。中国诗教传统绵延赓续几千年,其间诞生了大量精妙的诗词佳作。诗词之美一直浸润着国人的心灵,沉淀为国人心底最浓郁的诗情和诗意。但由于一些历史及现实原因,这种诗情和诗意受到了种种压抑。诗词大会的播出充分展现了古典诗词的无穷魅力,也唤醒了沉潜在国人心底的诗意,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诵读古诗词的热潮。这正是引领中小学生主动走进古诗词的良好契机。
二、中小学诗教的价值与意义
古典诗词是一个集哲学思考、人生体验与审美情趣于一体的文化宝库。在基础教育阶段,让学生大量接触古典诗词,对学生饱满人格的塑造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1.培育学生的人文底蕴核心素养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中,人文底蕴是文化基础的重要层面,包含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华彩的篇章,可以精致言语、涵养性情、化育品格、增进智慧。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古诗词将眼见耳闻却常常难以言喻的人情物态用精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反复诵读会将这种精致迁移到学习者的话语体系中来。传统诗教重视诗歌的抒情功能,人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到的各种情感,无一不在诗词中得到展现。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学生体验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人类纯真的情感和深切的感悟。
诗词作为艺术能够给予人一种审美的体验,也能让人在面对人生困顿时持有一种超越性的审美态度,不断提升和净化人的心灵,让人始终葆有活泼的生气和趣味,“温柔敦厚而不愚”(《礼记·经解》)。古代很多文人如杜甫、苏轼、陆游、范仲淹、辛弃疾,都受过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他们注重自身修为,心系家国天下,关心民生疾苦,以修齐治平为安身立命的根本。这些都通过其诗词作品流傳后世,培养了中小学生的品格和气质。
2.传统诗教积淀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理念和方法
传统诗教重伦理教化。王阳明在《训蒙大义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曾指出“古之教者,教以人伦”“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这些都说明传统诗教对伦理教化的注重。现代诗教可适当借鉴,以涵育学生性情。另外,传统诗教重诵读涵咏,要求学生熟读成诵,熟习平仄音韵,会吟诗写诗。朱熹曾多次指出,“读诗全在讽咏得熟……涵咏读取百来遍,方见得那好处……读诗之法,只有熟读涵味”(《朱子语类·卷八十·诗一》)。王阳明也曾经指出,“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现代诗教也应以诵读为古典诗词教育教学的基本方式,并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平仄音韵,让学生会吟诗、写诗。
三、中小学诗教的课程建设
在中小学阶段开展诗教,关键还是要建设好课程。当前中小学实施的古典诗词课程主要包括三种形式:语文学科内的诗词教学、诗词专题课程、以古诗词为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语文学科内的诗词教学
语文学科内的诗词教学是当前中小学开展诗教最普遍的,也是最主要的形式。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共精选古诗文124篇,占课文总篇目的30%。这些新增加的诗文跟原有的75首如何整合是当前语文学科教学的首要任务。当前教师较多采用主题教学的方式,将同一主题的诗歌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如“送别组诗”“田园组诗”“边塞组诗”“思乡组诗”等。
2.诗词专题课程
目前,在古诗词专题课程方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微课形式开展的古诗词诵读课程,主要依据学校研发的读本,利用晨诵、午读等零散时间开展有计划的诵读,如北京市海淀区定慧里小学的“慧诵经典”诗词课程等,研发诗词读本,按照年段分成不同段位,以微课形式让学生掌握与自己年级对应的相关古诗词。另一种是进入课表、有专门课时的诗词专题课程,如诗人专题、节日节气专题、百花专题、吟诵教学专题等。以常丽华“在农历的天空下:二十四节气诵读古诗词”课程为例,教师主要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带着学生诵读与每个节气相关的古诗词,引导学生体验诗词中的节气,唤醒学生对时序轮换的细腻感知,同时也让学生在诗歌中跨越四季,感受美好。在长达一年的诗词之旅中,学生背诵了150余首古典诗词,认识了屈原、陶渊明、苏轼、杜甫等一个个伟大、鲜活的人物。
3.以古诗词为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类是语文学科内的诗词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古诗词考级、诵读展示、故事展演、诗词大会等。以“‘古典诗词与生命成长海淀区小学生诗词大会”为例,共有35所学校的600余名教师和3万名学生参与其中,通过线上闯关、线下比赛相结合的方式,历经学校初选、半决赛、决赛等不同阶段,最终产生优胜者。活动注重鼓励学生全员参与,精心设计网上热身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为被淘汰的学生设置闯关复活环节,努力保护他们对于古典诗词的热情;研发了试题库,完善了实施流程及评价细则,多方着力,让诗词活动开展得更加科学规范,也更加凸显了活动的教育性。
另一类是跨学科的诗词综合实践活动。比如,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研发的“岁寒三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中既有“墨竹图题诗”这一基于语文学科诗词教学的基础类课程,有“郑板桥书画艺术”的拓展类课程,同时还有综合实践的探究类课程,融合了语文、美术、生物等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学生的探究性项目学习来综合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中小学诗教的教学实施
中小学诗教要在建设课程的同时着力提升教学质量,引导学生理解诗之为诗的本质特点。当前学校的古诗词教学普遍重知识传授,轻精神陶冶;重分析讲解,轻诵读赏析;重应试技巧,轻切身体悟,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学生与古诗词“遇”而不“见”。如何才能让古诗词教学功不唐捐,在学生心里真正留下印迹?
1.教学目标: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综合设计
古诗词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包含丰富的文化意象,通过这些特定的意象可以营造出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学习古诗词需要思维助推,而想象和联想是其中两种核心思维方式。可结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
以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王睿老师的《渔歌子》一课为例,她将教学目标设定为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词,关注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思;感受词中的意境美,体会词人悠然自得的情感,增强对自然的向往;结合背景资料,理解“不须归”的多重含义,发挥想象进行情境写话;了解和感受“田园诗”的特点,引导学生把握“田园诗”的文化意蕴。这样的目标设计让诗词教学更有层次感,既有语言及文意的基本的把握,又有思维的训练与拓展,同时还有文化的纵深挖掘。
2.教学环节:按诵读、想象、联想、表达、体悟的顺序来组织
诗词的教学环节大致包括如下几个环节: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在多元化的诵读中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想象入境,将诗句中的文字图像化、色彩化、可视化;联想积淀,与之前学过的诗词进行对接扩充,使意蕴更丰厚;表达输出,用描述性语言将诗中的语言进行创意表达;链接体悟,深入探究诗歌意旨,实现对自我生命的反思和体悟。
这一过程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以上环节是诗词教学的几个必要元素,有时可以合而为一,其顺序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进行调整;二是在诗词教学过程中,要承认诗歌鉴赏的个体性,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和体悟,不要用标准化的答案去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
3.教学重点:以意象、意境、典故为抓手,引导学生领悟诗词意蕴
古典诗词中有很多文学意象,如“杨柳”“菊花”“茱萸”“玉壶”等,这些都是古诗词常用的文学意象,也是理解古诗词的密码。解开了这些密码,对诗词的理解就会更深入。以“渭城朝雨”为例,这一意象已经成为送别友人的典型表达,后来很多送别诗中都会涉及这一意象,如“渭城朝雨休重唱,滿眼阳关客未归”“暂时南北,莫唱渭城朝雨”等。
另外,宋人讲究“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因此,古诗词中常常包含很多的典故。理解这些典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词的意蕴。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诗句。这一句是化用刘安《楚辞·隐士》里“王孙兮归来,山中不可久留”的句子。本诗中王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寄情山林美景的隐士情怀。
4.教学难点:“以诗会人”与“知人论世”相结合,链接生命体验
诗词抒写的都是诗人的性情。“以诗会人”,是通过理解诗句看到其后的诗人,而“知人论世”则是了解诗人的生平故事,以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以诗会人”与“知人论世”可以有机结合。比如,高适《别董大》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两首送别诗,前者在“千里黄云”的悲壮的氛围中抒发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昂扬,而后者在“客舍青青”的雨后清晨表达的却是“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凄。从两首诗的不同表达中我们可以推知诗人的情感情绪,而对高适与王维当时处境的了解也会让我们探知这种情感情绪的由来。高适半生坎坷,但在安史之乱时身为平叛将领,踌躇满志。而王维被迫出任伪职,满怀愁绪。由于安西驻军大量出兵增援长安,吐蕃趁虚而入,切断河西走廊。元二此行就是要越过吐蕃封锁出使安西,此去两人可能就是永别。这样的背景故事将会让学生链接自己的生命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诗中凄凄别情的理解和感受。
综上所述,中小学诗教旨在让学生在最合适的年龄“遇见”最美的古诗词。通过系统的古诗词课程建设和优质的教学实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遇见”古诗词,让古诗词真正进入学生的生命,温润学生的心灵,变化学生的气质,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是中小学诗教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编号:CDIB16245)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