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贤,王昆峰,蔡亮亮,周曙光,陈敏,张凯明
近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升,但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工作压力的增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1]。急性脑梗死又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高发于中老年人群,主要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等情况,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言语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具有发病迅速、病情发展快等特点,致残率与致死率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2]。临床多认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若能在发病时以最快的速度接受正确的治疗,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有效率。因此,对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选用一个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溶栓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并逐渐运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本研究旨在探讨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2019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二一医院收治的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120 例。纳入标准:(1)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颁布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中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5](NIHSS)评分为7~22 分;(3)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1)近期接受过相关治疗者;(2)具有出血倾向或近期有出血情况者;(3)存在较为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者;(4)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5)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6)存在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60 例和观察组60 例。对照组中男35 例,女25例;年龄48~69 岁,平均(58.5±10.5)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1~3.9 h,平均(2.5±1.4)h;合并症:糖尿病14 例,高血压19 例。观察组中男37 例,女23 例;年龄47~70 岁,平均(58.5±11.5)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1~3.9 h,平均(2.5±1.4)h;合并症:糖尿病15 例,高血压18 例。2 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糖尿病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即在进行降糖、降血压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沈阳奥吉娜药业生产,国药准字H20065051,规格:100 mg/片)100 mg/次,餐后口服,1 次/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深圳信立泰药业生产,国药准字H20000542,规格:75 mg/片)75 mg/次,口服,1 次/d,疗程为3 周。观察组患者采用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即予以患者注射用阿替普酶注射液(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制药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20110052)0.9 mg/kg,最高剂量不超过90 mg,将药物的十分之一与0.9%氯化钠溶液混合,浓度为1 mg/ml,采用静脉推注的方式给药,并保证在2 min 内给药完毕,而后将剩余药物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需注意的是患者在静脉溶栓后1 d 内禁止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疗程为3 周。
1.3 观察指标(1)比较2 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7、14 d NIHSS 评分,NIHSS 总分为42 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2)比较2 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 d 血流动力学,包括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Hct)、反射波增强指数(AI)。(3)比较2 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 d 凝血功能指标,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凝血酶时间(TT)。(4)观察2 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胃肠道刺激、上消化道出血、乏力等。
2.1 NIHSS 评分 治疗前2 组患者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7、14 d 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患者治疗后1、7、14 d NIHSS 评分均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分)
2.2 血流动力学指标 治疗前2 组患者全血黏度、Hct、AI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d,观察组患者全血黏度、Hct、AI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患者治疗后1 d 全血黏度、Hct、AI 均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 d 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2.3 凝血功能指标 治疗前2 组患者PT、TT、FIB、APT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d,观察组患者PT、TT、APTT 长于对照组,FIB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 d PT、TT、APTT 长于本组治疗前,FIB 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 d 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80,P<0.05)。见表4。
表4 2 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例(%)]
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其脑组织细胞出现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若无法获得及时的治疗,轻则脑组织受到损伤,重则导致患者失去生命[6]。临床针对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常使用阿司匹林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其中阿司匹林片是一种环氧化酶抑制剂,能够通过预防血小板聚集而达到抑制血栓形成的目的[7]。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可选择性抑制血小板受体与二磷酸腺苷结合,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8-10]。两种药物联合作用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但随着溶栓治疗手段的进展,临床逐渐将其作为常用手段。阿替普酶作为一种血栓溶解药,可与纤维蛋白结合,将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促进人体受损的神经功能恢复,具有较好的溶栓效果,进而改善脑血管梗阻情况[11-12]。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2 组患者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2 组患者NIHSS 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7、14 d 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对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其神经功能;此外,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 d 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凝血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对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可明显改善其血流动力学与凝血功能。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可见对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并不会产生较多的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应用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可更有效地改善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