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姝
[内容提要]《d 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既是维尼亚夫斯基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浪漫主义小提琴曲的代表之作。该作品不仅曲式结构严谨、调性布局精妙,而且旋律饱含歌唱性、节奏富有多变性、和声极具表现力。应灵活运用弓法与指法,准确而完美地演奏其旋律、节奏与和声。
亨利·维尼亚夫斯基(H·Wieniawski)是波兰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他坚持把小提琴技巧与波兰民族音乐元素相结合、民族音乐风格与法兰西音乐气质相融合,创造了诸如《玛祖卡舞曲集》、《随想练习曲集》、《华丽波兰舞曲》等大量独具风格、经久流传的小提琴曲。其中,《d 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更是将多种民间音乐融合一起,以歌唱的旋律、丰富的节奏、多变的和声、精彩的炫技,将浪漫派表演艺术推向了高峰,成为小提琴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经典曲目。深入分析该作品的艺术特色、演奏风格与技法,是完美演奏、演绎该作品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说曲式是小提琴曲的骨架,调性则是其鲜活的血肉,二者构成了《d 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的整体架构。
该作品分为三个紧密联系又彼此相对独立的乐章(见图1)。
第一乐章,采用的是自由曲式,并含有奏鸣曲因素,由引子、显示部、发展部、再现部构成。其结构不同于其他协奏曲的双呈示部结构,且无华彩段[1]赵鹏程.维尼亚夫斯基《d 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特色[J].音乐创作,2013(11):179-180.;同时,在呈示部与再现部之间,只用2 个乐节完成主题过渡,并由乐队演奏。第二乐章采用浪漫曲的形式与三段体曲式结构,其创作特点在于:首先,较多地使用了调式变音,赋予曲高浓郁的浪漫色彩;其次,主题与伴奏采用了上行的三连音符、下行的四连音符,既强化了节奏的张力,亦强化了旋律的动力,音乐表情充满热情。第三乐章采用回旋曲形式,其中,1-36 乐节,进行小提琴即兴快速演奏,颇具华彩风格;80-113 乐节,主部主题由钢琴伴奏演奏,其热情洋溢的风格辉映了前面小提琴演奏旋律;135-178 乐节,小提琴在D 调上,以十六分音符描绘展开部主题,之后进行双音演奏出插部,音乐宽广而富有激情,呈现出浓郁的吉普赛风格;219-263 乐节,小提琴以降E 大调再现主部主题,之后钢琴伴奏以D 大调持续音进入主题再现,与以十音符出现的小提琴演奏一起,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对于多声部音乐而言,其灵魂在于调性[2]周小可.《维尼亚夫斯基d 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调式与和声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维尼亚夫斯基在这部作品中,对调性的呈示、变化与发展作了巧妙的布局(见图2)。第一乐章以d 小调为主,第二乐章转为降B 大调,第三乐章则回归d 小调,体现了作曲家对主音的肯定。需要强调的是,第一、三乐章的结尾均非结束在d 小调上,其原因可能在于:前者可能为提前进入降B 调的属调F 做铺垫,使前后两个乐章之间的过渡与衔接更为自然、流畅;后者结尾结束于D 大调,可能是因为d 小调较为阴暗,故而对其作了大调式处理,而且这种处理并非只是一个终止和弦,而是第三乐章的整个结束部。
图2.维尼亚夫斯基 《d 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调性布局
从各乐章看,该作品的调性布局可分为“集中型”和“展开型”。所谓“集中型”,即在调性转换过程中,主要调性变化相对稳定和集中。这一布局技法体现在第一乐章的呈示部、再现部与第二乐章。在第一乐章的呈示部,其引子和主题陈述、结束部均为d 小调,而副题是经过g 小调进入的,其调性呈现出一种d-c-d 的布局思路,这不仅突出了d 小调这一中心调,而且产生了强烈的色彩性;该乐章的再现部虽然有关系调d 小调、下属调bB 大调、属调C 大调,但都是为推动和巩固F 大调而转换,呈现出一种F-bB-F 的布局思路,这与呈示部d-c-d 的转换效果构成了鲜明的对照。第二乐章的调性围绕bB 这一中心调而展开,调转换除了A-B 两个乐段是属纯四度上行,其均为小三度上移,促进了旋律在音程变化中移调模进。所谓“展开型”,是指依赖调性转换的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调性的变化较为复杂,且出乎意外。这一布局技法主要体现在第三乐章。由图2 中第三乐章的调性布局可以看出,该乐章运用了多种转调类型,而d 小调则出现的相对较少。其原因可能在于:该乐章的旋律是按照吉普赛风格与调式而创作的,调性转换需要较大的动力与空间,以满足呈现狂欢场景的需要。由此可见,该作品的调性布局不仅较为灵活,而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该曲音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古典主义传统,但更多是对自由与感性的追求、自我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呈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征。
作曲家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取材特点、音乐画面,运用不同的音乐元素表达其思想内涵。一方面,作品强调旋律的“歌唱性”,比如,在第一乐章的主题中,作曲家把多个变化音加入旋律之中,且相邻两音多使用小二度音程,加之连弓配合,使得旋律显得格外顺畅、优美;在该乐章小提琴独奏部分,作品虽然借鉴了柴可夫斯基《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写作手法,以柔和的音色、逐渐加大的力度,渐渐引入旋律主题,但其音程跳进幅度较大,且以在E 弦上演奏为主,声音尖细而激烈。
例1.维尼亚夫斯基《d 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16 小节—25 小节
例1 为第二乐章第2 乐句。该乐句的旋律缓缓萦绕在中音区,虽然其后加入许多变化音,模糊了旋律的调性,但由于动机手法相同,使得旋律依然静美如歌、情绪表达得以延续。该乐章的浪漫曲旋律,虽然采用了bB 大调,但由于第6、第7 音突然下降半个音,使得旋律富有柔美而抒情的小调特点。另一方面,作品注重融入民族音乐风格,如第三乐章,引入吉普赛民族音乐元素,旋律较为自由、欢快。
该曲融入特殊的织体语言,赋予作品独特感悟、个性解读和灵性表达[1]周铭恩.维尼亚夫斯基《d 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谱例分析与演奏要点剖析[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4):136-148.。从速度布局上看,第一乐章采用中庸快板形式、4/4 拍的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采用不太慢行板、降B 大调的12/8 拍三段体形式;第三乐章采用快板、d 小调2/4 拍的回旋曲形式。这些速度变化,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思想情感的变化。以第一乐章为例,其演奏速度按照“快-慢-快”的逻辑演进,随着旋律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演奏速度;在第138 乐节,由于标有延长符号F 音的出现,演奏速度开始由快转慢,以舒缓而优美的音乐表达内心情感。从力度对比看,宏观上,三个乐章的力度因各自的思想情感、旋律风格不同而呈现较大的差异性,第一乐章融入了波兰音乐风格,音域范围较大,因此多用连弓;旋律还融入了波罗乃兹舞曲的音乐,故而多使用三连音型;速度为快板,且中间由抒情乐段插入。第二乐章相比其他两章,其速度虽然较慢,但却使用了中度,表达着平静中的浪漫与激情。第三乐章融入了吉普赛民族音乐风格,速度欢快、节奏强烈,旋律起伏较大。
例2.维尼亚夫斯基《d 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1 小节—18 小节
微观上,旋律之间的力度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第一乐章的213-214乐节,虽然音符的排列顺序未变,但力度的重音位置却不同,213 乐节重音的位置在每一拍的第1 个音,而214 乐节重音的位置却在第3 个音符上,表现了不同的情感。第一乐章的起始部分,每个开头音均使用了冲弓技法,节奏短促而有力,且在旋律上行中,声音不断增强,而后进入华彩乐段。例2 为第三乐章开头部分。在此处,小提琴独奏的每个开始音均使用了冲弓技法,其节奏短促有力,旋律在上行中韵律渐强,并在达到ff最高音时,进入华彩乐段。
丰富多彩的和声,不仅有利于增强音乐的表现力,而且赋予了旋律丰富的情感。从和弦应用技巧看,该作品在三和弦上加入六音、七音等,并作为协和和弦独立使用。比如,第一乐章引子加入的六音,在纵向上使得原来的属七和弦变得柔和,在横向上使后一节的旋律变得光滑;引子结尾处第5、6 乐节的G、降B、D、E 等和弦音,与第7 乐节第1 个和弦构成了d 小调变格终止,其中作为六音附加的E 音,由于其产生的色彩效果与减七和弦相同,使得原来激动的音乐情绪突然收束。在特性和弦应用上,作品根据调式变化而修改和弦材料,使之调式特征相匹配,如第三乐章的开始8 个乐节,作曲家根据吉普赛四音列的特殊结构,将属七和弦降低五音,使之音乐效果与吉普赛旋律融为一体,很好地表现了吉普赛音乐风格。在倚音式和音应用上,注重丰富和声的色彩变化、增强音乐动势,如第一乐章的引子部分最后1个乐节,虽然在d 小调前增加了四音A,但基于横向思维,此处仅是从大二度到小三度的处理,因此四音A 的加入,实际是属于倚音式和音。同时,该作品强调炫技,注重增强乐句的多样化、音型丰富性,以音阶排列、音程级进或跳进强化戏剧性冲突、营造华丽场面、增强表达效果。
从和声进行中的声部关系看,该作品在线条结构的处理上灵活多样,既有“依附型”,如第一乐章的引子部分的最后一个乐节,采用D-E 二度重叠,各个声部相互依附、平行运动,塑造了庄重平衡的音乐形象;又有对比型,如,第一乐章引子部分的第4 乐节,上行部的下行旋律与第二层半音音阶上行旋律,构成了方向性对比结构,既保持了两个声部的相对独立性,又产生了彼此辉映的效果;第一乐章的主题与副题伴奏连接部分,中低音声部持续重复与旋律声部动态发展,构成了动静结构,使得旋律声部的线条更为突出。在转调或离调过渡上,或以关系大调为中介转调,如第一乐章引子部分,在和声以d 小调反复呈现主题的基础上,其后的和声材料经过离心式反复模进而半终止于B 大调主和弦上,而后旋律声部以g 小调转入副题陈述;或使用七和弦的连续上四度离调,如第一乐章的B 部分,第5-7 乐节分别以F 为根音的小七和弦,演进至以降B 为根音的小七和弦,再演进至以E 为根音的三和弦,并以d 小调的bE-G-bB 作为半终止和弦,以使之更好地返回主调。由此可见,作曲家通过多种艺术手法处理,既丰富了和声色彩,又较好地展示出主调的偏离与返回。
小提琴演奏技法具体包括指法与弓法等,这是小提琴音乐表演的重要内容。维尼亚夫斯基在持弓、运弓等方面有其特点,如以右手食指第二关节控制弓杆,右臂上抬较高,这易于增加琴弓压力,奏出浑厚有力的音色。在该作品中,较多地运用了炫技演奏技巧,具体体现在指法与弓法上。
小提琴作品的完美演奏与演绎,依赖于指法与弓法的有机配合。旋律演绎的指法,大致包括揉弦、滑奏、双音指法等。例3 为第一乐章的主题部分。此处的旋律具有浓郁的抒情性,而且在缓慢的律动中蕴含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小提琴演奏这一旋律,揉弦不失为一种最佳选择。在小提琴演奏中,为强化揉音的感染力,可用力揉弦;对于强音或高音,可适当增大揉音幅度,而对于弱音,则应适当减小揉音幅度;在音与音的连接处,即手指抬放间,为确保音符音的情感共鸣,不应停止手指的揉动。第二乐章的音符多是D 弦上演奏,由于粗的琴弦不易振动,故而应强化手指力度,既要按实琴弦,又要加大弓子对琴弦的压力,同时增加揉弦幅度,使得演奏的旋律浑厚、低沉、有力。为表现作品强调的音符,维尼亚夫斯基时代的小提琴演奏家普遍使用滑奏。学习和运用这种技法,需要演奏者的左手食指在姿势、力度等方面,密切配合、有机协调,赋予音响以结实、肯定的品质。
例3.维尼亚夫斯基《d 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60 小节—84 小节
旋律演绎的弓法,决定了起奏方式与演奏效果。第一乐章的起奏部分较为平滑。这种平滑的旋律效果,需要演奏者将弓子柔和地置于琴弦上,以较少的弓毛接触琴弦,并从最靠近指板的位置起奏。第二乐章起奏部分的旋律,蕴含着肯定因素。演奏者应以抒情为目标,注意把握节奏较慢、音符时值较长的演奏特点,强化指法与弓法的有机配合。第三乐章的起奏属于冲弓式直奏,要求弓子贴紧琴弦,拉琴质量快而有力。在该作品中,作曲家把连顿弓运用于旋律的转折之间。连顿弓法,是指一弓拉出中一连串音,且在每个音的瞬间止住弓子。这一炫技技法并非为每一个演奏者所能掌握或必须掌握,即便一些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也不会使用该技法。事实上,该技法的掌握与运用,需要演奏者多习练、多感悟。
指法与弓法的运用深受节奏的影响,演奏者应根据不同节奏或节奏变化,灵活选择与运用指法与弓法。首先,根据节奏变化合理安排指法。左手指法是影响音乐表现与音响效果的重要因素,演奏者应根据节奏变化合理安排指法。例4 为第三乐章华彩部分。在此处,随着曲调的渐渐升高,左手位置随之逐渐进入桥马,加之音乐情绪也随之上升,速度加快,演奏难度加大。倘若在换把中出现滑音,势必影响音乐的表现效果。这就要求演奏在换把时,注意以听力分辨手指所处位置,对其及时调整。而要达到这一水平,演奏者既应认真分析旋律蕴含的指法与把位,第1 拍4 个八分音符在第3 把位,第2 拍D音在第4 把位,第3 拍F 音应把手移到第7 把位。而且在换把过程中,应注意手指动作协调、落指清晰,避免有所冲撞。
例4.维尼亚夫斯基《d 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23 小节—28 小节
其次,应根据节奏的变化选择相匹配的弓法。该作品较多使用了快速跳弓,赋予了音符有力的弹性。所谓跳弓,即右手食指有间断地作用于弓杆,并利用其弹力使弓子跳跃在弦上,使演奏出的一组短音,虽然没有连接但具有相似的力度。其中,人工或自然跳弓较为常用,前者一般运用于节奏较为舒缓的乐段,后者则一般运用于节奏较快的乐段。但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在多个节奏较快的乐段,运用自然跳弓演奏。在演奏时,可选择中弓,因为中弓弹性较大,易于控制,且在演奏中准确控制弓的跳动幅度,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演奏的音符快慢相宜、跳奏清晰。如需要换弓时,应注意控制弓子与琴弦的距离,以手腕控制运弓的速度与力度,以右臂控制弓的跳动幅度。需要指出的是,在演奏时,由于音型素材不同,应合理使用演奏弓段,如第一乐章221-227 乐节,在演奏前4 小节时,为增强分弓、跳弓转换的灵活性,应在中弓部位演奏;而在第6 节时应把弓子拉至上半弓,以使弓子在八度上行级进时演奏渐强;在229-230 乐节,仍然采用中下弓弓段演奏,直到第230 第4 拍最后两个音时,将弓子拉回上半弓,使演奏的力度达到ff 力度,将乐曲推向一个高潮。
和声演奏既是小提琴曲重要表现要素,也是较难的演奏技巧。小提琴和声演奏指法,可分为单纯双音、混合双音与和弦。该作品的独奏、伴奏声部,注重运用和弦技巧并结合双音,表现不协和的各半音和声,增强小提琴演奏的表现力,如第二乐章的主题部分的旋律,先是在bB 大调上进行,而后加入bA、bG 音,虽然改变了大调的调式结构,但在音响上却给人以小调的感受。在例5 中,由于第1 小节八度双音无指法标记,一般可使用第1、4 指,这是因为,第1、4 指间距较大,宜于演奏像八度这种音程距离较大的双音旋律。虽然这种双音演奏技法较为简单,但倘若手指按错,较容易察觉音响的改变,这就需要演奏者在习练时注意把握音准。在第2 小节中,其旋律写作采用的是双音音阶形式,但对指法作了具体的标记,即用第1、3 指和第2、4 指两种组合演奏,虽然这种指法演奏,可以使得两组双音之间演进得平滑、干脆,避免滑音或粘连,但由于两组手指间距较小,既要精准把握彼此间的距离,也要注意增强手指的灵活性,其演奏难度是显而易见的,需要演奏者勤于习练、用心体会,通过两组手指交替配合演奏音符,完美而准确地表达此处激动的音乐情绪。
例5.维尼亚夫斯基《d 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117 小节—201 小节
例6.维尼亚夫斯基《d 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178 小节—183 小节
和声演奏弓法,决定了发音质量。相比单纯双音的演奏弓法,混合双音、夹加单音中演奏和弦的弓法相对复杂。混合双音演奏,其换弦幅度、频率较大,且无固定位置,特别是对于例6 中带有“>”重音符号的音符演奏,不仅要求演奏者增加右手食指压力,还要求加快运弓速度,使之与其他音型形成鲜明的对比。
《d 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既是维尼亚夫斯基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浪漫主义小提琴曲的代表之作。该作品不仅曲式结构严谨、调性布局精妙,而且旋律饱含歌唱性,节奏富有多变性,和声极具表现力。学习和研究该作品的内在逻辑、艺术特色,其目的在于准确而完美地演奏、演绎好其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诚然,小提琴演奏技法较为复杂,就这部作品而言,不仅需要把握音准、同指换把、伸指八度、半指移指等技法,还要正确处理音色与弓段、音准与连奏、节奏与弓法、指法与换把、独奏与乐队配合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