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元素对于推进西洋乐器中国化发展的价值研究
——以萨克斯为例

2021-01-19 09:29刘潇潇
乐府新声 2020年4期
关键词:萨克斯音乐风格民族音乐

刘潇潇

[内容提要]自萨克斯传入中国以来,萨克斯对中国民族音乐风格作品的演绎,让更多不了解萨克斯的人们开始关注、了解这件乐器,推动了萨克斯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萨克斯与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是中西方艺术、文化乃至哲学(美学)的碰撞交融,将萨克斯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精髓相融合,对萨克斯的音乐技法、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对促进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西方的传播都起着重要作用。

萨克斯(saxophone),又名萨克斯管、萨克斯风,诞生于十九世纪中期的比利时,由阿道夫·萨克斯(Antonie-Joseph Adolphe Sax,1814-1894)发明制作,并以他的姓氏为此乐器命名。虽然萨克斯传入中国的准确时间还有待考证,但据资料显示,萨克斯于19 世纪下半叶至20 世纪初在中国出现,此时萨克斯的使用和传播只有两个途径,通过军乐队传播和在上海等大城市的娱乐场所传播(即舞曲演奏)。

清朝光绪年间,张之洞所创建的南洋自强军军乐队和袁世凯所组建的天津小站北洋新军军乐队编制中就有了萨克斯。1941 年,在洪潘创建的陆军军乐学校的管乐科,已经开始正统地学习萨克斯、小号、长笛等乐器,平时除演奏有代表性的外国作品外,还会演奏一些由中国传统民歌改编的音乐作品,这也为萨克斯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合提供了历史参考范例。20 世纪30 年代前后,美、法在上海设置租界,西方文化因此在上海得到传播。当时的娱乐业兴旺,歌舞厅的繁荣让西洋管乐得到充分发挥,许多以萨克斯为主要乐器的爵士乐队活跃在上海。

改革开放后,萨克斯迎来再次发展。在20 世纪90 年代后期,随着《回家》等经典萨克斯作品传遍中国的大街小巷,萨克斯流行音乐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并受到许多专业人士和业余音乐爱好者们的青睐。如今,萨克斯音乐不论是在流行音乐,还是在中国音乐创作方面,已经被广泛地应用。

一、萨克斯“中国化”进程中的境遇

虽然萨克斯在“中国化”进程中,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合是发展的整体趋势,但不可否认,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创作以中国民族音乐为素材的改编作品,还是创作具有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原创作品,都会在“中国化”融合的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原创作品不如改编作品丰富

原创作品不如改编作品丰富,这一现象在国内开始创作中国民族音乐风格萨克斯音乐作品时就已存在。虽然有很多国内的音乐家在努力尝试在萨克斯作品中融入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但是从目前已有的作品来看,新作品仍是处于改编层面的居多,原创作品少之又少,优秀的原创作品更是凤毛麟角。

当然,由中国民族音乐元素改编而来的萨克斯作品,也同样可以促进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从意义层面来看,改编抑或创作发挥出的效果不分上下,改编出来的优秀作品同样会受到大家的喜爱。但不可否认的是,之所以会存在改编作品与原创作品之间数量不平衡的现象,还是因为将萨克斯与民族音乐元素融合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在创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观众对乐器存在固有印象

观众对乐器存在固定印象,是萨克斯在“中国化”进程中的突出现象。其实,不只是萨克斯,各类乐器往往都会在人们的心中有一个固定标签,这个标签可能是对乐器地域、民族的限定,也可能是对乐器音色的限定。这样的标签对于乐器而言各有利弊,有利的是它会大大提高该乐器在人们心中的辨识度,这样每一种乐器才会拥有自己的个性化辨识线索,弊端是这样的标签不仅有时会给音乐创作圈定了范围,还会影响观众对新作品的接受度。对于萨克斯而言,最大的两个标签,一个是西洋乐器(洋玩意儿),另一个是歌曲翻奏。西洋乐器这个标签,往往就是萨克斯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合过程中最“扯后腿”的标签,原本两者间就容易在融合过程中产生突兀感,如果观众再带有这种先入为主的想法,将会更加难以接受新的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萨克斯作品。关于歌曲翻奏(即单纯演奏歌曲声乐部分主旋律线),主要还是因为观众对萨克斯的认知不够深入,只是停留在入门阶段,长此以往将不利于萨克斯的发展,毕竟在“舒适圈”待习惯就会在深入探索方面懈怠停滞,所以从长远来看这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民族音乐元素推进萨克斯“中国化”发展

萨克斯作为西洋乐器之一,在传入中国后自然涉及到一个关于未来发展的问题——如何与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相融合,即如何植根中国。因此当萨克斯在我国开始广泛传播时,许多音乐家便开始不断地进行研究、尝试,希望推动萨克斯的“中国化”。经过探索、研究、融合等一系列的过程后,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中国传统音乐为素材的改编作品,另一类是具有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原创作品。

(一)以中国传统音乐为素材的改编作品

越来越多的中国民族音乐作品被改编为萨克斯音乐作品,如杨谊改编的《江河水》、范圣琦改编的《梁祝》、(美)肯尼·基改编的《茉莉花》等,这些作品的诞生不仅得到了观众们的认可和喜爱,还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融合与发展。总的来说,改编出来的萨克斯作品大致可分为四类:一类是由中国民间歌曲即“民歌”改编而来的萨克斯作品,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小河淌水》等。第二类是由民族器乐曲改编而来的萨克斯作品,如《春江花月夜》、《江河水》、《渔舟唱晚》等。第三类是由民间戏曲等其他具有一定综合性的种类作品改编而来的萨克斯曲目,如《凤阳花鼓》、《阿拉木汗》、《夫妻双双把家还》、《谁说女子不如男》等。第四类是由具有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近现代声乐作品改编而来的萨克斯曲目,如《月光下的凤尾竹》、《我爱你,塞北的雪》等。

以改编得较为成功的《梁祝》为例。《梁祝》是中国民间爱情故事经典作品之一,其原版本即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由陈钢与何占豪于1958 年的冬天创作而成。奏鸣曲式,单乐章,作品先后由“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等几个部分组成。该作品以越剧曲调为素材,运用将交响乐与民间戏曲音乐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可以说是集合中西方音乐元素、久传不衰的经典之作。由小提琴曲版本改编为萨克斯版后,该作品的曲式结构仍为奏鸣曲式,且带有小标题,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引子部分的旋律传出,长笛的高音指颤音犹如森林中鸟儿欢唱,将远处的鸟儿嬉戏场景逐渐地由远拉近。对故事情节进行场景铺垫后,旋律自然地将主题引入。小提琴版本此处是以二弦、三弦为主,对主题旋律进行演奏,那柔美缓慢、纯美的音色有着特殊的韵味,所以用萨克斯演奏此处时,会尽量去模仿小提琴圆润浑厚的音色,保持气息的稳定,旋律流畅。在音与音的四度或者八度跳进过渡中,尤其会注意避免因旋律跳动幅度过大而使音的衔接不流畅。因为小提琴版本特意规划了把位以及协调音的过渡(运用滑音等),所以改编后的萨克斯版本在演奏上要更加注意,对其进行细腻处理。如例1 所示,频繁出现的旋律跳进注意音和音之间过渡平稳。

例1.

萨克斯版《梁祝》的连接部为华彩乐段部分,其间没有小节号标记,意为由独奏者即兴发挥演奏的段落,此时乐队暂停,由乐手自由演奏,没有实质性的节拍限制。华彩乐段(Cadenza)通常作为独奏者充分发挥其表演技巧和乐器性能部分,因此这一部分的技巧性较强。起音低音B 无限延长记号标记,意味着情绪的深沉蓄意爆发直至高音B,其间每一个音要表达清晰。紧接着十六个三十二分音符出现,将其划分为四个音一组,共四组的形式展现,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部分音组的正确划分,并要奏出弹跳的效果(即模仿小提琴的跳弓)。

随着华彩乐段的结束,乐曲进入到第二部分,情绪的突然改变打破了第一部分的沉稳悠扬,营造出一种急迫紧张的情绪,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乐谱上出现了大量的断音记号,因此在演奏此处时,要努力模仿小提琴的跳弓效果,舌头前部分在与哨片笛头接触后立即收回,尽量演奏得灵活短暂。最后,随着整首乐曲达到最高潮,突然的情绪变化(再现部分)体现出了“化蝶”的情景,主题的再次出现也让听众仿佛看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化做一双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由此可以看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素材进行改编的萨克斯作品,还是比较成熟的。不过总的来说,在以中国传统音乐为素材进行改编时,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说,在改编前要考虑清楚,此次改编的作品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如果是“老歌新唱(旧曲翻新)”让传统作品焕发新的光彩,那么就要突出萨克斯西洋乐器的特点,在演奏技法以及旋律风格方面有所调整,甚至可以尝试加入爵士风格,这也是在进一步地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多元化发展,并进行有效尝试。如果只是“演绎老歌(演绎经典曲目)”传递经典,就要在改编前理清作品原型的音乐特色所在,在萨克斯的演奏方面更贴近、突出作品原型的风格特点,同时还要注意发挥萨克斯的音色魅力。萨克斯往往会给人以温柔、含蓄、带有回忆感的听觉感受,这样的音色非常适合演绎具有歌唱性的旋律,如果是演绎经典歌曲等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完全可以发挥萨克斯的音色特长,将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以“回味”的形式用萨克斯演绎出来。这种方式则主要是在用西洋乐器传播极具中国特色的优秀经典作品。不论怎样,以中国传统音乐为素材的改编作品的诞生,都对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具有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原创作品

原创作品方面,许多作曲家、演奏家结合前人的经验以及萨克斯的演奏特点,创作出一些具有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萨克斯作品。这些作品受到中国民族音乐的影响,将中国民族音乐在旋律的歌唱性、音调的五声性等方面的特点,运用到萨克斯作品的主题、写作手法,以及萨克斯的吹奏技巧当中。在20 世纪末期,黄安伦创作的《中国畅想曲第三号Op.46》(1988 年)是极为著名的萨克斯作品,同一阶段的萨克斯作品还有梁雷创作的《京剧独白》(1994 年)。进入21 世纪后,涌现出了许多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原创萨克斯作品,有梁雷的《潇湘》、杨晓忠的《移动的背景》、储望华的《中音萨克斯管协奏曲》等。

以《中国畅想曲第三号Op.46》为例,该作品是由我国现代作曲家黄安伦于1988 年为萨克斯管量身定做,具有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经典特色,特献给自己的挚友——加拿大萨克斯管演奏大师波尔·博柔迪先生的作品。全曲共分为五个乐章,采用中西文化结合的创作手法,使整首作品极具神韵,创作风格上整体表现出塞北的地方特色。

第一乐章(Lento),华彩乐段,无伴奏,使用Alto 萨克斯演奏。该乐章对于情绪力度的要求非常高,且技巧性较强。在演奏时外松内紧,看似表现较为自由,实则在处理上有严格要求。并且在多个音的音头处理上也比较突出强调塞北独特的传统音乐旋律特点,充满了浓郁的中国特色音调。另外强弱记号的频繁出现,意在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情绪进行描写,八分之六节拍断音缓慢的进行,将速度逐渐拉快,(见例2),并且情绪也随之改变。

例2.

主旋律的再次回归与第二乐章自然地衔接在一起,乐队伴奏的进入带来了更为丰富的音响效果。速度稳健的进行着,犹如行走在广阔的西北大草原上,蓝天白云、马儿奔跑、牛羊吃草,叙说着这美好的景象以及美好的生活。演奏第二乐章主要注意气息流畅,音色饱满和装饰音的处理。

进入到第三乐章会明显感觉到(与前两乐章相比)情绪上的变化,重音记号以及大量的跳跃节奏,欢快地表达出作者心中的美好生活,极具中国特色的音乐旋律更是展现出我国人民载歌载舞的幸福生活。乐章的后半部分是本乐章的演奏难点,此处不仅要注意因频繁转调而出现的大量临时升降号,还要注意音与音之间的自然过渡。

第四乐章需要使用Soprano 萨克斯来演奏。犹如女高音的音色来表达作者的喜悦心情,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对未来的憧憬。因为乐器音域较高,所以在演奏高音上要更注意对音色的处理,适当地收住力度来协调高音。

第五乐章小快板,技术难点较多,北方音乐曲调伴随着锣鼓声的加入,使音乐呈现出我国北方锣鼓宣扬、热闹非凡的喜庆情景。因此在演奏第五乐章时,应以载歌载舞的欢快情绪进入,适当进行跳跃处理,并协调好频繁出现的装饰音,使音乐显得更加欢快愉悦。

通过对《中国畅想曲第三号Op.46》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部具有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萨克斯创作作品已经具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思维。总的来说,创作类作品虽然在数量上不如改编作品多,但是经过不断的探索尝试,具有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萨克斯作品已经开始形成一定的特色,例如在调式调性、演奏技巧等方面努力向中国民族音乐靠拢。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民族音乐作品往往采用五声调式,但其实在中国民间音乐中也有很多使用七声音阶的情况。比如,北方有一些民歌虽然具有五声性,但使用的却是带偏音的七声音阶,另外在一些少数民族音乐中,有些民族的民歌属于欧洲音乐体系,使用自然大小调音阶。如果创作这些地区音乐风格的萨克斯作品,以西方音调为基础的萨克斯,在演奏方面不仅不会有困难,还有可能让作品与萨克斯在听觉上更加契合,这也是创作中国萨克斯作品的一个突破口。

三、民族音乐元素对于推进萨克斯“中国化”发展的价值

无论是改编、创作“中国化”的萨克斯作品,还是利用萨克斯演奏具有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作品,总的来说都是中西方音乐艺术融合的表现,当然,在这之中以改编、创作“中国化”的萨克斯作品意义更大。因为改编、创作“中国化”的萨克斯作品,不仅能让萨克斯这一西洋乐器更好地植根中国,更能在促进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以及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西方的传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促进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萨克斯本身从音色上就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既有木管乐器的抒情性,又有铜管乐器的力度感及拟人化个性音色魅力,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使用这样一件音色多元的乐器演奏中国民族音乐,或者说,为这样一件乐器创作中国民族音乐风格作品,绝对是对于中国传统音乐多元化发展而言的一个重要突破。毕竟,如今人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是文化娱乐方面还是其他方面,都要有足够的新鲜感才能在第一时间吸引观众,随后优秀作品的展现再影响、打动观众。

一直以来,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创新备受国人关注,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而言,萨克斯的演绎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萨克斯对中国民族音乐风格作品的演绎,让更多不了解萨克斯的人们开始关注、了解这件乐器,推动了萨克斯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让作曲家们探索、创作出更多的高水平作品,而这样的尝试与探索不仅是对萨克斯演奏技法、演奏曲目的丰富,更是大力促进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尤其在演奏改编作品时,对中国民族音乐进行改编其实就是开拓中国民族音乐的多元化样貌,使之能够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关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以此促进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二)推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在西方的传播

在网络传媒发展迅猛的当下,可以说中西方的文化交融是大势所趋。二者融合后,在西方文化得到中国国人认可的同时,中国文化也在西方各国收获粉丝。同理,当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与萨克斯这一西洋乐器融合在一起后产生的影响,绝对不会只是在中国范围内存在。本身就是西洋乐器的萨克斯在国外的传播程度要比在国内高很多,因此当国内创作出越来越多的中国民族音乐风格作品后,部分优秀的作品自然会流入西方。不论最终的反响如何,这些都将推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作用已经初见成效。例如:自从《潇湘——为中音萨克斯与管弦乐队而作》等具有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萨克斯作品在国际比赛获奖之后,一些西方人便通过萨克斯这一熟悉的乐器,对中国民族音乐有了初步的认识与感知,以此来更加深刻地去体会中国民族音乐以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所以说,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与萨克斯的融合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西方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萨克斯与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是中西方艺术、文化乃至哲学(美学)的碰撞交融,将萨克斯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精髓相融合,对萨克斯的音乐技法、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不论过程如何,总的来说其最终意义都是促进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另一方面还要逐渐找到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与萨克斯的最佳融合点,或者是二者间的契合点,以期能够有所突破,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特色的萨克斯作品。

总的来看,以萨克斯为载体,以民族音乐元素为纽带,用西洋乐器演奏“中国故事”,将萨克斯作品题材、风格、演奏技巧民族化,推动中国音乐走上世界舞台,不论观众对萨克斯存在哪种固定印象,都可以通过普及教育的持续加深而有所改变。另外,歌曲翻奏与演奏以中国传统音乐为素材的改编作品在形式上有些类似,可以以此切入,丰富、加深大众对萨克斯的认知,打破大众对萨克斯的固有印象,使其更贴近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为萨克斯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合奠定基础,从而促进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及其在西方的进一步传播。

猜你喜欢
萨克斯音乐风格民族音乐
浅谈陕西筝曲《云裳诉》的特色音乐风格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晨行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萨克斯之都”:一个被肯尼·基彻底征服的工业区
丢了两元钱的车
外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弹奏之剖析
公园那边有人在吹萨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