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俞漫
摘 要:作为美术教学的一种重要内容,“立体纸艺”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开展“立体纸艺”的教育教学,既是新时期课程改革背景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核心素养视域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需要。
关键词:乐学课堂;小学美术;立体纸艺
引言
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小学美术课程承担着美育教育的责任,美育教育不仅体现在对学生審美能力的塑造上,还体现在通过学习教育,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艺术魅力,形成对艺术发自内心的热爱,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的方面。良好的美育教育不应该局限于课本,局限于纸笔,而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下,以学生的核心素养成长需求为目标,丰富学科的内涵,强化学科的体系建设,将学科打造为更加适合学生美育教育的全新美术教育体系,在这一过程当中,创新的教学内容将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1.“立体纸艺”的特点及教学意义
“立体纸艺”是在传统纸艺剪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相较于传统的纸艺,“立体纸艺”的形式更加丰富,表现力更加突出,在日常的生活中应用的范围也更广。纸艺的制作载体为纸张,如何将平面的纸张变得立体,就需要从造型、纹样和色彩等方面来进行修饰和调整。“立体纸艺”的制作十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对纸张的折叠、剪裁、粘贴、上色等程序,就能够将普通的纸张创作成新奇的艺术作品。“立体纸艺”的学习,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够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立体纸艺”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2.小学美术教学中“立体纸艺”的运用与实施
(1)教学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立体纸艺”教学活动
“立体纸艺”是创意美术的内容之一,创意美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既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又跟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已然成为了深受小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在“立体纸艺”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加引导,带领学生制作各式各样不同的“立体纸艺”作品。
首先是造型方面。“立体纸艺”的教学注重的是实践,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手工制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多从常见的形状入手,如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这样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也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制作出成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能够很好的激发出学生对于“立体纸艺”课堂的热情。在基础造型之上,教师可以循序渐进的进行“叠加”,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造型进行适当的叠加,制作出层次更加丰富的作品,在这一阶段,学生通过制作“立体纸艺”所锻炼的动手能力和所培养的自信心也就会更甚。需要注意的是,“立体纸艺”的教学需要形成体系化,不能只是短时期内的“兴趣教学”,只有常态化的教学,才能够取得乐学教育的效果。
其次是纹样方面。“立体纸艺”的特色就在于“立体”,要在“立体”之上形成艺术创作,就必须要剪裁出丰富的纹样。“立体纸艺”的前身,可以看做是传统的“窗花”技艺,“窗花”是“平面纸艺”的最高境界,通过对空间的想象,将纸张通过折叠之后剪裁出各种花样的作品,需要的不仅是动手能力,还要有丰富的空间想象思维。当“平面纸艺”向“立体纸艺”发展后,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愈加明显。“立体纸艺”的纹样,就是空间思维的能力显现。通过对“立体纸艺”纹样的教学,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塑造空间思维。在开展“立体纸艺”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从一些普通的纹样入手,由简向繁,逐步增加难度,让学生通过作品的塑造,不断地提升空间思维的能力。
最后是色彩方面。“立体纸艺”的丰富层次,除了体现在造型和纹样方面,还体现在色彩方面。色彩能力是美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色感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进行“立体纸艺”教学时,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色彩能力的培养,不论是色彩的鉴别,还是色彩的搭配,从模仿、借鉴到创新,通过学习,学生就能够形成比较系统的色彩体系,再从体系当中找到个性化的色彩搭配,从而创造出更多的艺术作品。同时,色彩的教学不仅是色谱,还有色彩表现的形式,如蜡笔和水彩笔虽然色彩相同,但色彩的表现形式是有着显著差异的,这些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2)形式创新,开办“立体纸艺”趣味美术作品展
为学生开办“立体纸艺”美术作品展,是乐学课堂的又一大突破之处。学校可以在一些重大的节庆活动或是民俗节日之时,为学生举办“立体纸艺”美术作品展,将学生围绕不同主题所创作的“立体纸艺”美术作品进行集中展示,既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可以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特色。
3.结语
“立体纸艺”是一项动手性极强的艺术类课程,也有着较高的实践性,能够从各个方面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能力。“立体纸艺”作为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特色内容之一,有着广泛的教学应用基础,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是十分值得提倡并发扬的。
参考文献:
[1]汪宝珠.小学纸艺校本课程教学的策略研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1(04):11+115.
[2]陈楚洪.开发纸艺特色校本课程优化小学美育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6):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