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秋
摘要:“深度学习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批判地学习新的思想和知识,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旨在学习者对所学知识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达到深层认识,提升思维水平,锤炼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走向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特别体现在精心设计知识形成与运用的过程,呈现知识之间逻辑顺序及其实质性关联,以启发学生富有个性的积极思考,实现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主动的和有意义的建构。而习题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材紧密相连,相互依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如何巧用教材上的习题助推学生的深度学习呢?
关键词:深度学习;核心素养;教材练习
一、激发学生兴趣,“趣”设习题
习题是静态的,对于小学生而言,我们不能奢望他们和大人一样因对知识的渴望而付出艰辛的“智力努力”。要引发深度学习,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动“心”,让学生从心里觉得数学有趣,不仅是感官上的有趣,更是理智上的有趣。因此助推学生深度学习要让习题变得有趣,这样教学才能像磁铁一样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深度学习也才可能真正发生。
应说明的是“趣”不能沦落为对学生的“讨好”,不是讲笑话,不是做滑稽的事......我们所说的“趣”是在对习题内容的“二次倒转”中的具体化、趣味化,改造习题使之更适宜教学。其根在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其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有亲近感;让其感觉到数学真的好玩,有愉悦感。并且这种亲近与愉悦,不断从浅层走向深度,从感观走向理智。当然,发现“趣”、创造“趣”,并不是凭空而来,需要我们不断修炼,从简单中看到丰富,从低趣味到高趣味,让生活与数学达到深度通融。例如,教学“质数与合数”时,结束前设计一个游戏性习题:“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学号,按老师要求站立,看谁反应快:(1)学号是质数的同学;(2)学号是最小合数的同学;(3)学号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同学;(4)没有站立过的同学......”这样的习题练习能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让学生带着愉快和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心情结束一节课。
二、聚焦习题本质,“精”设习题
课改在习题方面对教师也提出了很多要求,特别是西师大版教材,如果教师不精心专研,简单地按教材“照本宣科”,使用效果会不理想。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中习题的编排意图,进行精心规划、精选题目。
(一)“精”打细算。
教师面对教材中的习题,要精思哪些内容可不讲,哪些内容必须讲;若讲,重点讲什么,怎么讲。通过这样的“细算”教师对本节课所有习题都能“心中有数”,大大缩短了教师与学生对“解题”认识上的距离。有了“细算”的基础后,接下来就可以通过“精打”来揣摩编者的意图,在吃透编排意图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规划,这样可以提高练习安排的针对性,做到在关键处“练”,在生长点上“習”。
(二)“精”心规划
教师在研读教材习题时,要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学习经验,深入挖掘教材习题,巧妙的设计教学环节,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如果教师能够精心规划,把每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就能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整体性,明了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层次进行理解,从而在自主开放、思维可见的数学课堂中,得到真正的生长和发展。
三、注重教学形式,“活”用练习教学
练习教学绝不是学生单独地练,也不是教师不停地讲,而应是教与学相互配合。因此练习教学的组织要活,需要教师教得用心,才能让学生练得开心,从而促使练习设计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效果。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在问题串中生生互动。问题串是一节课知识重点、难点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的线索,同时还是学生通过学习应达成的目标。而且问题串由易到难有一定的梯度,适合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进行解决。
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教师可以设置如下的问题串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1)的计算是否正确?(2)的计算是否正确?(3)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学生在此问题串的引导下,先是独立解决,再通过交流、互动,利用画图、分数的意义等知识进行解释,从而获得新知。
综上所述,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其次要求教师聚焦习题本质,精心设计和规划习题内容,最后在习题的教学形式上做到灵活多变。归根结底,学生深度地学在于教师深度地教。只有基于学生、关注过程、凸显本质、立足理解、着眼思维、注重应用,才能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参考文献:
[1]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25-32.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