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传南,张 浩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广东 梅州 514700)
选取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口腔正畸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患者共计60例。需要将该部分患者按照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对照组口腔正畸患者运用传统正畸方法,患者年龄介于22~4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24±2.24)岁,患者男女比例为(18:12);而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微型种植体方法治疗,患者年龄介于23~4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47±1.98)岁,患者男女比例为(17:13),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存在较小差异,不具有实际统计意义(P>0.05)[1]。
针对此次参与研究的对照组口腔正畸患者运用传统治疗方法,需要采用Nance弓进行正畸,告知患者每天需要佩戴8小时,每次佩戴时的牵引力为300 g。佩戴期间需要每个月回医院复诊一次,主治医生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牵引力进行调整,治疗周期为两年。其种植体与牵引钩之间的压力需要借助链状橡皮圈增加,并将压力值设置为50~300 g之间,后期主治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牙齿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并告知患者治疗期间运用抗生素,避免感染状况的发生,需要佩戴两年。
观察组与对照组口腔正畸患者数据评价以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磨牙移位、上中切牙凸差为主要评判标准[2]。
观察组与对照组口腔正畸患者研究数据需要通过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n)为计数资料,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评分使用(%)来表示,采用t进行数据检验,两组数据存在差异时,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口腔正畸患者采用微型种植体方法磨牙移位(3.42±0.22)mm、上中切牙凸差(4.65±1.54)mm、上中切牙倾角差(29.75±6.27)°,对照组口腔正畸患者采用传统正畸方法磨牙移位(6.57±0.79)mm、上中切牙凸差(2.34±0.86)mm、上中切牙倾角差(11.58±5.31)°,两组患者研究数据差异度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s)
?
观察组口腔正畸患者采用微型种植体方法治疗后轻度水肿、口腔炎症以及不适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4%,而对照组口腔正畸患者运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12%,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相较于对照组患者高,数据对比存在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数据对比(%)
随着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对自身面貌美观度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而牙齿与面部骨骼、肌肉以及神经组织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少数青少年因先天因素、遗传、个人饮食习惯以及喂养方式等,造成口腔畸形、错愕,如果未及时对其进行矫正将会对口颌系统造成不良影响。部分口腔畸形患者为青少年,自尊心比较强,如果口腔畸形严重比较容易出现自卑心理,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会造成不良影响。临床对于该种状况,多对其进行口腔正畸,主要是对患者口腔牙齿畸形、颌面错愕状况进行矫正,该种治疗方式主要适用于牙齿缝隙过大、龅牙以及牙齿缺损患者。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对牙齿支抗技术直接影响牙齿矫正效果,牙齿在矫正过程中只有具有良好的抵抗力,才可有效保证矫正稳定度、舒适度,避免牙齿出现移位。患者在过往口腔矫正中,多采用传统正畸方式,该种正畸方式不可自由将托槽摘除,对口腔清洁度具有较高要求,在使用过程中感染发生率高,患者在矫正过程中会出现不适感,患者比较容易出现抵抗治疗状况,治疗依从性比较低。为了提升矫正效果,本次研究对患者运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该种治疗方式为新型支抗方式,主要是将口腔正畸与种植体相融合。
本次研究对口腔畸形者运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口腔正畸患者采用微型种植体方法治疗后轻度水肿、口腔炎症以及不适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4%,而对照组口腔正畸患者运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12%,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相较于对照组患者高,数据对比存在差异(P<0.05)。
说明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可以提升治疗效果。出现该种状况的原因是微型种植体支抗在置入部位选择范围更广,并且使支抗能力可以及时负载,与胶原纤维进行有效融合,降低对牙周组织的损伤[3]。传统正畸方式在实际口外支抗过程中,稳定性比较低,比较容易出现牙齿移位、旋转状况,甚至会对患者牙周组织造成损伤。而微型种植体支抗技术主要是对口内进行支抗具有较强稳定性,可以有效避免支抗牙出现松动、移位状况。
综上所述,针对口腔正畸患者运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