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兰
(灵山妇幼保健院妇保科,广西 钦州 535400)
慢性盆腔炎[1]属于中医的“带下病”“瘕积”范畴,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是由湿热之邪侵袭带脉,带脉失约造成的。湿热之邪多因饮食失调,脾气亏损,反聚为湿,湿久不化而生热。我院通过采用中药灌肠联合雷火灸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月因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到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年龄26~65岁,平均(37.12±2.26)岁;平均病程(3.17±0.46)年;观察组年龄27~66岁,平均(38.26±2.11)岁;平均病程(3.25±0.41)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口服棱莪消积汤治疗。处方:丹参20 g,没药、枳实、乳香各12 g,赤芍、三棱、当归、皂角刺、桃仁、王不留行、莪术各10 g;水煎煮,每天剂,分3次服。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棱莪消积汤加减灌肠雷火灸治疗,雷火灸治疗:对患者的腹部关元、神阙、气海、子宫穴进行施灸,距皮肤2 cm处,每次施灸8 min,共10次。1次/d。20天1疗程,经期停止治疗,两组皆治疗2疗程。
比较两组的中医症候评分,参照《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3]的症状积分评估,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比较两组的疗效,疗效评价根据《实用中西医结合妇产科》[4]的相关标准制定,有效率=(有效 +显效 +治愈)/总例数×100%。
使用SPSS 24.0分析研究数据,其中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表示,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前中医症候评分(13.56±3.41)分与对照组(13.21±3.5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症候评分(4.56±0.98)分低于对照组(7.13±2.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的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n(%)]
慢性盆腔炎的病情反复难愈,中医多认为是由经期、产后肾气亏虚,或感受湿邪、邪毒,或阳虚、气虚至瘀[5]。本研究的药物灌肠的没药、枳实、乳香、赤芍、三棱、当归、皂角刺、桃仁等药物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促进炎症吸收与转化,提高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环[6]。中药灌肠具有良好的疗效,但仍无法达到理想的预期。
雷火灸是多种药物配制而成的雷火灸条,根据辩证救治的原则进行治疗的[7]。雷火灸药物燃烧时的药力渗透力强,各种不同的药物分子迅速吸附在人体的表层,通过熏烤在皮肤四周形成高浓药区,渗透到穴位,通过人体经络传导扩大了中医火热灸法治疗疾病的范围,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8-9]。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前中医症候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症候评分分低于对照组分,治疗后观察组的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的80.0%,说明中药灌肠联合雷火灸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中药灌肠联合雷火灸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