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燕媚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开放性的综合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放眼教材外丰富而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何澄溪小学地理环境得天独厚,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自然景观与人文古迹相辅相成,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优良载体,均是极富教育价值的课程资源。文章就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本土文化资源提出相关看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本土家风文化、本土历史文化、本土民俗文化、本土艺术文化。
关键词:本土文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
何澄溪小学是一所由大岭村、岳溪村、官桥村合并而成的农村学校。地理环境得天独厚,人才辈出。学校地处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岳溪村,比邻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教育工作者更应该认识到本土文化对于教育的积极意义,强化优秀本土文化对于教育的影响,同时让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的传统文化,进而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在《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新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从教科书中挖掘与优秀本土传统文化有关的材料,并在适时对学生进行优秀本土文化教育。通过合理开发和创新利用本土资源,既能发挥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教学功能,又能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带来地域文化的影响。
一、把学生的认知水平作为渗透本土文化的基础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情感知觉发展得很快。低年级小学生感知事物时较笼统,往往只注意表面现象和个别特征,时、空特性的知觉也不完善。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小学生的感知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显发展。他们已能从知觉对象中区分出基本的特征和所需要的东西,对于时间单位和空间关系的辨别能力也逐渐增强,其准确性、系统性都不断地提高。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足,但是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很强。所以必须把学生的认知水平作为渗透本土文化在思政课渗透的基础。我们可以把本土文化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创设情景,在教学环节中可以尽量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在生活中可以多次以各种宣传画的形式出现加以潜移默化。
二、结合单元主题设计活动渗透本土文化知识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前瞻性要求与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法治素养提升、健康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相结合,对教材进行深入地挖掘,多了解我们家乡的本土文化,加强相关教学素材知识储备,从家教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艺术文化等方面,结合单元主题进行活动研究,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本土家风文化
岳溪村何氏家族源远流长,积极倡导“孝”的回归。常言道:“百善孝为先。”可见,“孝”对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来说至关重要。何氏家族人才辈出,以“孝”作为做人的根本,既是对父母生养恩的回馈,也是对我们人格的要求,他们还懂得回馈社会,热心公益,为社会做贡献。何氏家族先后为家乡建多所学校、医院,造福家乡后代子孙,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里温暖的地方”一单元里,教师可以将这种“何氏”优良的家风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孝”不是简单地照顾父母,最重要的是敬重、爱戴父母,给父母以心灵的抚慰。还要进一步引申,这是一种由小到大、由家到国的“大孝”,因此孝是每个人都应有的责任,是一种担当。在教学中,研读单元主题,教师可以设计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亲情赞颂之多少”“我向父母说句心里话”“感恩大调查”“关爱社区老人”等活动。学生能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感受到“百善孝为先”的美德,体会父母的辛劳,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懂得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可以切身感受到“孝”的意义和价值,并自觉做一个孝顺父母,关爱他人的人,在提高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良好氛围的形成。
(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本土历史文化
大岭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大岭村建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距今875年历史,是典型的岭南古村落。走进古村背依菩山,三面环玉带河,各式古石桥跨于河上;古塔立于村西南角;祠堂、门楼、牌坊、麻石巷、古树、蚝壳墙等在村中皆可见。
在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单元,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本土的历史文化资源,介绍家乡的历史文物古迹,带领学生游览大岭古村,对学生讲述每座祠堂、每座古桥的故事,开展“我是大岭村小导游”的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古村的今昔之美。对学生进行历史传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不仅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青少年成长必须接受的教育。
(三)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本土民俗文化
大岭古村是广东岭南村落的代表,在饮食起居、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其中龙舟文化是大岭村闻名中外的代表。每一年端午节都是大岭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端午节前请龙神、起龙船、吃龙船饭、游龙船景、藏龙船等精彩活动陆续展开。届时各村的兄弟龙舟都会赶来相聚,吸引了来自省内外各地的观众前来观看,场面热闹非凡。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这一单元时,可以结合单元主题,请学生搜集熟悉的家乡民俗,简单了解其他地方的民俗,特别把大岭村的“龙舟文化”渗透在教学内容中。通过表格填写归纳,学生间交流分享民俗的来历、发展的过程、民俗与节日的联系、民俗的表现形式等内容,不仅让学生了解、继承了这些传统的民俗文化,还从中感悟到中华传统文化在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教育学生如何生活,让民俗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四)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本土艺术文化
大岭古村内有保存较完好的岭南风格建筑群约9000平方米,里面古塔立于村西南角;祠堂、门楼、牌坊、麻石巷、古树、蚝壳墙等保存完好,每一处古迹皆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其中,古村里以古桥艺术,雕刻艺术闻名中外。龙津桥至今已经有500多年历史,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功能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是桥梁建筑艺术的代表。另外,大岭古村内处处有精美雕刻,石雕、灰雕、木雕……栩栩如生,各具特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以深挖这些传统艺术,渗透在单元主题学习中。
在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单元,让学生选择一种民间艺术调查并作现状统计,并对实地雕刻品进行拍照归类,让学生感受家乡艺术的美,带领学生做民间艺术宣传小使者,让人们了解民间艺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感觉到家乡的独特魅力,学习和传承民间艺术,不断丰富民间艺术的内涵,让更多的人喜爱并传承民间艺术。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生活化的综合型育人课程,仅仅用教材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生活经历、心灵体验都是具有实效性的课程资源。家乡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历史文化沉厚绵延,人文资源丰富,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大胆开发,合理利用,就能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本土文化教育渗透。
参考文献
[1]韩卫强.乡土文化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策略例谈[J].教育界,2020(02).
[2]付艺伟,牛得平.浅谈鄉土文化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知识-力量,2019(04).
[3]白燎原,张国有,禹亚萍.原生态本土化小学道德与法治“3S”课堂模型的建构[J].甘肃教育,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