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戏剧“河北梆子”直隶新派传承现状与保护研究

2021-01-17 15:39王爽钟迪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35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王爽 钟迪

摘要: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直隶新派,是一支在直隶老派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河北梆子新军,是直隶老派的新发展。直隶新派以女演员为中心,以唱功卓越着称。唱腔上较老派繁难,具有高亢、华丽、曲折、跳跃的特点,极富于震撼力,听后使人感到痛快淋漓,回肠荡气,伴奏音乐也极为火炽、激烈。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后,在各种现代艺术形式的不断冲击下,直隶新派的生存再度出现危机,演出市场萎缩,人才流失严重,急需加以抢救、保护。戏曲学校是培养河北梆子人才的主要基地,但河北梆子专业招生难、生源少,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针对非遗戏剧“河北梆子”直隶新派传承现状与保护研究问题也迫在眉睫,急需解决。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梆子;直隶新派;保护;传承

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河北梆子在剧种方面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在舞台艺术上,无论是音乐、表演以及舞台美术方面,都有极大的变化和明显的提高,从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刚劲、华丽、委婉的特点,流行于河北、天津、北京以及山东、河南、山西部分地区,成为中国北方影响较大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从河北梆子的形成到兴起,其间曾出现过三个大的艺术流派。一支为直隶老派,一支为山陕派,这两派统称为京梆子。在这两派之后,又产生了一个直隶新派,标志着河北梆子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每种流派都对河北梆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今主要活跃在社会上的还是演变到之后的直隶新派。

一、非遗戏剧“河北梆子”的起源

河北梆子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蜕变而成,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山陕梆子流入河北的历史较久,在清代有关记载中,有的称秦腔、有的称乱弹、有的称西部,有时也叫弋阳梆子。其具体流入时间,据刘献廷之《广阳杂记》载: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刘生于清顺治五年,逝于康熙三十四年(1648--1695年),所记是十七世纪末他在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见闻,证实此时京畿地区已有“秦声”或谓“乱弹”(即梆子腔)在流行。至乾隆时,秦腔愈益盛行,对昆曲已形成压倒之势,如乾隆九年(1744年)的《梦中缘传奇》序载:“长安(北京)之梨园……所好唯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此后,“至嘉庆年,盛尚秦腔,尽系桑间濮上之音。”(《都门纪略》词场序)以上所列,说明至迟康熙中叶京畿地区已有了秦腔,延至乾嘉一直有演出活动。山陕梆子流入河北后,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为了赢得当地群众的赏爱,根据当地群众的语言习惯、情趣、爱好等,在艺术上进行不断改革、创造。特别是后繼人才和从业群体的当地化,在演员队伍中,河北人逐渐增多,这更是导致山陕梆子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到了道光年间,长期活动在河北的山陕梆子逐步发展成早期的河北梆子了。至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河北就有了直隶梆子科班。延至道光末年,在京南雄县马务头和定兴相继又涌现出三庆和、祥泰等直隶梆子科班。学生多系当地穷苦农民子弟。

二、非遗戏剧“河北梆子”的代表性剧目

河北梆子在其兴盛期,还曾传入中国东北三省、江淮地区以及俄罗斯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在影响范围如此广的前提下,其代表性剧目有:《蝴蝶杯》、《秦香莲》、《辕门斩子》、《江东计》、《南北和》、《打金枝》、《杜十娘》、《三上轿》、《双锁山》、《乌玉带》、《辛安驿》、《花田错》、《罚子都》、《喜荣归》、《赶斋》、《打柴得宝》、《观阵》、《作文》、《疯僧扫秦》、《春秋配》、《二堂舍子》、《芦花记》等。从2006年5月20日起,河北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0月2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在北京园博园开幕,河北梆子剧种也在其中。

三、非遗戏剧“河北梆子”直隶新派传承现状与保护研究

(一)传承现状

直隶新派,是一支在直隶老派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河北梆子新军,是直隶老派的新发展。直隶新派以女演员为中心,以唱功卓越着称。唱腔上较老派繁难,具有高亢、华丽、曲折、跳跃的特点,极富于震撼力,听后使人感到痛快淋漓,回肠荡气,伴奏音乐也极为火炽、激烈。其唱念一扫老派梆子所保留的某些山陕韵味,彻底河北地方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流行的河北梆子,就是直隶新派的延续。新派演员一般说来是以文戏为主,不尚武功,更绝少有山陕派那样的特技表演,上演的剧目多是唱功戏。此外,新派还继承了直隶老派编演时装戏的传统,大演时装戏。新派梆子在其兴旺时期,承袭了由老派开拓的流布地域,仍然是南到上海,北至哈巴罗夫斯克和乌兰巴托。新派在艺术上善于革新,不为旧习所拘束,打破了以山陕为正宗的传统观念。不仅彻底改造了老派直隶梆子中的山陕余音,完全由直隶语音取而代之,而且还创出了许多新的唱腔板式,如“大慢板”、“反调二六”、单导板、“长搭调”等,这些都是老派梆子所没有的。河北梆子讲究“以气带声”。河北梆子演员常以“先运气、后出声”,“要想唱的好,先要练气功”,“唱一辈子戏,练一辈子气”等话来强调用气对于演唱的重要。这也是秉承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主要分为生、旦、净、丑四行,属于生行的小生、武生、基本都用老生唱腔,但不唱大慢板;属于旦行的花旦、刀马旦、彩旦、老旦等则用青衣唱腔,亦很少唱大慢板;净行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基本板式,有小慢板、二六、尖板、流水四种,但不甚完备;丑行也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唱腔,除无大慢板外,其他板式俱全。男女声唱腔,采用同宫同腔,男演员唱来较为吃力。正调唱腔是微调式,反调唱腔为宫调式。唱腔中的四、五度大跳进,是旋律进行的突出特点。演唱上讲究“腭嗽”、“喷口”、“砸夯”等特殊技巧,听来慷慨激越,淋漓痛快。因此对于男女演员的培养要明确角色的分配以及培养的方向。

(二)保护研究

河北梆子直隶新派的保护研究重点难点在于表演艺术,很讲究程式规范,对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表演是借助程式来完成的,而且河北梆子分为生、旦、净、丑四行,在不同行当中,其表演艺术各有特点,直隶新派的唱腔风格特点高亢、激越、慷慨、悲忍,属板腔体。因此对于艺术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培养过程以及专业的艺术培养模式,对于艺术人才的个人条件以及戏剧化的表现要求也相对苛刻进而影响直隶新派的传承。鉴于就业面窄,生源少招生困难,新人少,剧团人才储备不足以及艺术形式古老,演出市场萎缩也是目前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们的主要目标就是让河北梆子以多样的形式走进校园接触社会,让更多的学生和青年人对传统戏剧感兴趣扩大培养人可供选择的范围,筛选出艺术人才的个人条件以及戏剧化的表现相对优秀的,进行培养。

四、总结与展望

从河北梆子的形成到兴起,其间曾出现过三个大的艺术流派。一支为直隶老派,一支为山陕派,这两派统称为京梆子。在这两派之后,又产生了一个直隶新派,标志着河北梆子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每种流派都对河北梆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今主要活跃在社会上的还是演变到之后的直隶新派。我们的目的想最大程度引起政府的关注,吸引更多关心这一问题的专家学者投入力度研究,更好地促进爱好者的投入,拓宽艺术人才的选拔面。直隶新派从艺术形式上看,河北梆子演员常以“先运气、后出声”,“要想唱的好,先要练气功”,“唱一辈子戏,练一辈子气”等话来强调用气对于演唱的重要十分注重“工匠精神”,并由音乐构成曲牌体,板腔体相融,从表现内容上看,古装现代并舉,大戏小戏同荣,特别是几个发展时段的艺术资源积累,为今天的河北梆子传承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开拓了宽广的天地。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经过河北梆子从艺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不少改编的剧目在演出的过程中场场爆满,并荣获多次国家戏曲最高奖--“梅花奖”。由此看来,对于河北梆子直隶新派的保护和传承我们还是有信心去做好并实现这一目标的。

参考文献:

[1]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乔建中.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滕守尧.艺术与创生[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冯志莲.民歌新论[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5]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6]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7]王心焦振文.论河北梆子艺术的燕赵文化内质[J].河北学刊.2011

[8]牛煜华.农民艺术之花--河北梆子文化内质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3

[9]赵惠芬.论河北梆子的原创精神和文化缺失[J].大舞台,2014年5期

本论文用于课题《非遗戏剧“河北梆子”直隶新派保护传承现状与对策研究》结题使用项目编号:MYYB2020-16。

作者简介:

1.王爽,1992年8月,女,回族,河北张家口市,硕士研究生,自贡市解放路初级中学校,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声乐表演、声乐教学。

2.钟迪,1983年5月,男,汉族,四川省自贡市,硕士研究生,四川轻化工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合唱指挥。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