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功 闫小明
摘要:素质教育的发展与革新推动了体育教学的优化,为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奠定良好基础。高校体育教学既能强化学生体能,又能帮助学会舒缓心理压力,了解体育教学的多元化干预功能,在校园心理危机中推动体育教学针对性优化和创新,既能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体育教学体系,又能推动高等教育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实现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心理危机;干预功能
引言
素质教育的发展使高校逐渐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和关注,但目前体育教学中存在较多问题,强化对体育教学功能的全方位剖析,提升体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思想引导功能,有利于完善体育教学格局,也能基于大学生发展需要促进大学生个性化成长,以此培养多元化社会主义接班人,促进其为社会发展增砖添瓦。
一、高校体育教学在校园心理危机中的干预功能
(一)强化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多元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释放心理压力,也能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感受活动的乐趣。与此同时,新时代教师会利用多元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加强情感体验,期望以此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参与体育训练。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学有助于化解学生心理危机,也能及时加强针对性干预,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活动本身具备较强的复杂性,其中包括条件反射、体质锻炼等方面,大学生可利用体育活动机会,提升观察力与判断力,以此活跃思维,及时从负面情绪中摆脱出来,从而缓解心理压力。与此同时大学生会在运动时承担一定运动负荷,这也有利于活动其身体各项器官,可使大学生在新陈代谢中快速调整大脑神经系统,以此增强体质,调节身心。由此可见,利用高校体育教学化解大学生心理危机,更有利于营造和谐校园环境,也能推动体育教学发展和优化,学校可适当促进体育教学与心理教学共同发展,以此实现教育的系统性革新。
(二)强化德育培养,提升学生互动能力
体育活动汇集很多大学生共同进行活动,大学生会在集体活动中提升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更能提升集体荣誉感。并且体育活动中有很多对抗因素,大学生会在竞争和比赛中提升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并在协调配合中养成勇敢、顽强、拼搏、斗争等优秀品质。以体育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载体,能促进大学生相互帮助培养其创造力,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又能使其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增强友谊,提升社会适应力。学生在不同体育活动中扮演不同角色,角色扮演时要履行不同责任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主动担负相应职责才能真正认知自身价值,提升自信心,确保减少心理危机出现频率。随着我国将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很多学生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也会因此出现相应的心理问题,而体育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舒缓身心,也能使学生在运动中强化自我审视与自我剖析,以體育教学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可有效体现心理教育的多元化功能,也能推动学生在运动中感知生活的美好。
二、校园心理危机中高校体育教学的优化思路
(一)完善心理档案,健全体育运动项目
为确保体育教学科学化展开,心理教师可加强与体育教师的合作,共同构建多元化心理档案,了解不同大学生的生长环境与性格特点,基于学生个性特点展开针对性教学,确保及时对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干预,并及时进行心理预警,强化对学生的科学引导。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学的干预功能,由多元化主体共同分析危险因素,建立干预屏障,能有效预防影响校园安全的事件出现,构建和谐化校园。心理研究表明,多元化体育运动可帮助人们舒缓心理压力,克服性格缺陷,特别是一些集体性活动。例如,足球、排球等活动,能帮助内向型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而内向型学生多从事多元化体育项目,也能提升其合作精神,改变其孤僻性格,使其团队合作精神及集体意识不断加强。并且还有一些乒乓球、跳高等运动,需要学生保持头脑冷静,判断准确,基于不同学生个性特点,展开针对性体育教育,更有利于改善学生性格,但体育活动展开时也要保持相应强度,适宜的强度才能真正改善学生性格,确保体育教学的多元化发展,也实现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发展阳光体育,促进多方联合互动
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学校应发展阳光体育积极根据不同学生性格满足其不同爱好与特长,以确保其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学校、社会、家庭、企业等多方面可联合合作,共同健全学生方案,加强对学生的全方位了解,以期吸引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在阳光下积极参加多元化体育锻炼。高校内部形成良好的锻炼氛围,也能使学生在锻炼过程中感受体育魅力,并以此舒缓压力,减少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深入剖析与了解高校体育教学的干预功能,基于其干预功能促进体育教学进一步发展和优化,在互联网时代借助多元化技术加强体育运动宣传,能真正实现体育教育的人文化发展,并在体育教育发展时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迈向新的发展阶段,从而针对性化解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危机,健全大学生人格,使大学生成长为优秀人才,推动其为社会发展与国家进步贡献力量。
三、结语
虽然大学生多已成年,但由于尚未步入社会,其自控能力与社会适应力仍需进一步提升,利用体育锻炼健全大学生人格,培养其坚韧刚毅的品质,更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基于大学生发展需要推动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既是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更是大学生发展需要,可借助二者融合契机,真正完善传统教育架构,实现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嘉.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理论教学的时代意蕴、现实境遇与路径选择[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7[2021-12-0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081.G8.20211122.1558.011.html.
[2]张俊杰.现代体能训练理念与方法融入高校公共体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21(11):1605-1608+1612[2021-12-06].https://doi.org/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1.002.
[3]桂元保,喻强,唐红梅.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三自主”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29(11):102-104+119.DOI: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21.11.035.
作者简介:
杨玉功(1969.10),男,汉族,河南邓州人,学历:研究生,职称:副教授,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
闫小明(1980.12),男,汉族,河南内乡人,学历:硕士,职称:讲师,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
南阳理工学院校级教改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体育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NIT2020KCSZ-034,闫小明主持。
南阳理工学院校级教改项目: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功能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NIT2020JY-009杨玉功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