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读最近几期《当代人》杂志,看到了介绍河北梆子名家田春鸟等老师的文章,勾起了我的梆子情结,在这儿也来凑个热闹。
河北梆子素以慷慨激昂与低婉悲苦的韵律著称于世,千百年来在燕赵大地久唱不衰。我生长在塞外延庆,延庆有河北梆子剧团,我是从小就被母亲抱到剧场,听着河北梆子长大的。那时候听不懂什么唱词呀唱段的,往往是听到半场就进入了梦乡。但是对于那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曲调却是声声入耳,丝丝入心的,就犹如是在心里头扎了根儿,拔也拔不出来了。
河北梆子原称京梆子,它是本地的原生剧种,河北梆子的发声咬字最清楚、最肯定且最接近普通话,一旦咬住,动弹不得,犹如熟练的瓦匠砌砖,一旦砖放到位置上,就像咬住了字,这时的字就像是被砂浆吸住的砖,不会轻易漂移。
河北梆子的突出特点是它的唱词韵脚经常压在第三声上,第三声即是上声,例如,苦,好,响,母,府等,汉语发声中的上声是欲上先下,下转上扬,曲折委婉,最适合表达人的内心世界那错综复杂的情感变化。河北梆子的反调其特点尤为突出。它像一位拄杖前行的老人一步三颤,欲行又止,欲止还行,如泣如诉,如怨如悔,一字~腔,给人以热耳酸心揪心裂肺的震撼,让人生发出对剧中人千柔万转的同情与爱怜。
河北梆子的激昂高亢,是出了名的,激昂处如撕锦裂帛,高昂时如击玉鸣金,把人的声带发音发挥到了极致,对于平常人来说简直就是禁区,应知此曲只合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听到动情处常使人欲醉欲仙。
河北梆子给大多数听众的感觉是,听起来悦耳动听,看起来美不胜收,学起来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好听难学不是过,但常使喜闻者乐听,爱好者却步。
我是外行人,难免说外行话,我也谈不上是河北梆子戏迷,我还不够戏迷的资格。但我心总愿乡音长伴,乡音永存。
北京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