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章句》所见新词新义词语举例

2021-01-17 14:02:34罗双
作家天地 2021年36期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

摘 要:《孟子章句》作为东汉时期语料的代表文献,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新词新义词语,现列举其中十三个词语,进行释义,并指出其对《汉语大词典》的作用。

关键词:《孟子章句》 新词新义 释义 《汉语大词典》

东汉时期的语言处于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的过渡期,呈现出变化性特征,在此期间也产生了大量的新词新义词语。《孟子章句》作为东汉时期的代表文献,就存在着大量新词新义词语。现举例如下:

【苍姬】:以木德王的姬姓王朝,即周朝。文中一例,即:

《孟子题词》:“孟子亦自知遭苍姬之讫録,值炎刘之未奋。”

按:“苍姬”与“炎刘”相对成文。《大詞典》收录“炎刘”一词,释义为:“旧指以火德王的刘氏王朝”,属偏正结构。据此,“苍姬”则应该释义为:“以木德王的姬姓王朝”,也是偏正结构。在后期文献中“苍姬”出现的频次较高,如《牧莱脞语》卷四《封事》:“当周之初,东有齐,西有秦,北有燕赵,南有吴楚,皆苍姬赐履之封疆也。”《文简集》卷四十四杂志:“司马子鱼曰:‘自我苍姬不振,天下莫复宗周。”《訄书》:“然其足以拨乱反正,宁不得与于苍姬之典乎?”《圭塘小稿》卷一《弄田赋》:“苍姬八百年之王业,实基于生民之篇,炎刘去古而未远,殆谋亦甚乎?”文献中也有“苍姬”与“炎汉”一起出现的情况,如:《清文献通考》卷二百五十四封建考:“顾苍姬炎汉,隔世无猜繄遥胄之绍封匪胜朝之永誉”《两浙輶轩续录》卷十九:“惜无铭词纪年月,苍姬炎汉徒推详”。“苍姬”在赵岐注中首次出现,宋代开始大量出现,一直到民国都仍在使用,词义固定。《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漏收,当补。

【离蹇】:遇蹇卦,指遭遇困难。文中一例,即:

《孟子题词》:“少蒙义方,训涉典文。知命之际,婴戚于天,遘屯离蹇,诡姓遁身,经营八纮之内,十有余年,心剿形瘵,何勤如焉!”

按:“遘屯”与“离蹇”相对成文,《大词典》对“遘屯”的解释是:“遇屯卦,屯卦为难,故指遭难”。《康熙字典》中“离”下注释有:“又《玉篇》遇也。《扬子·方言》:罹谓之离。《易·小过》:飞鸟离之。《前汉·扬雄传·反离骚注》应劭曰:离,犹遭也。”。《大词典》“离”下有义项为:“遭受;遭遇。后多作‘罹。”《易经》中有蹇卦,《易·蹇》:“彖曰:蹇,难也,险在前也。”。从语法角度来看,“离蹇”和“遘屯”一样,都可以看成是动宾结构。据上,“离蹇”可以解释为:“遇蹇卦,指遭难”。在后期的文献中“遘屯”与“离蹇”多连用。同时还有“ 媾屯离蹇”、“遭屯离蹇”,都表示遭遇困难之义。如《杨文懿公文集》卷十一东观稿:“盖仕焉而中道天者,不能至乎此;其媾屯离蹇者,不足享乎此。”《槜李诗系》卷六:“遭屯离蹇,来侨寓南湖湾”。“离蹇”首次出现在赵岐注中,在明清文献中零星出现,词义固定。《大词典》漏收,当补。

【聊欲】:愿意;想要。文中一例,即:

《孟子题词》:“余困吝之中,精神遐漂,靡所济集,聊欲系志于翰墨,得以乱思遗老也。”

按:《大广益会玉篇》:“聊:力雕切。《说文》云:耳鸣也。《诗》云:聊与之谋。聊,愿也。又且略之辞。”又有:“欲:余烛切。贪也。愿也。邪媱也”。据此,“聊欲”为同义连用,可释义为“愿意,想要”,用作状语,其后多接动词或动宾结构,表示想要做某事、愿意做某事。后期文献例证有《陶渊明集》卷第十:“后为镇军,建威三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弘明集》卷第九《难神灭论》:“予意犹有惑焉,聊欲薄其稽疑,询其未悟。”《北齐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二十三:“帝曰:‘库莫奚南侵,我未经亲戎,因此聊欲习武。”《初学记》卷二十一文部:“践行分句。”其下注释有:“干宝表曰:‘臣前聊欲撰纪古今恠异非常之事,会聚散逸,使同一贯。”《佩韦斋集》卷七绝句:“杖藜聊欲问山翁,山空叶落无行迹。”《闲居丛稿》卷三:“诗成供莞尔,聊欲话情真。”《吞松阁集》卷三十六:“余今者亦既老矣,含耻徒谷,行且没世,聊欲附古人后,托空文以自见”。“聊欲”最早出现在赵岐注中,在之后的各个朝代中都大量出现。一直到民国都仍在广泛使用,词义固定。《大词典》漏收,当补。

【肥饱】:指人或动物丰满肥壮;也有“饱满”之义。文中两例,即:

《梁惠王章句上》:“兽肥饱则濯濯,鸟肥饱则鹤鹤而泽好而已。”

按:“饱”《大词典》下有义项为:“特指动物丰满肥壮”,首例引李渔《慎鸾交·狠图》:“你到那时节呼假慈哀,做个饥猫救鼠相贷,少不的饱兔偿鹰自会来。”《说文解字》:“肥,多肉也。从肉从卪,符非切。臣铉等曰:‘肉不可过多,故从卪。”“肥饱”属近义连用,指人或动物丰满肥壮,在后期文献中也有较多例证,如《后汉纪》后汉孝明皇帝纪上卷九:“初,天下乱,人相食,孝弟礼为贼所得,孝闻之,则自缚诣贼,曰:‘礼久饿羸瘦,不如孝肥饱。”《齐民要术》卷第六:“纯取雌鸭,无令杂雄,足其粟豆,常令肥饱,一鸭便生百卵。”《童山集》诗集附卷下:“请看巧宦势熏天,羸饥何以肥饱?”《天真阁集》卷一诗一《双燕歌》:“僮仆肥饱,骨肉不相见,富贵不如贫且贱”。由以上例子可见,“肥饱”与“羸饥”、“羸瘦”常连用,用来表示人或物“身体肥壮”。此外“肥饱”也可以用来表示“饱满”的意思,如《蹶张心法》:“面上滚圆狭些,下面亦狭些,中则肥饱。”《花镜》卷五:“又一种胆瓶药,根出土时肥饱,状如胆瓶。”“肥饱”首次出现在赵岐注中,在南北朝时期文献中大量出现,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新的义项,一直到清代都还在使用,词义固定。《大词典》漏收,当补。

【每辄】:总是;常常。文中一例,即:

《滕文公章句下》:“丑怪孟子不肯每辄应诸侯之聘,不见之,于义谓何也。”

按:《康熙字典》“每”下注释有:“《唐韵》:武罪切。《集韵》《韵会》:母罪切。《正韵》:莫贿切,〖XC25-1.TIF〗音浼。《增韵》:‘常也,各也,凡也。《三苍》曰:每,非一定之辞。《诗·小雅》:每怀靡及。《庄子·外物篇》: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郭象注:事不远本,故其功每成。”《大词典》“辄”下注释有:“副词。每每;总。”引《史记·魏公子列传》:“臣子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为首例。“每辄”同义连用,表“总是;常常”之义。同期及后期文献例证有《汉书》卷九十七下:“妾伏自念,入椒房以来,遗赐外家,未尝踰故事,每辄决上。”《风俗通义》皇霸第一:“且有强兵良谋,杂袭继踵,每辄挫衄,亦足以祛蔽启蒙矣。”《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而黄初以来,征命履下,每辄辞疾,拒违不至。”《通典》卷一百六十四刑二:“至于主者不敢任法,每辄关咨,委之大官,非为政之体。”《黄氏日钞》卷九十二题跋:“乡书亲里,每辄讙以请,皆不从。”《天中记》卷二十六:“时人有以人物问徽者,初不辨其高下,每辄言佳。”《日知录》卷十二:“兴言及此,每辄为之流涕”。“每辄”在东汉时期产生,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普遍使用,唐宋时期大量使用,一直到清代都仍在使用,词义固定。《大词典》漏收,当补。

【鉴视】:察他人或他朝之是非,自己引以为戒。文中一例,即:

《离娄章句上》:“殷之所鉴视,近在夏后之世矣,以前代善恶为明镜也,欲使周亦监于殷之所以亡也。”

按:《广韵》:“鉴,上同‘鉴。”又有“鉴,鉴诸,以取月中水。又明也,镜也,诫也,照也。亦作‘鉴。”《释名》:“视,是也,察是非也。”“鉴视”近义联合型词语。表“察他人或他朝是非,自己引以为戒”之义。后期文献例证有《苏门六君子文粹》卷四十五济南文粹五:“当念好兵之贻祸,鉴视汉唐之侈心,缉熙祖宗之多福。”《尚书详解》卷十四:“今王必欲盡学问之道,不必他求,但鉴视先王成汤所以为学之成法而躬行,则所谓:‘学古而克永世者,斯无过失矣,盖汤学于伊尹自有成法,高宗但鉴视之,则无过矣。”《双湖先生文集》卷六史纂通要纲断:“孔子作春秋,鉴视前代。贤可与择以天下为公,嫡可与择以天下为家,此万世无〖XC25-2.TIF〗之法也。”《鲁齐遗书》卷四:“后来周家做天子的,当要鉴视殷家,这上天的大命,保守甚难,不可失了人心。”《天问阁文集》卷二:“昔者太祖高皇帝鉴视往古,有碑立禁中,曰:‘宦官不许识字,甚为虑远矣。”《皇明诏令》卷五成祖文皇帝中:“尔等宜鉴视前代,勉辅朕躬以承天与,朕皇考皇妣鉴临之意故勑”。“鉴视”在赵岐注中首次出现,唐宋时期开始大量使用,一直到清代都在使用,词义固定。《大词典》漏收,当补。

【捐去】:除去。文中一例,即:

《万章章句上》:“使舜登廪屋,而捐去其阶,焚烧其廪也。”

按:《康熙字典》“捐”下注释有:“又《增韵》:除去也,损也。《史记·吴起传》:捐不急之官。”《大广益会玉篇》:“去,羌据切。除也。违也。行也。又丘与切。”“捐去”同义连用,表“除去”之义。同期及后期文献例证有《太平经》钞己部卷六:“愚者捐去,贤者以为重宝,此可谓长存之道。”《法苑珠林》卷第六十五:“捐去忧念,勿复忧戚。”《经济文衡续集》卷一:“臣愚伏愿陛下捐去旧习,无用浮华之文,攘斥似是而非邪诐之说……”《宋史》卷四百三十八列传第一百九十七:“年踰三十,始知家学之原,捐去俗学,勇于求道。”《经济类编》卷二十四:“乃捐去玩好,以经史自娱,省刑薄赋,境内以安。”《南渡录》卷一:“今宜捐去成见,一秉虚行”。“捐去”在东汉时期就已产生,南北朝时期零星出现,唐宋时期开始普遍使用,一直到清代都仍在使用,词义固定。《大词典》漏收,当补。

【窃匿】:盗窃藏匿。文中一例,即:

《尽心章句下》:“有来问孟子者曰:是客从者之廋?廋,匿也。孟子与门徒相随,从车数十,故曰侍从者所窃匿也。”

按:《大广益会玉篇》:“窃,千结切。穴也,盗也。又浅也,且结切。窃盗也。”《尔雅》:“瘗、幽、隐、匿、蔽、传微也。”“窃匿”为动词联合型词语,表“偷窃藏匿”之义。后期文献例证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二:“宗偃根究,沿路盗拆,后数日乃知〖XCZ1.TIF〗过山阳城下,为郡中所窃匿。”《安雅堂集》卷十:“六载之间,庶务毕举,凡朱张业产之为奸人所窃匿者,悉求得之。”《千一录》卷二十五:“宋璟以所赐钟乳付医合炼,不猜其窃匿,此盛德事也。”《北虏风俗》:“其亡矢遗簇,无人窃匿,恐罹重罚。”《定香亭笔谈》卷二:“余在湖州,以官帖向山僧取观,留帖为券,阅毕仍以卷易帖,以防胥吏窃匿,且为后来长官取卷之例。”《海国图志》卷二十八西南洋:“一种异犬性好窃衣履、巾帨之属,稍不甚,辄为窃匿矣”。“窃匿”在赵岐注中首次出现,宋元时期零星出现,明清时期开始普遍使用,词义固定。《大词典》漏收,当补。

【违阙】:错误。文中一例,即:

《孟子题词》:“愚亦未能审于是非,后之明者见其违阙,傥改而正诸,不亦宜乎?。”

按:《大词典》注释为:“短缺”引《唐六典·将作都水监·将作监》:“若诸司之应供,四署三监之财物器用,违阙随而举焉。”为例。若此处释义为“短缺”则文意不通,应单列义项。《康熙字典》“违”下有:“又邪恶也,过失也。”;《大词典》“违”下注释有:“过失;错误。”引《后汉书·朱佑景王杜等传论》:“故光武鉴前事之违,存矫枉之志。”为首例。《康熙字典》“阙”下注释有:“又《广韵》失也,过也。”。《大词典》“阙”下注释有:“缺误;疏失。”引《诗·大雅·烝民》:“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为首例。“违阙”同义连用,表“过失;错误”之义。后期文献例证有《通典》卷二十一职官三:“梁门下省有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四人,掌侍从傧相,尽规献纳,纠正违阙,监合尝御药封玺书。”《金罍子》中篇卷二:“按:晋世风俗頺败,礼教陵夷,而法度之士犹正色引经,小见违阙,辄相举正”。《大词典》漏收义项,当补。

【粲然】:多貌。文中一例,即:

《孟子题词》:“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

按:《大词典》“粲然”下有三个义项,分别是:“明白貌;明亮貌”、“精洁貌”、“笑貌”。三个义项用在此处均不符合文意,应单列义项。《康熙字典》“粲”下有:“又众意。《诗·郑风》:三英粲兮。《笺》:众意。注:采谏反。《朱注》又光明也。”《大词典》释义为“众多”。“粲然”应该有“多貌”这一意思。文献中也还存在一些例证,如《论衡》卷第十三:“古贤之遗文,竹帛之所载粲然,岂徒墙壁之画哉?”《刊误》卷下:“古典粲然,不可悉数其误也。”

【宝重】:形容词,宝贵;贵重。文中一例,即:

《梁惠王章句下》:“孟子劝王急出令,先还其老小,止勿徙其宝重之器。”

按:《大词典》释义为:“珍惜重视”,引《元史·欧阳玄传》:“片言只字,流传人间,咸知宝重。”为首例。若此处解释为动词“珍惜重视”则释义不通,应解释为形容词,表“宝贵;贵重”之义。后期文献例证有《新序》卷一杂事第一:“昭奚恤对曰:‘此欲观吾国得失而图之,不在宝器在贤臣,珠玉玩好之物非宝重者”《六臣注文选》卷第五十二:“翰曰:‘帚谓除地之帚也,言家有弊破之帚,自以为宝重者,乃通比于千金,此则不自见之甚患也”。《大词典》漏收义项,当补。

【拒逆】:拒绝。文中两例,即:

《告子章句下》:“君有恶命,臣长大而宣之,其罪在不能拒逆君命,故曰小也。”

《尽心章句下》:“孟子曰:‘夫我设教授之科,教人以道德也,其去者亦不追呼,来者亦不拒逆,诚以是学道之心来至,我则斯受之,亦不知其取之与否?”

按:《大词典》释义为“违抗”,引干宝《搜神记》为首例。赵岐注中共出现两次,《告子章句下》中的“拒逆”可解释为“违抗”,但《尽心章句下》中若释义为“违抗”,意思也就不通了,因此根据上下文应该释义为“拒绝”。后期文献例证有《匡谬正俗》卷七:“老小扶持车毂,争奏酒炙,延寿不忍拒逆,人人为饮酒石余”。《大词典》漏收义项,当补。

【隱遁】:釋義含糊、隱晦不明。文中三例,即:

《公孫丑章句上》:“有隱遁之辭,若秦客之廋辭於朝,能知其欲以窮晉諸大夫也。”

《離婁章句上》:“伯夷讓國,遭紂之世,辟之,隱遁北海之濱,聞文王起興王道“盍歸乎來”,歸周也。”

《告子章句下》:“膠鬲,殷之賢臣,遭紂之亂,隱遁為商,文王於鬻販魚鹽之中得其人,舉之以為臣也。”

按:“隱遁”在孟子趙岐註中共出現三次,意思均有所不同。《大詞典》有兩個義項,分別是“隱居遠避塵世”和“隱匿身行”,《離婁章句下》中的可解釋為“隱居遠避塵世”,《告子章句下》的可解釋為“隱匿身形”,而“隱遁之辭”則不適用於這兩個義項。根據上下文意思,“隱遁”還可以解釋為“釋義含糊、隱晦不明”。後期文獻例證有《韻語陽秋》卷十二:“羅隱題其詩雲:‘九霄無鶴版,雙鬢老漁樵。亦惜其隱遁之言爾。”《浪語集》卷二十四:“某,忠父友也。實相忘於道術之際,有所論辯,各不敢為隱遁之說以相罔”。《大詞典》漏收義項,當補。

參考文献:

[1]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1-12)[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

[2]张玉书,陈廷敬,主编.康熙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2004.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8.

[4]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空海.篆隶万象名义[Z].北京:中华书局,1995.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作者简介:罗双(1996-),女,汉族,四川渠县人,硕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方向:上古汉语。

猜你喜欢
汉语大词典
《近代汉语词典》: 汉语词汇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辞书研究(2017年1期)2017-03-07 19:26:44
从“全都”义同义复词看《汉语大词典》的瑕疵
文教资料(2016年29期)2017-02-23 13:27:15
从现存最早话本新词新义看《汉语大词典》晚收的词条及义项
评《〈汉语大词典〉研究》
辞书研究(2016年6期)2016-12-23 02:44:09
敦煌碑刻文书词汇与《汉语大词典》释义缺失例举
《新论》词语释义六则
《新论》词语释义六则
《汉语大词典》中休闲一词与大学体育发展的关系
简论《隋唐嘉话》中的新词新义
青年文学家(2015年5期)2016-05-09 13:51:01
义净译经词汇研究对辞书编撰的意义
文教资料(2015年21期)2015-12-02 0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