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的文学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国的文学经历了从古典文学向现当代文学转变的一个较为长期的发展历程,虽然中国文学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不断创新的发展,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所能够切实体现出的价值观也逐渐地变得模糊。本文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建构。
关键词:中国文学 现当代文学 经典建构 现实研究
中国的现当代文化在我国的整个文学史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中国现当代文学不仅仅对于中国文学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甚至对实际文学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以及影响。但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现当代文化不断地受到冲击,要想能够切实地提升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价值,就需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进行创新性的建构。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实际特点
在对中国点当代文学的发展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不难得出,文学的发展是始终跟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实际发展正好处于中国社会处于较为激烈以及动荡的年代,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创作过程中往往都会带有较为厚重的政治味道。如果将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与中国的古代文学进行比较,那么我们叫可以较为容易并且较为清晰地观察到我国现当代文学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局限性,主要是因为在特殊的历史年代中过于关注政治问题而忽视了文学的自然性创作。人在社会生活中应该要能够与自然进行和谐相处,只有真真正正地做到“天人合一”,才能够使得文学作品成为经典,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国的古典文学当中就有非常多真正注重自然的文学作品。但是在现当代文学的实际创作以及发展过程中,自然往往被创作者所忽视,这样一来,我国的现当代文学当中很少有作品能够真正地体现出自然,而沈从文先生创作的《边城》则是少数能够体现出自然以及“天人合一”的经典作品。
中国现当代的文学发展实际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从这四个发展阶段当中也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非常明确地体现出了作品的创作者个人的主观意识以及自身的价值观,也正因为如此,文学作品从本质上无法避免一些倾斜的情况。文学作品的创作本来就带有非常强的主观性,因此在文学作品当中创作者对于世界,或者是社会所进行的描述大多数是创作者自己看到的样子,或者是自己理想中的样子,这些世界以及社会往往并不是那么的客观与公正。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的都会以专属于那个时期的特有声音。因为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对于时代的反应是作为敏锐的,他们会用自己的文字来记录下时代的一切,遇到不满的地方会予以抨击以及对理想的描述,遇到美好的地方则会大肆宣扬。但是文学的发展不应该是“特有”的,而是应该在社会当中大放异彩、百花齐放,而不应该是社会当中所有的创作者都在表达同样一种观点,都在释放同样一种诉求。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在我国进入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甚至可以说是在我国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决策之后,中国的现当代文学才真正开始发出了文学所应该具有的多元化的声音,与此同时,我国的现当代文学真正地在文学的领域开始释放自己的五彩光芒。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在文学领域掀起了新的浪潮,那就是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构建的相关话题。那么在文学领域当中,什么才是经典,经典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文学经典的实际构建究竟是有全民选举产生还是由文学领域的权威专家进行评判产生,还是通过针对个人意愿的选拔?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所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针对经典文本以及经典文学的具体阐述
我国的许多经典文本之所以能够被称为是经典文本,主要还是因为这些文本自身具有非常强,并且非常深刻的文学艺术魅力以及传统文化内涵。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许许多多的经典文本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以及一代一代人的薪火相传当中不断地被社会民众进行阅读、评判以及筛选,而这些经典文本被看作是一种社会文化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地被传播。就比如说我国的四大名著,四大名著现在根本不需要我们去评价它们的好坏,不需要我们去评判它们是否能够担得起经典这个名头,它们在已经在历史的长河当中经过许多人民的阅读,同时也经过了历史的不断检验,已经被人们进行了非常广泛的接受,并且人们在社会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在诸如四大名著之类的经典文本当中寻找生活的真谛以及人生的意义,甚至还会去寻找自身存在的价值。而诸如四大名著之类的文本之所以能够被誉为是经典,主要还是因为无论在历史的哪个时期对这些经典文本进行阅读,总能够从这些经典文本当中获取全新的认识以及感受。中国人有一句古话是这样说的“书总是常读常新”,针对这句话也有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毕淑敏先生曾经就写过这样一篇文章,叫做《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她自己在文章当中这样说道,自己在8岁,18岁,28岁,38岁以及48岁的时候都曾阅读过安徒生的《人鱼公主》这篇文章,但是每次阅读的时候都会收获与上次完全不同的全新感受以及完全不同的人生感悟。经典文本之所以能够为大众承认为经典文本,而不是靠着后人针对这些文本进行著书立说,主要还是因为这些文本有着其他文本难以拥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这些艺术魅力经久不衰,能够感染着我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叙事的经典构建
(一)文学作品的艺术内涵以及社会意义
许多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被称作是经典,主要还是因为这些艺术作品自身拥有者非常深刻的艺术内涵以及非常深远并且十分广泛的社会意义。文学作品的實际内涵不应该局限在时间的范围内,就像是我国的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一样,许多古典文学作品并不是在它们被创作出来的那一瞬间就成为了经典,大部分古典文学作品都经过了非常长的社会沉淀才被人们真正地看到这些作品所真正蕴含的艺术内涵,才能够真正地被人们所接受,才能够在我国的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正因为如此,如果一些文学作品在发表的当时并没有在社会当中引起多么大的影响,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发展,这些文学作品会经过社会的反复历练而使得人们看到其中蕴含的艺术内涵,从而使得这部分文学作品成为经典。
(二)文学作品需要具有人性美
如果文学作品缺乏人性美,也就是在阅读完这些文学作品之后并不能够对于人自身素质的提升起到较为明显的帮助作用,那么这些文学作品也就不能够成为经典。文学作品所真正宣扬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宣扬的天人合一、與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等,都能够使得人们自身的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因为这些理念在人们的阅读过程中可以切身地体会到,并且人们可以在慢慢的熏陶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较为平和的心态,同时对于生活也能够秉持着非常乐观的人生态度,只有能够做到如此的文学作品才能够被大众认可,才能够被认为是文学经典。就比如,沈从文先生创作了许多带有湘西风光的作品,而这些作品在现代的社会当中仍然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虽然这些文字被创作的时间以及离我们非常遥远,但是它所传达出来的沈从文先生对于那种生活环境的心之向往仍然可以被现代的人们切身感受,而这也正是沈从文先生的这些作品能够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具有丰厚的内容
如果一部文学作品不能够拥有较为丰厚的内容,那么这些文学作品也不能够成为经典。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为文化的交融带来了许多机会。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不断地进行交织与融合,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也变得越来越多元,我国传统的文化形式有很多,比如唐诗、宋词、元曲等。而随着不同种类的文化不断地进行交织与融合,在现代社会当中也出现了种类非常多的现代诗,而其中一种较为典型的现代诗就是梨花诗。梨花诗,通俗来说及时将一句比较浅显易懂的大白话分成几段来进行描写,这就形成了梨花体,在现代的网络当中也有非常多的网友对这些现代诗进行了乱七八糟、无厘头的恶搞。这些现代诗与我国古代较为严谨的古代诗歌进行对比的话,虽然这些现代诗在形式上创新了许多,也比我国的古典诗歌多了许多表达的形式,但是却没有较为实际的内容,也就是诗歌的具体内容缺乏灵魂以及实际的意义,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现代诗也并不具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四)要能够体现出人文精神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人文精神”。众所周知我国在古代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因为农业是人民进行生活、发展的根基,如果失去了农业,那么人民也就很难生存,如果都无法生存那么何来发展。而古代的统治者也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因此就特别注重农业的发展,国家所推行的重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人文精神。自从孔子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始,中国历朝历代的君主都深谙这个理念的重要性,因此在治理国家的实际过程中也都非常注重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时代的面貌总会深刻地体现在文学作品当中,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都具有非常深刻的审美价值以及非常独特的文化内涵,而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能够给予人们意义非凡的指示意义。也正因为如此,经典作品要想能够成为经典作品,那么作品当中就必须拥有人文精神。就像是冰心先生的作品一样,冰心先生的大部分作品当中处处都透露着爱的哲学,而这些爱的哲学对于小孩子在未来的成长以及人生道路上都会起到非常重要并且有着很大益处的引导作用,也正因为如此,冰心先生的许多文学作品在儿童读物这个领域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四、结语
随着中国文学的不断发展,文学经典的样例以及相关的标准逐渐清晰地体现出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建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同样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建构也不是仅仅依靠几个文学家或者是几个人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相关的学者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付出较多的艰辛努力。
参考文献:
[1]牟琼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建构探析[J].青年文学家,2020(9).
[2]张彬彬.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建构[J].各界,2018(10).
[3]贺仲明.建构以文学为中心的文学史——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建设的思考[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0(2).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简介:王诗蕾(2001-),女,山东济南人,本科在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