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翼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在这期间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诸多新面貌。本文所研究的“新时期”,就是指在20世纪80年代,即改革开放至今的时间跨度。以“类型”和“高职”为主题词梳理我国类型属性下高职教育发展的脉络,在知网数据库检索从1980年至今的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报纸、图书中关于类型职业教育的资料,共有2 203条结果,其中学术期刊1 888篇、硕士论文182篇、会议论文20篇、报纸文章4篇、图书19本。第一篇关于职业教育类型论的论文出现在1980年,是顾明远的《从各国中等教育的结构看我国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从现在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职业教育类型论观点的研究成果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17篇,90年代71篇,2000年后快速增长, 2020年一年达129篇,这说明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也反映了高职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绝大部分对于职业教育类型说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发展我国类型视角下高职教育的必要性;(2)我国类型视角下高职教育的特征和特性;(3)我国类型视角下高职教育的设计和实践。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对我国新时期类型视角下的职业教育研究进行综述。
针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从经济学视角出发,部分学者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类型属性方向的必要性和意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且不同时期的观点基本相似,即强调发展类型属性的职业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总趋势,要增强我国经济的发展后劲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改革,只是限于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特征的差异而略有不同。
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一方面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摆脱了“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畸形发展和服务业水平低下的局面”;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变化,人民消费需求增长,制造业迅速发展。在上述背景下,职业教育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一是大力发展类型属性的职业教育是顺应国际潮流、符合国情的需要;二是满足社会主义建设与个体的需要。如,顾明远认为,没有给职业教育以应有的地位,不能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1]。张受地认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能够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它应和普通高等教育平行发展[2]。黑龙江省高中后教育模式现状分析课题组认为高中后类型结构模式的研究, 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与学习者的不同需要, 满足社会主义建设与受教育者的要求[3]。
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完成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设立了经济特区,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重工业飞速发展。同时实用型人才的缺口和普通劳动者失业率的增加问题突出。因此,研究者们一方面继续强调职业教育类型属性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大声疾呼职业教育类型化的发展应有助于毕业生提高工作能力和获得就业机会。为了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国家在1998年颁布了《高等教育法》,明确了高等教育既有层次上的区别又有类型上的区别。在此背景下,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发展类型属性高职教育的必要性。主要观点有: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以岗位能力本位观发展高职教育;高职教育应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应合理定位并有所作为;教育类型和人才结构应相辅相成。
21世纪初,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新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形成不可逆转的浪潮,在此形势下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在这一背景下,研究人员普遍认为,应大力提升职业教育的层次。一是满足经济发展对技术知识的需求;二是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三是缓解就业的压力。如石伟平、徐国庆认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本科层次技术人员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技术升级为高职学生提供了发展进路[4]。郝克明认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关系到行业和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大力发展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 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我国教育结构体系的客观要求和紧迫任务[5]。高鸿、董新伟认为,应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培养大批高水平、复合型的中高级技术人才,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服务[6]。贺志强、徐艳秋认为,职业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等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职业教育必须适应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升级的大势,坚定不移地走职业类型教育发展的道路[7]。刘金玉认为,我国一大批高职院校及专业或专业群具备了办职教本科条件、能力与水平,经济社会一大批高端产业及产业高端产生了对更高层次职业人才的需求[8]。
21世纪初至今,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职业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更加复杂:一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由政府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迫切需要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二是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三是全社会对教育品质的追求发生了质的变化,对教育的需求已从“能上学”上升为“上好学”,国家提出了教育供给侧改革。在此背景下,部分学者从教育学角度论述了发展类型属性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徐国庆认为,类型属性的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需要[9]。陆素菊认为,试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完善我国职业教育制度体系的重要举措[10]。王兴认为,类型属性的职业教育能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与教育功能[11]。潘杰宁、李兰荣认为,类型的分化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是高等教育更好地完成其职能的重要前提[12]。杨近、姚启和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类型化让人们能充分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并不是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低层次教育, 它也有自身的层次体系, 类型化的思路有助于高职教育办出特色[13]。
确定了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的发展方向之后,学者们对高职教育类型属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除了对职业教育现状的研究之外,学者们不约而同地将研究重点指向职业教育的本质及其要素,归纳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职教育的特性和因素,主要集中在功能、培养、教育教学等方面;二是高职教育的特征及因素,主要集中在社会化、跨界、整合和重构等方面。
胡善珍认为,高职教育的特性体现在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培养模式的非标准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服务对象的区域性[14]。李光寒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专业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的双师型[15]等方面。陈凡、李泽清认为,职业教育的核心是技术教育,技术教育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性:在内容特性上,以技术知识传授为主,又同科学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价值特性上,技术教育展示了技术的内在价值,为技术价值和技术劳动者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在社会特性上,技术教育发挥着社会权力结构分配模式的作用,同时具有支持社会权力结构形成和促使社会权力结构变革的民主功能[16]。
杨仲雄认为,高职教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一种高中后的教育;主要面向岗位群培养人才;以横向扩展能力为主、纵向延伸能力为辅;具有相对宽而浅的知识结构[17]。北京联合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总课题组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包括:专业设置的职业性和地方性、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人才规格的复合性、教学内容的实际针对性;师资队伍素质的双重性、与实际部门联系的紧密性[18]。杨金土、孟广平等认为,高职教育的特征包括:培养目标主要是技术型人才;学生应具有高中文化基础和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教学指导思想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能力;课程内容应使学生掌握理论技术所必需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应的应用能力;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职业专门化程度高于培养工程型人才的课程,低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课程;用人单位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师资队伍的多样化和设备的专业化[19]。壮国桢认为,全纳性的招录制度、多类型的培养目标、阶梯型的课程体系、“教练型”的师资队伍和技术传承型的校园建筑形态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的基本特征[ 20]。
由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类型属性下的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的研究在不断地深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的落地作了非常充分的铺垫。简言之,类型属性的研究视角助力职业教育发展,让职业教育跑出了人才培养的加速度。
针对高职教育的特性和特征,近期的研究人员对如何实现类型化的高职教育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丰富的设计构想并进行广泛的实践探索,归纳起来,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一是针对高职教育的特性和特征,提出类型视角下高职教育的建构设想;二是根据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借鉴本科教育的实践经验,研究类型视角下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
这类研究根据高职教育的特性和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职业教育的核心是技术教育,陆俊杰提出以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网络机制构建为途径、推动职业技术教育本质回归和质量提升等改革思路[21]。张健认为,发展类型视角下的高职教育需要培养路径类型化、学习内容类型化、学习方式类型化、创新突破类型化、条件保障类型化[22]。卢晓认为,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范式,从“观念层—行动层—结果层”三个维度进行全方位的革新,并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核心,紧密围绕“企业调研—课程开发—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资源和条件建设”等方面,统筹推进专业(群)建设的核心业务流程[23]。
以我国试行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为突破口,有学者尝试从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异同性入手来设计类型视角下的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陆素菊认为,可从统筹管理(完善法律制度,依法管理;明确责权分工,协调管理;完善决策机制,统筹管理)、确保质量(完善升入学制度;建立专业学位制度;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特色办学(确保职业教育体系的完整性和承启性;坚守实践应用型的类型教育特色)等三个方面入手来完善我国职业教育制度体系[24]。井文、匡瑛认为,类型教育视角下的本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遵循需求驱动逻辑:要适应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要。专业规模遵循效益最佳逻辑:讲求教育效益。专业布局遵循专业与学科协同逻辑:以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分类为主,兼顾学科分类;专业口径应宽基础、大专业;专业开设应小方向、多角度;专业目录设置独立成体,开放融通[25]。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改革思路自提出以来,显示出了很强的张力,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本科教育也带来了经验,随着研究的深入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的配套也将落地。
此外,近40年来,关于高职教育类型化的研究,还包括类型属性高职教育体系的发展研究、类型属性高职教育的评价研究、类型属性高职教育国际比较研究、类型属性高职教育发展的成就研究、类型属性高职教育发展的逻辑研究、类型属性高职教育理论研究,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作论述。但这类研究一般也是围绕高职教育类型说的发展而展开,如类型属性高职教育体系的发展研究,多以问题、策略、展望研究为主;类型属性高职教育评价研究,多与传统的评价方法相比,进行破解和重构,研究成果较少;类型属性职业教育的国际研究,仅在国家技能形成体制上加以比较。
新时期我国高职教育类型论的发展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均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上述综述研究,仅仅反映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冰山一角”。类型属性的高职教育实在是中国教育发展史的一个巨大突破,因此对它的发展进行梳理十分必要。这种梳理至少能让我们得到一些启示,如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呈现出“四多四少”的特点:理论研究多,思想研究少;政策研究多,实证研究少;经济教育因素考虑的多,其他因素考虑的少;策略研究多,配套落地少。另外,虽然国家出台各项政策推行类型属性的高职教育,但是公众的接受还需要国家一系列配套政策的落地和整个社会舆论的引导。因此,高职教育类型论的发展之路仍很漫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