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成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普及化、大众化阶段过渡,高等教育结构也得到调整和优化,逐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双轨制发展趋势在经济改革发展中越来越明显,而建立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匹配和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共识和必然方向。在职业教育4.0时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通过高技能人才战略积极推进技能强国进程,以持续维护各自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领先地位[1]。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建设发展外部环境的不断优化和完善,深入探讨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其必要性。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若无法改革、调整以及完善职业教育,则会在新一轮发展中失去先机。
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根本问题在于高等职业教育内部人才培养环境和质量与学生家长的预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外部人才发展出路不畅,社会认可度不高,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虽然进入快车道,但在学生真正面临选择时,愿意到高职院校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相对较少。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素质高质量职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要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效应,就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积极从改善人才培养文化、变革人才培养方案、开拓人才就业市场以及达成人才社会认可等方面入手,着力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内外部的人才培养问题,改变以往低质、低效、低水平的人才培养现状,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获得感。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 与普通高等教育共同构成中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2]。与普通高等教育受人瞩目以及受人认可的发展境况不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似乎天然吸引力不足,直接体现在学生主体对高等职业教育持被动选择态度以及参与体验不佳等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的外在发展环境。高等职业教育其对学生和家长吸引力的弱化将进一步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内生发展动力,阻碍优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进程,削弱双轨制教育设计的基本作用。
1.1.1 学生被动选择接受高等职业教育
高考结束后,学生和家长面临着教育道路上的“十字路口”,尤其是对一些高考分数相对较低的学生来说,其选择的困难性和纠结度相对较高。受传统认知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在学生和家长心中大多是不入流的选择,因此不愿意去高职院校就读。而迫于未来发展对学历的基本要求,众多学生被动选择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这说明学生选择就读高职院校,不是出于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而是为了自身未来发展不得不选择该种教育形式和类型,进入到高职院校学习技术技能知识。尽管如此,《2020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高职专科学校实际报到率仅为89.39%,仍有超过10%被录取的学生放弃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机会。这种情况表明,基于分数窘境被动选择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情况普遍存在于学生和家长当中,之所以被动选择和接受乃至放弃高职教育学习机会,根本原因在于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学生和家长并不认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
1.1.2 学生对高等职业教育满意度不高
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弱化的另一重要体现是高职学生对自身在高职院校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体验感不佳以及满意度不高。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学生难以有效实现自身基本教育目标,无法从高职院校中真正收获能促进未来职业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感觉高等职业教育只不过是翻版的普通高等教育,脱离了职业性和应用性的育人定位和本质,依旧采取知识教育模式,即便通过三年学习也难以掌握实际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和应用技术,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自身依旧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趋于负面和消极,进而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日渐弱化。
1.2.1 消解高等职业教育内生发展动力
高等职业教育在与普通高等教育的错位发展中拥有了相对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但由于其吸引力逐渐弱化,导致大部分高职院校妄自菲薄,在发展上开始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错误地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依旧是一种不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所接受和认可的教育形式和类型,高等职业教育低人一等,而这种思维判断和行为选择则进一步弱化了高等职业教育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内生动力。一些高职院校认为自身难以与普通高等学校比肩,于是陷入发展中的自我放弃和自我摇摆,难以内生出强劲而持久的发展动力,无法为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增强提供支持。
1.2.2 阻碍优质高等职业人才培养进程
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弱化的最直接影响和危害是: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否定和批评会使原本发展受限的高等职业教育再次陷入发展困境。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恶化,不利于优质高等职业人才培养。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弱化,高等职业教育能吸纳的社会资源将会减少,导致高等职业教育所能投入到优质高等职业人才培养中的资金和物力也会相对减少,使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再次陷入低质、低效、低水平的恶性低阶循环模式,难以为经济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职业应用型技术人才,同时也不利于高职学生自我发展。
1.2.3 削弱双轨制教育设计的基本作用
半刚性基层作为我国沥青路面基层的主要结构形式,在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具有强度大、承载能力良好及成本较低等特点,能较好地适应我国重载超载现象频发、无机结合料分布较广等实际情况。然而,在半刚性基层的推广应用过程中,其自身存在的缺陷也逐渐显露,主要为材料自身具有干缩与温缩特性,施工、运营过程中极易产生收缩裂缝,在行车荷载与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基层裂缝自下而上逐渐扩展,从而导致面层开裂,即反射裂缝;同时,雨水会沿裂缝渗入面层与基层之间,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形成动水压力,冲刷基层,降低面层与基层间的联结效果,加速路面结构破坏,影响道路使用寿命[1]。
国家设计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双轨制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在于搭建学生成长成才的“立交桥”,让学生能根据自身发展想法选择教育形式和类型。虽然学术和职业两条发展道路在教育理念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有所区别,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给学生发展提供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职业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大量职业技术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弱化会削弱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双轨制”的基本作用,将再次陷入普通高等教育一家独大的局面,使大多数学生依旧青睐普通高等教育。久而久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将更加困难,这与双轨制教育设计初衷和理念完全背离。
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弱化是由内外因长时间共同作用导致。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面临内在人才培养环境有待优化、内部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外在人才发展出路有待改善以及外部人才社会认可有待增强等现实困难和挑战,而这些都是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形成和增强的根本原因。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其内在吸引力较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本原因在于内在人才培养环境有待优化,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风气不好、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以及校园文化活动质量不高等方面。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差以及学习习惯不良、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心态在某种程度上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习风气不好的内在根源。而除先天性影响因素外,后期政策性干预较少,加之高职院校重视程度不够,学风建设迟滞,无法为学生营造理想的学习环境;教师以及员工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缺乏必要共识和共生性理念,仅是把人才培养当成一份简单的工作,这些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导致高职院校学习风气不好成为常态。
《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持续壮大,目前已接近 50 万人规模,但只有不到50%具有高级职称,在学历方面,具有博士学位的高水平专任教师数不足 1 万名。以江苏省为例,本科院校的生师比平均约 16∶1,而高职院校的生师比平均约 28∶1[3]。由此可见,在教师数量方面,高职院校明显配备不足,这使得教师受困于繁重的日常工作,影响教学质量的同时,也降低了教师自我提升的机会和意愿。在教师质量方面,高层次人才更愿到平台好、收入高以及发展稳的普通高等院校从教,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受阻,加剧了高等职业教育内在人才环境恶化。由于缺乏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导致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陷入低水平循环局面,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环境。
校园文化是高校人才培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推动人才培养环境治理和优化的重要手段和载体。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与经费保障和管理理念紧密相关。而高职院校的经费保障长期低于普通本科院校。据调查,2017年国家相关文件明确提出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当不低于12 000元的硬性要求,但仍有近四分之一的省份沿用旧文件规定未能满足此要求。[4]从应对考核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大部分高职院校更愿意在专业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投入更多,弱化了校园文化活动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受制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物质基础和固有思维,大部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没能与人才培养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局面,导致校园文化活动仅停留在活动本身,难以发挥应有的育人作用与功能。如此一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环境难以得到有效改善,难以依托有力载体实现自我提升。
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意味着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反之则吸引力较弱。从目前情况来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学生期望和社会期待存在较大落差,亟待提高。
就社会用人期待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内部人才培养质量偏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职业型及应用型人才。通过反馈与追踪社会用人单位不难发现,大部分社会用人单位招聘到的高职学生,其具有的应用知识和职业技能相对较差,而这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较低具有密切关联。正是因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缺乏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精准定位和严格把控,使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陷入学术导向和理论导向的“怪圈”,培养的学生成为知识型人才而非技能型人才,导致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难以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失去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人才培养陷入低水平重复和循环的尴尬境地。
高等职业教育好不好,是否具有内在吸引力,一方面要看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动脑和动手能力,能否解决实际工作中的职业性和应用性问题;另一方面也要看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较好的发展出路,如果仅解决学生现实问题而忽视学生发展问题,其吸引力也是暂时的。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弱化最为外显和根本原因在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职业人才所具有的外在发展出路相对较差。一般而言,考生和家长之所以不认可高等职业教育是出于对高职学生毕业后发展出路的担忧和悲观。根据《2019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就业蓝皮书)》 数据分析,2019 年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月收入为4 367元,明显低于当年大学毕业生月收入的平均值5 062 元。从职业发展维度分析,2019 年高职毕业生月收入较上届增长了 6.2%,低于 2019 年本科生月收入 9.5%的增幅,应届高职毕业生薪资增长放缓趋势明显。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相比,在现行劳动力市场相对分隔的情况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层次相对较低;岗位薪酬、发展路径相对较低、较窄,所面临的劳动力市场相对较差,即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和高职院校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具有严格的市场分隔特点。换言之,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的就业选择多且优于接受高职教育学生,劳动市场分隔天然存在,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难以在较高层次级别的劳动市场中实现就业和发展。此外,以学术要求和标准来鉴定、判断、比较职业人才的人才素质和能力缺乏合理性,必然会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失去应有的空间和特色,导致高职毕业生只能成为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低端替代者,而不是与普通高校毕业生在不同赛道竞争和发展的同步者。正是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难以获得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和发展机会,因此加剧了学生、家长和同行对高职教育的消极评价和负面认识,导致高等职业教育难以吸引到优质生源,无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两种重要教育形式和类型,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都曾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持,但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和认可却存在差异。
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此类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较为明显,他们处于社会劳动分工体系中高端位置,因此社会认可度更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职业应用型人才,此类人才处于社会劳动分工体系中端,有不少人把高等职业教育看成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简单加法[5],因而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而社会认可度在某种程度上会直接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走向和发展趋势。
目前,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认可度不高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基本发展困境。正是由于社会认可度的持续走低,导致高等职业教育难以实现与高等教育“平起平坐”的局面,难以赢得强劲持续的发展资源以及难以为职业应用型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当社会在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正面评价上“失声”时,会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不利于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招生工作和培养工作,也难以为职业应用型人才营造良好的成长成才外部环境,导致学生作为社会主体在社会中活动时,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半截,因此,必须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矫正该种社会认可现状。
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引导更多学子通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成长成才是推动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根本选择,是培养优质应用技术人才的本质要求,是实现职业教育提质增效的基本目的,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大众普遍认为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最根本的差别在于人才培养文化和办学环境的差异。因此,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键是打造包容性的人才培养文化。
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高职学校要以“人民满意”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走好内涵发展之路[6]。致力于优化办学环境,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文化的协同治理和共生发展,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改善学校物质基础环境,着力整治高职校园脏、乱、差的不良情况,让高职校园充满温馨和温情,增强自身吸引力;二是着力于更新学生学习设备和教师教学设备,完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技能、夯实教学基础,使高职教学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尽可能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三是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建设,通过提升教师工资待遇和发展水平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加入高等职业教育建设和发展中;四是优化办学环境,打造具有包容性的人才培养文化,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格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释放教师教学激情,形成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文化感召力,有效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内在吸引力。
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是两条并轨发展的教育形式和类型。从欧美国家发展过程来看,二者在本质上不存在优劣和替代的关系,都是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教育形式。二者区别在于普通高等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类型,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培养职业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类型。教育培养对象目标定位不同是二者最本质和最直接的差异。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主题。相较于规模发展,高质量发展基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以及打造鲜明类型特色而言,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7]。在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围绕质量这一价值观念,将职业型和应用型的内涵要求融进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在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是要坚定地树立质量观念,始终将培养高素质、高质量职业应用型人才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二是要始终保持人才培养方案的职业导向和应用导向,不断调整、改革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过程更具职业性和应用性;三是要突出职业应用特色,坚持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的理念和模式,而不是成为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属品”,应改变以往说教式的职业教育模式,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感受职业教育魅力,在实践参与中提升接受职业教育的获得感。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就业市场层次相对较低。为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认可度和外在吸引力,高职院校亟需开拓更为广阔而又精准的就业市场。
高职学生的就业市场与产业行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一是要深入研究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区域所涉及的行业和产业特点,熟悉和掌握行业和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宏观指导高职学生发展出路,为学生就业选择提供方向指引。二是积极参与社会工程项目,通过共建项目组直接参与工程项目的实施,对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为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共同促进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8]。三是深化产教融合,要充分挖掘和借助产业力量,与产业形成深度融合的局面和机制,校企协同实施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9],在与产业的深度合作中开拓更符合高职学校学生职业特点和应用特色的就业岗位和市场,从而实现人岗匹配,而学生通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能顺利谋求一份好工作,自然而然会改变传统看法,形成更加积极正面的评价。
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是仅凭高职院校一个行动主体就能在短期内完成,需要社会各方行动主体形成发展性共识,共同参与,协同配合,才能真正打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世界”。
社会对高等职业人才认可片面化和负面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在质量以及特色方面的确不尽如人意,当然也与社会固有认知观念密切相关。因此,一是高职院校要形成发展共同体,在社会群体中宣传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成果以及发展优势,让更多社会主体全面了解、认识并支持高等职业教育,使其认清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在明确高等职业教发展趋势和走向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观。二是高等职业教育要从校园走向社会,实现与社会的充分互动和交流,形成发展性的人才培养共识,凝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力量,提升社会对高等职业人才的认可度,为高等职业人才发展营造和谐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加广阔公平的发展空间,解除高职学生后顾之忧,增进学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正面评价,达到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