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心理教育研究及其当代价值

2021-01-17 15:16:43陈庆华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陈鹤琴心理学心理

陈庆华,齐 梅

(1.合肥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 德研室,上海 201699)

民国时期,“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思潮空前活跃,一批青年学人远赴重洋攻读心理学,如蔡元培、陈鹤琴、廖世承、张耀翔、陆志韦、郭任远、艾伟、黄翼、萧孝嵘、潘菽等,他们学成归国后通过翻译、教学与研究等活动把西方的科学心理学传入国内,开启了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发端。民国时期的心理学研究取得了极高的学术成就,为我国心理学赢得了世界性荣誉[1]。遗憾的是,作为我国现代心理学的历史源头,民国时期心理学研究常被学界遗忘,其中的心理教育研究亦未能显现其应有的光芒。当前正处于我国心理教育科学发展的新时代,人民幸福与心理发展、社会和谐与心理健康、强国建设与心理教育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回溯我国心理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源头,在当代视野中梳理、审视与思考,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养分与智慧,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一、民国时期心理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民国时期的心理教育研究内容丰富,成果亦颇为丰硕,主要包括德育心理、学习心理、智能心理、心理健康等四个方面。

(一)德育心理

民国时期的心理学人提出了丰富的德育心理思想,有着强烈的时代性与广泛的影响力。蔡元培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并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而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蔡元培受西方民主观念的影响,主张公民道德教育应以“自由、平等、亲爱”为主要内容,并结合中国传统道德思想观念赋予了特定的“中国涵义”[2]。陈鹤琴的德育心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活教育”理论中,他结合时代要求,提出德育目标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的中国人”,并赋予现代中国人所应具备的五个基本条件: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善于合作与沟通,要有服务和奉献精神[3]710-712。廖世承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以德为先[4],认为德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纯洁无瑕的人格”[5]。

在德育原则与方法上,蔡元培认为德育教育应坚持主体性原则,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尊重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自主性与能动性,德育方法应“重在实行”,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6]。陈鹤琴在《训育的基本问题》一文中提出了13条训导原则,其中的“从知到行”“从形式到精神”“从消极到积极”等原则亦体现了德育方法,即理论联系实际,落实到实践;不流于形式,重在内在精神认同;少消极禁止,多积极引导[3]714-717。

这一时期的品德考评更趋完善与科学,廖世承编制了“廖氏道德意识测验”[7]664;1918年,陈大齐采用问卷法在北京女子高等小学开展儿童道德意识调查,以获得儿童对于道德所持的真实意见,从而在道德教育中发扬长处、补救不足,这是中国心理学联系实际开展调查研究的先声,更是德育心理的开创性研究[8]6-7。

(二)学习心理

蔡元培、陆志韦、郭任远等人深受西方教育观念影响,主张研究导向的学习理念。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强调青年学生要以研究学问为第一责任,在开放的氛围中就学术问题自由讨论,师生间平等对话交流,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陆志韦、郭任远强调严谨治学的精神,注重在实验中探索未知,要求学生要多观察多思考,勤于探索[9-10]。陈鹤琴、廖世承、张耀翔等心理学家注重探究学习的影响因素。陈鹤琴认为,环境、教育和遗传在儿童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缺一不可[3]694。廖世承探讨了注意、态度、感情等与学习的关系,在学习迁移方面亦有一定的研究[7]661-663。张耀翔重视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环境等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是国内较早重视研究学习的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家[11]。

萧孝嵘、艾伟、高觉敷等人致力于学习心理的教学与研究,并取得丰富的成果。1933年,萧孝嵘在中央大学首次开设“学习心理学”课程,深入分析并质疑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学习定律,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萧孝嵘认为练习律的作用是有限的,尤其是单纯的重复性练习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并无实质性用处。对于有关效果律的阐述,萧孝嵘也提出了疑问,认为在不同的情境下,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所产生的影响并非完全肯定[12]。萧孝嵘的学习心理研究成果被收录在《心理问题》和《学习心理学》两本书中,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习心理学的一般理论问题;二是桑代克的学习理论研究;三是一些具体学习现象的实验研究。1944年,萧孝嵘编著的大学教材《教育心理学》由国立编译馆出版,书中阐述了丰富的学习心理理论,包括“学习的起点”“学习之进程”“学习之分类”“支配学习效率之因素”等内容,书中还附有详尽的参考资料与实验指导,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8]248。艾伟主要开展以语文、英语两个学科为核心的学习心理研究,并开设教育心理实验班,探究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如国语问题研究涉及阅读兴趣、朗读与默读的比较、辞句文句的学习、作文等诸多方面,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极大推动了中国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3]。高觉敷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于1946年在《教育通讯》发表了小学社会科、小学历史科、小学地理科、小学自然科等多篇儿童学习心理文章,强调要根据不同学科特点以及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不同的学习指导[14]。

(三)智能心理

在蔡元培提出的“五育”中,“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他认为智育是健全人格之基本,更是国家富强之关键。蔡元培十分注重科学与实验在智育中的作用,认为智育可普及科学知识,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精神,营造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15]。

这一时期的心理学者开始采用量化与实证的研究方法,正体现了蔡元培所倡导的崇尚科学之风。1921年,陈鹤琴与廖世承合著出版《智力测验法》一书,这是我国心理测验早期的经典之作[16]。之后,陈鹤琴、廖世承、陆志韦等人多次采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了解学生智力发展状况,被视为我国实施大规模智力测验的发轫[17]。陆志韦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于1924年主持修订《比纳—西蒙量表》,1936年又与吴天敏合作,再次修订《比纳—西蒙测验说明书》,有力推动了智力测验在我国的实践应用与发展[18]。自1925年起,艾伟与陈鹤琴、廖世承等人编制了各科智力测验,这是我国此类实验编制的开端,艾伟据此进行了语文、英语等相关学科的教学实验研究,发展儿童的各科学习能力[13]。1934年,萧孝嵘翻译并修订《墨跋智力量表》,并在其编写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中,全面介绍了智力测验的方法和技术[12]。

(四)心理健康

我国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实践是在西方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验、心理卫生等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综览民国时期的主要教育思想,如蔡元培、陈鹤琴、陶行知等人倡导青少年儿童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他们在学习心理、情感教育、意志培养、人际关系、个性教育、休闲教育等方面都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思想[19-21]。梁漱溟结合自身的人生感悟,认为要用自觉的意识调理心境,学会正确的认知,体验愉悦的情绪,积极交友互动[22]。

20世纪20年代,国内学者积极关注国际心理卫生运动,陈宗仁、吴南轩、萧孝嵘等人撰文就心理卫生理论问题展开探讨,张耀翔、吴南轩在高校开设相关专题讲座。1930年,章颐年在上海暨南大学首开“心理卫生”课程,1936年出版《心理卫生概论》一书,并在大夏大学心理学会创办的问题儿童心理诊察所开展工作,是我国心理卫生运动的重要开拓者[23]。黄翼、高觉敷、萧孝嵘等人都非常重视儿童心理健康工作。黄翼在浙江大学教育学系创办培育院,开展儿童心理辅导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24];1937年,高觉敷翻译《顽童心理与顽童教育》一书,并积极探究顽劣儿童行为的根源及防治[25];萧孝嵘开展的多项儿童心理实验研究都与儿童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并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与丁瓒等人在南京开展了精神健康与儿童心理指导等方面的工作;丁瓒关注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心理辅导,也重视青年期个体心理发展与心理适应问题。丁瓒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在心理健康的知识宣传、课程教学、理论研究与咨询实践中做了大量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为我国心理健康事业作出重要贡献[8]293-301。

二、民国时期心理教育研究的主要特点

民国时期正值西学东渐之风盛行,心理学者们既注重引介与吸纳西方先进的科学理论,又十分强调切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改造与实践应用。因而这一时期的心理教育研究体现出以下的研究特点:

(一)中西融合,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相统一

民国时期的心理学家大多负笈海外,他们积极引进西方心理学最前沿的科学知识,但并不因此而漠视心理学的本土化意识,且极力促进中国心理学的自主发展[26]。蔡元培最早提出心理学中国化思想,他在德国学习期间,接触了民族学的思想,并学习了“民族心理学”课程,回国后倡导民族学研究,他认为建设民族心理学的思想实质上就是建立适合中国实际的心理学科[27]。20世纪30年代,萧孝嵘先后发表《中国人的心理之分析》《中国人的行为品质》《我国儿童的心理》《中国民族的心理基础》等文章,探究中国人的民族心理[28]。张耀翔则是中国心理学史的开拓人物,他有着留美的经历,但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通过十余年的努力,整理了约20万字的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资料,非常珍贵。

艾伟以探究国内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在学科心理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学习研究、汉字心理研究、阅读写作心理研究等方面,无人能出其右。艾伟还开设学习心理实验班,编制中小学各年级、学科测验儿童能力的量表,有力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中国化发展。此外,陈鹤琴、廖世承、陆志韦、萧孝嵘等人积极开拓本土心理测验,他们开设测验课程,编制各种测验,把心理测量与教育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走心理测验本土化与实用化的道路。美国专家麦考尔曾高度评价当时中国心理测验的水平,认为可与美国的水平相媲美[29]。丁瓒明确提出“心理卫生中国化”,他立足我国实际,自编《儿童行为指导咨询表》与《自我心理检讨》,调查儿童行为问题与心理健康问题,并主张用国内个案开展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30]。

(二)严谨科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贯通

民国时期的心理学者大多求学于欧美名校,经过名师的严格指导与专业的学术训练,具备了扎实的心理学功底,为心理学的科学取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17年,蔡元培支持陈大齐在北京大学创建我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31]147。1926年,郭任远在复旦大学创立了国内第一个心理学院,内设人类实验室、动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等,以保障师生研究与学习之用,其规模与设施仅次于苏联巴甫洛夫心理学院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院,被称为远东第一心理学院,备受社会各界瞩目[32]。基于心理学实验的方法与技术求得客观可靠的事实,是心理学人治学严谨的重要体现,这一点尤以郭任远最为突出。他高度重视科学实验与实证论据,其名言就是“拿出证据来”。郭任远在复旦执教期间,指导学生完成著名的“猫鼠同笼,大同世界”的实验,证明猫捉老鼠并非天赋本能,而是后天训练培养而成。20世纪30年代,郭任远还完成了生物心理学史上最重要的研究成果——鸡胚发育研究,他把鸡蛋壳弄成透明,然后孵化,在孵化的过程中观察小鸡胚胎活动,将小鸡生来就会的啄食动作与条件反射联系在一起,认为这也不是本能,而是在胚胎中学习的结果[8]114-117。郭任远的一系列独创性实验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他以卓尔不群的姿态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为国际学术界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33]。

从这一时期的心理教育研究可以看出,第一代心理学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一是注重实证研究。陈鹤琴以其长子一鸣为研究对象,从孩子出生起连续808天进行跟踪观察和实验研究,开启了中国儿童心理研究的先河。之后,陈鹤琴还对一鸣绘画能力的发展过程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跟踪研究,极具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如前所述,廖世承、陈大齐、陈鹤琴、陆志韦、萧孝嵘、丁瓒等人采用各类量表,积极开展学生的道德意识、智力发展、各科学习能力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调查研究,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二是躬身教育实践。除了在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之外,很多心理学家积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投身基础教育实践。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鼓楼幼稚园,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幼儿教育新路径,既借鉴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又体现符合我国儿童发展实际的心理学思想与教育主张,在中国幼儿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934年,艾伟在南京创办万青实验学校,采用智力测验选拔优秀学生,并做到因材施教,在学科心理研究方面收获颇丰。1935年,黄冀在浙江大学教育学系创办培育院,为未到幼儿园适学年龄的儿童开设,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廖世承先后任职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光华大学附属中学、国立师范学院等学校,坚持自己的办学主张与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教育改革,办学成绩斐然,他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因材施教,并在学校推广心理测验,通过科学的教育心理学方法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三)开拓创新,接纳吸收与批判改造相结合

在我国科学心理学的初创阶段,第一代心理学者多从欧美留学归国,主要在当时西方心理学者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旨趣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但是他们勇于创新,不一味沿袭,不盲目跟从,将西方的先进理念吸收与转化、接纳与融合,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中国化心理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如陈鹤琴的幼教实验、艾伟的学科心理实验、心理测验运动等都是西方教育理论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之举,对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34]。

民国时期的心理学家不拘于书本,不囿于常规,敢于质疑权威,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见解。1920年,郭任远在其学术报告《取消心理学中的“本能”说》中批判了美国心理学权威、哈佛大学教授麦独孤的本能心理学观点,震惊了美国心理学界,引发“本能问题”大论战。他完成的猫鼠同笼、鸡胚发育等开创性实验研究在西方学术界影响深远,其学术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与推崇,成为唯一一位被载入世界心理学史册的中国心理学家[1],他所具有的反传统勇气与执着的精神堪称中国科学史上的一面旗帜。如前所述,萧孝嵘深入研究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并对其学习定律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与批判意见。黄翼师从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但他没有接受格赛尔的成熟论观点;黄翼还通过实验研究检验皮亚杰的理论,认为皮亚杰提出的思维阶段不具普遍性[35]。陆志韦深入研究艾宾浩斯的记忆问题,并修正了“遗忘曲线”,得到学界的高度认可,引起极大的反响。陈立在学习了导师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理论”后,通过繁杂的研究分析,反驳了G因素不变说的论断,这一成果得到了国际心理学界的高度重视[8]258。高觉敷是我国翻译弗洛伊德作品的第一位心理学家,他向国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并指出其存在的局限与错误之处,如夸大潜意识的作用、泛性论抹煞了人的本质特征、死本能的概念否定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36]。丁瓒肯定精神分析学说为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认为“不可无条件无批判地接受弗洛伊德学说”。

三、民国时期心理教育研究的当代价值

回望民国时期的心理教育研究,深入探讨民国时期心理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意蕴,展望未来心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路向,有利于启迪智慧、总结经验、服务当下,亦是顺应社会的需求与国家的发展。

(一)构建心理教育研究的理论体系,引领心理教育研究发展

民国时期的心理学家筚路蓝缕,构建了心理教育研究的理论体系,为进一步深化与创新心理教育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石。回溯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蔡元培倡导的“五育并举”主张、陈鹤琴提出的“活教育”理论等,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德育心理内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民国时期的德育心理思想对于培育新时代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亦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这一时期的学习心理研究成果尤为丰富,蔡元培、陆志韦、郭任远等人以研究为导向的学习理念,艾伟以学科为核心的学习心理研究,陈鹤琴、廖世承、张耀翔、萧孝嵘、高觉敷等人在学习的影响因素、学习迁移、学习的原则与方法、学习心理指导等方面的探究,在今天的教育心理学领域依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此外,在智能心理上,廖世承、陈鹤琴、陆志韦、艾伟、萧孝嵘等人翻译、修订或自编了很多合乎标准的各种智力测验,且相关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深度,推广应用也达到了相当规模,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29]。在心理健康方面,蔡元培、陈鹤琴等人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理念,黄翼、萧孝嵘、高觉敷、丁瓒等心理学者积极开展儿童心理辅导研究、心理健康测评研究与心理分析的应用研究,尤为关注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卫生研究与辅导工作。这些成果引领着当代心理教育研究发展的方向,有力推动着心理学的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

(二)奠定心理教育研究的方法基础,助推心理教育实践探索

民国时期处于我国科学心理学的初创阶段,心理教育的研究方法主要沿袭西方,并结合我国现实问题加以运用。在心理教育研究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几种重要的方法论[37]。一是以陈大齐、潘菽、高觉敷等为代表的研究方法多元论。陈大齐强调科学方法的重要性,认为内省法、外观法与实验法是三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且各有其优缺点,研究方法可多样化。潘菽也持有类似观点。高觉敷则在《心理学的方法》一文中指出:“心理学的方法是用直接经验与内省,并用实验补不足。”[31]260二是以郭任远为代表的客观实验论。郭任远反对带有主观性质的内省法,极力倡导客观的实验法,认为“心理学所采用的是精确的科学的方法,十分注重于客观的数量的实验”[38]。三是以郭一岑为代表的“物质的辩证逻辑”方法论。郭一岑批判了西方心理学各流派在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认为现代心理学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哲学观点的不同。曹日昌也明确提倡把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创建新心理学的方法,阮镜清、刘泽如、朱智贤等心理学家都是早期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的探索者[39]。总体而言,民国时期的心理教育研究方法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尚处于探索阶段,但依然为当代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参照框架,奠定了心理教育研究方法的重要基础。

(三)彰显早期心理学家的人文精神,激励当代学人奋发超越

民国时期心理学家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与情怀是可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继研究者上下求索,为我国心理学事业做出贡献。一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民国时期的心理学者大多留学海外,但时刻心系祖国,完成学业便毅然回国。即便战乱不断,岁月艰苦,他们依然坚定教育救国的信念,将爱国情怀付诸科学心理学的研究行动中,为国家和民族振兴尽力竭心。二是严肃的科学研究精神。民国时期的心理学家治学严谨,强调从科学实践出真知。正如陆志韦所言:“做学问要甘于清贫,耐得寂寞,做好长期坐冷板凳的准备,切忌浮躁,绝对不能浮光掠影,否则很难取得更大、更多的成果。”[8]85对于当下学术界一些功利、浮躁的现象而言,第一代心理学家所体现的学术品格值得敬仰,也是所有学人应有的价值追求。三是积极的开拓进取精神。早期的心理学家有着高度的责任感与强烈的使命感,他们运用心理教育理论投身教育实践,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化、科学化教育道路,在儿童与青少年心理、教育心理与测验、小学教育、师范教育、学科心理等诸多领域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是我国心理教育研究的第一批开拓者。四是坚定的文化自信精神。民国时期的心理学者自觉关注西方科学心理学的中国化研究以及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挖掘整理,显示出一定的文化自觉意识[7]673-674。他们不盲从西方权威,勇于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并且赢得了高度赞誉,这也有助于提升人们对于中国心理学的认同与信心,并从中汲取力量,激励着后继者勇往直前、奋发超越。

猜你喜欢
陈鹤琴心理学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陈鹤琴的教育家之路
下一代(2021年2期)2021-07-05 02:30:14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教育大师陈鹤琴的教子经
中华家教(2018年10期)2018-10-30 01:43:26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陈鹤琴:大学教授当了幼稚园园长
同舟共进(2018年3期)2018-04-18 02:3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