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乐乐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生态语言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由语言学和生态学结合而成。生态语言学研究主要分为“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豪根模式”将语言和“使用某一语言作为语码的社会”的关系比喻为“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关注语言的多样性和演化。“韩礼德模式”主张“人类通过语言构建世界”,强调语言在各种生态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提醒语言学家在环保方面的“社会责任”。斯提比利用框架、隐喻、凸显等进行生态话语分析,[1]被称为生态语言学研究的“认知范式”。
我国生态语言学家采用“豪根模式”,主要用来研究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等语言系统,以期维护语言生态系统的平衡。如毛玥基于豪根“四格模型理论”讨论了推广普通话和传播方言之间的关系。[2]以黄国文和何伟为代表的学者采用“韩礼德模式”,从及物性的角度对生态话语中的环保公益广告进行了中西对比研究。[3]
《夏洛的网》是E.B.怀特先生儿童文学三部曲之一。国外对《夏洛的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教育价值。国内对于《夏洛的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1)揭示作品的主题。陈君均探索了作品中的死亡主题对儿童心理认知建构的影响。[4](2)基于翻译理论分析其译本。高洁分析了“改译”策略在任溶溶译本的运用。[5]国内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夏洛的网》的研究很匮乏。
韩礼德将语言具备的普遍意义称为语言的元功能,包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并且根据语言的用途划分出语义功能及其子系统。其中,概念功能体现语言使用者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是由及物性系统来实现的。韩礼德将及物的概念扩展到小句层次,“及物性系统把经验世界识解为一组可以操作的过程类别”。[6]过程包含过程本身、参与者、环境三个成分,“它们以最为概括的方式解释现实世界里的现象是怎么被语言结构表征的”。[6]韩礼德将英语及物性系统识别为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六种。
我国学者何伟、张瑞杰等基于韩礼德和福赛特的研究成果,构建了更为全面的及物性系统,将其中的“物质过程”更名为“动作过程”,“言语过程”更名为“交流过程”,并且将“气象过程”作为独立的过程类型进行了细致的描述。[7]
(1)动作过程,即“做”的过程,参与者主要包括施事和受事;
(2)心理过程,可细分为情感过程、意愿过程、感知过程和认知过程;
(3)关系过程,可细分为归属过程、识别过程、位置过程、方向过程、拥有过程和关联过程,参与者包括载体、属性、标记和价值等;
(4)行为过程,“涉及的典型情况为人类生理和心理行为,诸如呼吸、咳嗽、微笑、做梦和凝视等”,[7]主要参与者是行为者;
(5)交流过程,参与者主要包括交流方、交流内容和交流对象;
(6)存在过程,表示的是“存在”或“发生”,主要参与者是存在方,可能是“实物”或“事件”,通常包括一个明确的时间或地点环境成分;
(7)气象过程,“仅通过过程来表达天气意义的小句”。[7]
《夏洛的网》对人类世界描述的话语中涉及的交流过程最多,交流方和交流对象为弗恩和家人以及朱克曼先生与太太和他们雇工勒维,交流内容多以直接引语小句呈现,话题主要围绕对动物的谈论。其次是这些人物的心理过程和动作过程,主要体现在人与动物交互过程中的情感、认知、感知和意愿以及施事方式。
例1 她妈妈[Comr]说[Pro],[“(家里[Loc])有[Pro]一只落脚猪[Ext],它[Ca]太小太弱[Pro-At1],不会有出息[Pro-At2]。因此你爸爸[Cog]拿定主意[Pro]不要它[Ph]。”][Comd]
例1交流方为弗恩的妈妈,交流对象为弗恩,交流过程由动词“说”实现。交流内容由直接引语小句呈现。例1交流内容中包含存在过程“有”,隐形的关系过程“是”和认知过程“拿定主意”。关系过程体现了弗恩妈妈对小猪属性的评价,“太小太弱”注定“不会有出息”。交流过程“说”并无任何表情感的环境成分,说明弗恩妈妈认为爸爸处置落脚猪是理所当然的,暗含人类可以随意处置“有缺陷”的动物,表明人类对于动物的福祉毫无顾念,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
例2 勒维[Ag]抓住[Pro1]威尔伯[Af],把[PrEx]药[Af-Ca]硬灌进[Pro2]他的喉咙里[Dir-Des]。
例3 勒维[Ag]把[PrEx]冷水[Af-Ca]拿过来[Pro1],泼在[Pro2]威尔伯身上[Dir-Des]。
例2中“药”既是动作“灌”的受事,又是方向“他的喉咙里”的载体,施事“勒维”通过动作过程“灌”将受事—载体“药”与方向“他的喉咙里”联系起来。例3采用同样的方式。例2-3通过“把”字句式,将受事—载体“药”和“冷水”置于动作过程之前,语义上强调了动作过程对受事造成的结果“(被)硬灌进他的喉咙里”“(被)泼在威尔伯身上”,作家塑造了维勒残忍粗暴的形象,表达的是人类对动物的虐待和征服,呈现出人与动物紧张的关系。
例4 勒维[Ag]拿来[Pro]泔脚[Af-Posd]给[PrEx]它[Af-Prosr]。
例5 朱克曼太太[Ag]给[PrEx]威尔伯[Af-Posr]准备[Pro]特殊的伙食[Af-Posd]。
例4-5中“给”作为动作过程“拿来”和“准备”的延长成分,联结受事—拥有者“它”和“威尔伯”,受事—拥有物“泔脚(泔水)”和“特殊的伙食”形成鲜明的对比。“王牌猪”威尔伯给朱克曼农场带来了名气,因此朱克曼太太将喂养它的泔水更换为“特殊的伙食”,此时小猪威尔伯从满足其物质需求“腌肉和火腿”的工具变为满足其虚荣心的工具,表达了动物的供养者出于利用的目的和效益来决定对动物的投入,是典型的功利主义。
例6 威尔伯的十个兄弟姐妹[Af]都已经(被阿拉布先生)卖[Pro]了。
例7 棚子和建筑物[Ca]空了[Pro-At],(它们[Af])被遗弃[Pro]了。
例6是一种特殊的动作过程,只出现了受事和动作过程,小猪被当作抽象化的商品买卖,施事“阿拉布先生”被删略成为隐形参与者。同样在例7的动作过程中,人类施事在动作过程小句中被删略,人类“抛弃”“棚子和建筑物”的罪责被免除。这种删略了施事的动作过程小句成功地掩盖了事件的责任人。如果应对生态破坏负责的施事在话语中被系统地删略,那么人类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时就可能存在偏差,这不利于生态问题的解决。
与成人世界固有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功利主义”形成对比的是作家对弗恩的描绘所体现的“万物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
例8 “请不要杀它!”[Comd1]她[Comr]泪眼汪汪地说[Pro],“这不公平。”[Comd2]
例8中交流过程虽由中性转述动词“说”呈现,但表方式的环境成分“泪眼汪汪”说明了弗恩对小猪的热烈情感。交流内容由直接引述的小句体现,“请不要杀它!”“这不公平”更是弗恩对成人世界“人类中心主义”的反对之声,激发读者对于动物生存权利的思考。
例9 她[Em]爱[Pro]抚摩[PrEx1]他[Af-Em],喂[PrEx2]他[Af-Em]。
弗恩给小猪命名为“威尔伯”,并且用拟人化的代词“他”指称小猪,表明小猪是一个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个体,使得小猪作为个体得到关注和凸显。“抚摩”是身体的直接接触,情感动词“爱”含有积极意义,表达了弗恩对小猪威尔伯的关爱呵护,唤起了读者内心对动物的共情。
例10 那些羊[Cog]很快跟她熟[Pro1]了,信任[Pro2]她[Ph]。
例11 那些羊[Ag]安静地躺[Pro]在她的脚旁[Ra]。
“那些羊”在例10-11中分别作为心理过程的认知者和动作过程的施事。认知过程“熟(悉)”和“信任”表达出动物和人类积极的情感联结;表方式的环境成分“安静地”以及动作过程“躺”的范围“她的脚旁”表达了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凸显出人与动物的良性和谐的相处模式。
怀特在《夏洛的网》中描绘了生活在朱克曼农场的谷仓里的动物们的世界,将“人类已忘却的”除人类外的世界带回到读者的脑海中。Regan和Singer曾指出“把有感觉的动物纳入道德考虑,并承认它们体验苦乐的能力,是生态道德之下人类作为代理人对动物应尽的义务”。[8]在《夏洛的网》中,作家将农场里的动物置于和人类同等的地位,将动物作为交流过程的交流方和交流对象,动作过程的施事以及心理过程的感知者来参与各个过程,体现了作家积极的生态价值观。关系过程也占一定的比例,主要是作家对于农场环境描述,还穿插少量的气象过程,描写农场的天气状况。
例12 他[Comr]呻吟说[Pro]:[“我[Desr]要[Pro]活[Ph]。…我[Desr]要[Pro]呼吸美丽的空气[Ph]。”][Comd]
例12是小猪威尔伯从老羊那里得知自己在圣诞节时将被杀,成为朱克曼一家餐桌上的“火腿”后发出的呼喊,交流对象为老羊和夏洛。交流内容由直接引语小句呈现,包含两个意愿过程“(想)要”,表达小猪威尔伯对生命权的渴求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黄国文曾经明确指出“有益性话语……也包括给人希望、催人上进、勾画美好未来的话语”。[9]另外,农场里的动物还出现在其他交流过程中,如“谈情说爱”“回答说”“厉声地说”“轻快地说”,作为交流方或交流对象,表达了他们是能够相互交流、积极融入彼此生活的生物。
例13 转眼间,他[Ag]就在麦草里拱出[Pro]了一条地道[Af]。
例14 (夏洛[Ag])爬[Pro1]下来到网中央[Dir:Des],在那里开始咬断[Pro2]几根丝[Af]。
“威尔伯”和“夏洛”是动作过程的施事,动作过程由具体而明确的动态动词“拱”和“咬”来呈现,塑造了小猪和蜘蛛生动的形象,小猪拱地道为自己保暖,蜘蛛织网为自己捕食,表达了它们是为自己而生活的有意识的生物。
例15 蟋蟀[Ag]在草丛里唱[Pro]歌[Ra]。
例16 一条胸前有条纹的歌雀[Ag]飞来[Pro1],唱起了[Pro2]歌[Ra]。
在例15-16中,动作过程“唱”的施事“蟋蟀”和“歌雀”是常见的昆虫和鸟类,它们都属于基层词汇,能够激活读者头脑中的图像。用“唱”来表示发声的动作过程,而非拟声词“唧唧”“啾啾”,并且用范围“歌”限定动作“唱”发生的领域,表达了他们的叫声如歌曲般美妙,唤起读者对自然之声的喜爱。
例17 (威尔伯)他[Per]用深情的眼睛看着[Pro]她(弗恩)[Ph]。
例18 威尔伯[Em]一下子感到[Pro]孤独[PrEx]了。
例19 威尔伯[Cog]佩服[Pro]夏洛的做法[Ph]。
例17-19都属于心理过程小句,例17是感知过程“看”,例19是认知过程“佩服”,例18的情感过程较为特殊,由感官动词“感到”和动作延长成分情感词“孤独”一起构成。小猪威尔伯作为心理过程的“感知者”“情感表现者”和“认知者”出现,表达了小猪威尔伯是有情感、有认知、有精神生活的生物。例17中的表方式的环境成分“深情地”更加凸显了这一生态意识。
作家按照四季的循环来描写农场的自然景色,对大自然的细致描绘呈现出大自然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作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给读者带来了感官愉悦。
例20 那片芦苇地[Ca]像[Pro]一片银光闪闪的森林[At]。
例20中运用关系过程“像”将“芦苇”比作“森林”,表达了“芦苇”具备和“森林”相似的属性,即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给读者带来生命的跃动感。
例21 槭树和桦树[Af-Ca]变[Pro]成[PrEx]鲜亮的颜色[At],…叶子[Ag-Ca]一片一片落[Pro]在地上[Loc]。
例21中“槭树和桦树”既是受事,又是载体,在受到“变”这个动作过程的影响下又逐渐呈现新的颜色属性“鲜亮”,呈现了树木在秋天特有的色彩美。施事载体由“叶子”承担,它既是动词过程“落”的施事,又是“落”这个状态属性的承载者,描述了树叶秋季落到地面成为大地的养分,表达的是自然中的万物是有机循环、相互依存的整体。
本文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对《夏洛的网》中人类世界的话语和非人类世界的话语进行了及物性分析。对成人的交流过程和动作过程的描述,表达了作家对成人世界“人类中心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批判,唤起读者对于动物生存权和福祉的思考;通过心理过程和动作过程将动物描绘为有情感、有意识、具有能动性的生物,体现了作家万物平等的生态观;通过关系过程对自然环境的描述,激发读者对于自然的喜爱之情;通过对弗恩与动物亲密关系的呈现,表明了作家提倡人与动物和谐相处,鼓励读者尊重动物。由此可见,《夏洛的网》能够引起读者的共情,认识到人和动物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份子,有助于提高读者的生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