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为导向的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2021-01-17 07:55乐伶俐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试教师范院校师范生

乐伶俐

(湖南科技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作为教师培养摇篮的师范院校,应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民教师。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培养的必要环节,也是保证教师培养质量的关键。为此,坚持实践导向,探索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路径,提高师范生教育的质量,严把教师的“出口关”,培养符合新时代需要的人民教师,是师范院校的历史使命。

一、以校内实践为基础,全力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

师范生在校学习以理论学习为主,教育实践时间和形式较少,导致一部分师范生在教育实习时无从下手。不少师范生反映“不知道怎么搞教育教学”,实习学校反映“实习生教育教学能力比较低”等,出现“师范生理论知识扎实,教育实践环节薄弱”[1]77的矛盾问题。针对师范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突出问题,加强师范生校内教育实践,是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努力方向。

(一)凸显实践目标,分阶段实施实践教学

从新生入学到学生毕业,把一个师范生培养成具有职业素养的现代教师,使其能够在今后的教师职业生涯中顺利适应并迅速成长,需要师范院校合理规划、分段实施、有序推进、全程培养。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师范生的学习阶段,每年设置具体的校内教育实践任务,保证校内教育实践活动顺利进行。一年级,观察中小学教师日常活动、课堂教学,观看教师教育教学视频等,使师范生对教师职业及教师角色有初步认知,同时开设三笔字、普通话等课程,训练师范生的教师基本功。二年级,结合《心理学》《教育学》及《班主任工作基本技能》等课程,进行为期一到二周的教育见习。通过体验式学习,了解教师职业及教师的具体工作流程,加强对教育课程理论的理解,初步培养师范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情操和职业素养。三年级,利用《学科教育学》《教学设计及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等课程,结合教育见习和微格教学,将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切实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四年级,进行一学期的教育实习,使师范生把所学理论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切实体验教育活动,全面培养教育教学能力。

(二)优化课程结构,增加实践活动课程的比重

课程体系与师范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息息相关,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和媒介,在师范生培养中具有核心意义。师范院校应改变单一的理论课程设置,适当减少理论教学时数,增加实践课程,建立合理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突出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建议,因校制宜,设置相关课程,着重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就一般高校而言,增设《班主任工作基本技能》《教学设计及技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与原有的教育理论课程一起构成新的师范生课程结构体系,注重在掌握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凸显教育课程的实践性。

(三)改革教学方法,创设多种实践活动方式

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借助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依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创新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如在教授《教育学》时,教师可以在微格教学基础上,采用案例、教育情境再现、书写教育故事等方式进行教学;在教授《班主任工作基本技能》时,教师除了设计班级活动方案、组织班团活动、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之外,还可引进团体辅导与朋辈辅导方式,让师范生在体验中提高能力;在组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师范生制作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教学动画等,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其他课程内容融合起来,促进教育教学现代化。在各科教学之中,把灵活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加强教学的实践性。

二、以教育实习为重点,着力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

学校的教育活动毕竟是模拟训练活动,与现实的教育教学有很大区别。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教学对象的个性化、情境的特定性、过程的动态性、教师自身的局限性等不确定性因素,趋于复杂、多变,甚至会出现意外和突发情况,需要教师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进行应对。这种临场应变能力仅靠在校理论知识学习和模拟训练远远不够,只有在现实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历练,才能提高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育实习就是师范生把教育理论转变为教育能力的中间环节,是“教育理论落实的过程”[2]88。此外,“实习教师”身份的转变也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实习生一旦冠以“教师”之名,就意味着角色和身份的转变。这种变化需要师范生由“以学为主”转变到“以教为主”,由“受教育者”转变为“教育者”,由“被动完成学习”变为“主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只有在教育活动中,师范生的人的主体性才能展现,因为“人,作为教育性的存在就在生活中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了”[3]24。在具体的教育实习活动中,由于“职业的召唤”[3]26,唤起师范生的教育使命、职业担当和教师情怀,能把师范生个体身上的教育潜能激发出来。

(一)在试教中成长

众所周知,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之前,在学校里都要反复试教。试教就是师范生试着讲课,即没有学生也要像教师一样正式、规范地进行课堂教学。试教是师范生对教育实习工作的“预演”,如同战士上战场前的“演练”。虽说只是教育实习前的“预备”教学,试教却是教育实习前必需的一环,“预备”工作做好做足,“实战”成功的可能性才能增加。并且,试教是在本校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指导教师根据实习生的试教情况,进行全面、客观、专业的把控,并给出建设性意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试教,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不断改进,教育技术逐步熟练,可以为教育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实习学生快速地适应实习工作,为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在磨课中蜕变

磨课不仅可以把老教师的课磨成“金课”,也可以把“新手教师”磨成“熟练教师”,再磨成“专家型教师”。目前,磨课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成为中小学校一种助推教师共同成长的教学实践共同体和“校本教研活动”方式[4]38,即所谓“千磨万砺始见金”[5]71。要想真正让实习师范生得到更好成长,使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实习中得以提高,磨课应成为教育实习当中提升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一环。在试教的基础上,让实习师范生通过对“课”进行一次次打磨,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语言、教学动作及教学仪态等方面,全面剖析,紧抠细节,力求做到最优化,使磨课成为师范实习生“破茧成蝶”的重要途径。

(三)在情境中提高

金建生提出:“教师教学能力既是一种心理知能,也是一种行为操作,更是一种文化情境。”[6]25他在师范生能力培养上主张生成说,认为学习是主体内生性与体验性的结合,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6]27。确实,教师的行为都是发生在日常工作之中,教育情境虽各有不同,但都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内容,然而,当前教育理论只告诉师范生教育行为的“应然”,并未指出也难以给出“应当”,因为教育情境千差万别,具有特定性和特殊性,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的是教育者的智慧。每一种教育情境都是一次“教育的时机”,“教育时机就位于这种实践的中心”[3]39。师范生在教育实习时,时常会遇到各种教育情境;当置身于教育情境之中时,“教育时机”也就来了,作为实习老师的师范生要善于抓住“教育时机”,运用所学教育理论知识,适时地采取教育行动。不管教育行动成功与否,对实习生而言,都会有深刻的教育体验。通过对教育体验的记录与反思,能够形成宝贵的教育经验,为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帮助。可以说,教育情境为实习师范生快速成长提供了重要环境。

三、以协同培养为抓手,合力提升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

从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发展趋势看,国内外都主张师范院校和中小学校、教科所等机构建立合作模式,共同培养。国外,不管是“美国的PDS(专业发展学校)和UTR(城市教师住校)两种模式”[7]30,还是“芬兰于200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综合性大学的教师培养机构要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8]111,均明确指出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国内,“首都师范大学提出的教师发展学校和东北师范大学的U-G-S教师培养模式”[7]31,也是一种合作培养模式。师范生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单靠师范院校一方力量难以支撑,需要其他相关部门与师范院校密切配合,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合作培养系统,共同培养教学能力强、业务过硬、崇尚教育的教师。

(一)构建“协同育人”的教育实践共同体

中小学校作为教育一线实践主体,在教师的职业素养、培养质量、职业导向等方面,比师范院校有着更全面、准确、切合实际的了解。教科所则从教育决策、教师需求、教师专业发展等宏观角度,进行整体审视和全局把控。师范院校在制定师范生的培养目标与任务、设置课程、确定培养方式等时,可以把中小学校和教科所的有关人员召集起来,共同商议,把教育理论的理想化与教育实践的现实性结合起来,把教育实践中的诉求融合在师范院校的培养方案之中。这样,师范院校、中小学校和教科所三方建立教育实践共同体,协同育人,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教师。

(二)采取“一进一出”的合作培养方式

师范院校依托教育实践共同体,可以通过“一进一出”的方式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一进”是指把中小学校和教科所的相关教师直接请进师范院校,或担任相关课程主讲教师,或开展“班主任工作技能技巧”和“优秀班主任经验介绍”的专题讲座,或为师范生进行片段教学指导,或为师范生提供“说课”示范等。“一出”是指师范生除教育实习外,还应走出师范学校,直接到中小学校学习锻炼,或组织一次“班会”活动,或尝试进行一次课堂教学,或与中小学教师集体备课,或担任一周副班主任工作等。在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一方面,经过中小学教师实时指导,师范生可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师范院校的教育实践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具体化。

(三)利用互联网+教育平台,拓宽培养渠道

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为“互联网+教育”提供了条件,也为通过网络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创设了平台。中小学教师和教科所的人员,如因各种原因不能对师范生进行现场指导,可以借助“互联网+教育”,通过网络平台解决。“互联网+教育”可以通过以下三种形式,把三方人员和师范生连接起来,实现跨越时空的指导:第一,运用直播。直播使师范生、师范院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和教科所教师四方同步,不仅有助于三方教师进行即时指导,而且也有利于师范生进行即时自我评价。第二,采用录播。录播一方面可以使三方教师反复观看视频,更准确、更有针对性地对如何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提出建设性意见;另一方面,师范生经过反复观看,也有助于自我反思,对自己有更清晰、明确的认识。第三,利用“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和教师发展评价体系”[9]49。师范生与中小学优秀教师同上一堂课,然后把师范生的教学视频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视频进行对比,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师范生的教学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进一步推动师范生专业发展。“互联网+教育”,是将来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必经之路。

猜你喜欢
试教师范院校师范生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
一堂好课,需要反复“打磨”
试教,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