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小麦种植对丝绸之路的影响

2021-01-17 01:48李志强凯撒尔库尔班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绿洲丝路新疆

李志强 赵 静 凯撒尔·库尔班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和田 848000;新疆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丝绸之路是西方学者在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中国》中首次把汉代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的以丝绸为主要贸易的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并在地图上进行了标注。[1]此学说一经提出,立刻在中外学术界引起了巨大影响,他的学生斯文·赫定根据老师的研究不远千里,7次深入中亚和新疆,来到新疆腹地进行科考,[2]对新疆各地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址进行了大肆盗挖,致使我国许多的文化遗址遭到严重破坏。他盗走的文物在欧洲展出后,引来各国“探险家”打着文化考察的旗号,纷纷进入新疆进行所谓的“科学考察”,当时如黄文弼先生等中国的有识之士强烈呼吁国民政府对新疆各个历史遗址和文化遗址进行抢救性保护,加之世界大战的爆发,才遏制了西方列强对我国新疆文化遗产的破坏。新疆和平解放后,我国广大科研人员在文物单位的领导和指导下,在新疆各地进行了系统挖掘、科考及全面的研究,其中在相关的考古中不断出土各个历史时期碳化小麦或保存相对较好的完整小麦颗粒,特别是丝绸之路沿线的考古挖掘中,小麦不断被发现,逐渐成为丝路文化研究的热点。

一、小麦种植对新疆古代居民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小麦是新疆绿洲农业的重要粮食作物,为当地居民及过往商队提供稳定的饮食保障。小麦原产地在西亚,于10000年前被当地先民所驯化,成为当地居民赖以生活的主粮,[3]此后,小麦种植不断向其他地区开始传播,经过上万年培育,到现在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赖以生存的世界四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距今3000-5000年新疆开始种植小麦,对当地居民饮食文化产生巨大影响。

(一)公元前3000年前后新疆就开始种植小麦

自1982年小河墓地的科考中发现距今3800年前的小麦开始,我国考古人员又在新疆的和田、哈密、昌吉、吐鲁番、阿克苏、喀什、伊犁等地陆续发现了小麦完整颗粒和碳化小麦。[4][5]特别是2017年在阿勒泰吉木乃通天洞遗址考古中,挖掘3000-5000年前的碳化小麦。[6]把新疆小麦种植又提前了2000多年,这一系列的重大发现,无疑给我们指向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小麦”。这两个地区,虽然一个在罗布泊腹地,一个在阿勒泰山北部,相距千里,但是都发现了距今3000-5000年前的小麦实体,从这两个案例可以清楚反映远古时期,生活在天山南北的各个绿洲的新疆先民已经在距今3000年前就开始种植和食用小麦,小麦对于他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新疆小麦种植促进新疆各绿洲的人群定居

小麦在新疆各个绿洲的种植和传播,对新疆发展都有产生了重大影响。秦汉之前,新疆各绿洲虽然有人群居住,但是各绿洲因受地理、水源等因素的影响,其文化及种植水平差别较大,各个绿洲种植小麦的规模、技术也不相同。各绿洲定居的城邦的发展受生产技术的影响,种植小麦的规模和单位产出也不相同。考古研究发现,小麦种植技术、规模发展较快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疆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带,也就是天山以南的丝路中道、南道的各绿洲。其基本脉络是:首先南疆地区个绿洲形成小规模的小麦种植,逐步让部分狩猎、游牧人群成为定居农耕居民,其次,这些定居人群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改进种植技术,增加单位产量,在丝绸之路中道、南道上形成稳定的居民点,保障了丝路往来商客生活需求,所以,丝绸之路的中道、南道最为繁忙,曾出现过36个城邦国的文明记载。天山以北地区因受当时全球冰期影响,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定居人群,从天山以北地区的考古文物可以了解到,天山以北小麦种植规模、种植技术不如天山以南地区。总的来说,小麦种植影响了新疆古代人群文明进化过程,促进了新疆丝绸之路繁荣,推动了新疆历史的发展并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小麦种植是新疆社会稳定、丝路通畅的重要稳定器

公元前60年,西汉政权在新疆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中央政权对新疆的有效管辖。为保证丝路各绿洲与中央政权信息和政策的有效执行,中央政府在丝路各个要道的绿洲上,实行屯田,派驻军队管理,在这些绿洲中进行大规模屯田开发过程中,当地居民受西汉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逐步接受并积极推广和使用来自中原地区的先进农业栽培技术和农业生产工具,[7]极大地推动了小麦大规模的种植,在种植过程中当地的居民在生活上和生产理念上逐步接受和融入了中华文明。

(一)屯田绿洲成为了维持地方及中央政令行通的稳定器

在两汉期间,受中原地区屯田的影响,新疆各绿洲上的居民开始大规模定居并从事农业生产,许多原来游牧的行国,也逐渐演变为后来的农业定居城邦国。定居生活的居民开始进行规模化的农业种植,处于温带干旱与半干旱的南北疆绿洲,最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首选就是小麦,小麦因为具有适宜绿洲大规模种植,所以在丝路各个绿洲中首选开始推广和传播。中原地区的先进的铁犁、二牛抬杠的蓄力耕地技术进入新疆各地,[8]并在各个绿洲中逐渐普及推广,进一步提高了小麦单产产量。在绿洲农业管理上也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出土的两汉木简表明,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各绿洲设有主管农业生产的官员。尼雅遗址东汉墓葬中出土的“司禾府印”印章,是农业管理官员的府印。说明西汉政府对农业种植的重视程度。在罗布淖尔地区的楼兰遗址,解放前曾经出过不少木简,其中有一条简文,残存部份文字是“因主簿奉谨遣大侯究犁与牛诣营下受试”。充分说明政府官员对于农业重视的程度。[9]在政府及当地居民的共同努力之下,农业生产成为政府与生活在绿洲的个人重要事项。

西汉屯田场所大部分在丝路各条通道的必经之所,屯田对新疆地方稳定及社会管理发挥了的重要作用,屯田绿洲成为了维持地方及中央政令行通的稳定器。东来西往的各个商队因为有政府的驻军及行政管理人员的维持,可以在各条丝路中畅行无阻,极大的促进了丝路的商贸。

(二)小麦种植是新疆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随着丝路商路的畅通,为商路上的通行者提供相关的后勤补给就成为了各个绿洲的一项重要工作。西汉屯田,为驻军提供稳定的军需食品,保障丝路畅通,也为往来商贸人员提供必要的住宿、饮食,当然,大量食品的需求,刺激当地居民从事农耕活动,种植小麦,自然也就成为当地居民的最大的生产生活动力,最有利可图的产业。当地居民开始在地方政府管理及指导下,大力开垦绿洲适合种植小麦的田地,扩大粮食的生产,为商旅人员提供饮食及休整所需的服务促进了商路的畅通,增加了社会的稳定,也为绿洲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社会原动力。

三、小麦的深度加工,为丝路繁荣提供发展的基础

随着小麦种植面积在新疆各地的不断扩大,生产的小麦也越来越多,如何能够制作出高质量的食品成为丝路各地居民的重要问题。

(一)小麦深加工促进了中原与新疆文化的相互沟通、融合

新疆小麦在秦汉之前一直保持用石杵与石臼捣击进行简单的研磨,食用方式也是蒸煮,这种食用方式因为颗粒大,麸皮不能剔除,只是通过蒸煮方式制作的食物,相对于粟、栗、稻等作物口感较差,贵族阶层不愿食用,因此小麦初期食品仅仅是奴隶或农民等底层人群维持生计的主要粮食。

到魏晋南北朝,内地的石磨技术传入新疆,小麦加工技术提高,由马鞍型研磨石和研磨棒研磨谷物,发展到中央轴旋转研磨的石磨盘,[10]小麦通过这样的磨制后颗粒越来越细,面粉也越来越精细,与石磨不断发展成熟的还有“罗”也越来越细,通过“磨”和“罗”的不断完善成熟,面粉加工技术已经相当成熟,[11][12]到了隋唐时期,西域的面点食品已经在中国成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美食。

新疆丝路之中的各个绿洲,因为要为各类远行的商旅人员提供高热量不易变质腐烂的食物,所以也就利用传统的原始烹饪方法进行烘焙,当烤制的面食处于脱水状态,就不易发生霉变和腐烂,还能长期存储,便于长途携带,这就为远行之人解决了长距离远途之中生活物资的补给难题,这种食品被广大的商旅普遍接受并广为流传,在两汉期间的各类文献中,就有大量“胡饼”的记载,我们在相关的考古文献及文物中也发现了此类报到,哈密艾斯克霞尔古城墓地的男性干尸陪葬品中就发现了保存相对较为完整的三个面饼。[13]

通过丝路商旅及各类途径以“胡饼”为代表的新疆面食在中原各地逐渐流行开来,这更加有力的促进新疆小麦的不断种植及以面粉为主食的的类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据《续汉书》记载,东汉时“灵帝好胡饼,京师贵戚皆竞食”;汉朝后期,相关文献更有“于市中贩胡饼”,“作万枚胡饼”的描述,[13][8]这些历史文献一方面充分说明当时新疆各地具备了大量种植小麦及生产各类面食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间接说明当时新疆各地区面食已经成为主食,并且通过丝路传播新疆特色面食在内地也广为流行。

丝路的通畅,既为新疆各地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又为内地文化提供了其他地方元素,体现了丝路文化促进多方之间相互沟通、融合具有巨大影响力。

(二)小麦种植为新疆民族多元化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唐朝末年,受草原各族征战的影响,回鹘汗国因受及嘎斯人的袭击,回鹘汗国分崩离析,各部族纷纷开始迁徙。最著名的三只力量分别进入甘肃肃州、西域的高昌地区和中亚地区。进入新疆的两支部族,一支在吐鲁番地区建立了高昌汗国,另一支在喀什地区建立了黑汗王朝(喀拉汗王朝)。迁徙游牧部落进入西域各绿洲,不断与当地农耕民族融合发展,不断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不断改变自己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由原来的游牧生活融入到当地的农耕生活。

到了宋辽元明清时期,新疆天山以北地区逐步形成游牧为主的各民族;天山以南地区逐步形成农耕定居各民族。特别是喀拉汗王朝经过40多年与于阗王朝战争,征服了久居昆仑山麓的于阗人,逐步统一了塔里木盆地各绿洲,也开始与于阗人进行民族融合的过程。不久,西辽政权又征服喀拉汗王朝,新的民族成员定居绿洲,也是新的民族融合的开始。最后,元朝统一了新疆,根据蒙古人的习俗,新疆地区划归次子的察合台管理,大量的蒙古人进入南疆地区定居,又给南疆地区绿洲定居各民族增添了新的血液,各民族在南疆各绿洲上共同生活,共同种植小麦,并逐步演化成今天的多元民族格局。

经过近千年的不断融合,居住新疆的居民不断接受和融入新的游牧民族成分,新融入绿洲的游牧民族在各绿洲中不断接受农耕文化,不断学习种植小麦等各种作物,新疆各绿洲在融合中通过小麦的种植,如畏兀尔人,相对于后期进入新疆的蒙古人、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柯尔克孜、塔吉克人等族,畏兀尔人是真正的农耕民族,他们一直生活在新疆各绿洲经营农业生产,种植小麦。

在满清初期,伊犁将军府在伊犁屯田时林则徐就从库车征调500户畏兀尔民众到伊犁进行屯田为满清将士提供必要的农业生产,这也是畏兀尔人移居伊犁河谷进行农业生产的开始。因为有了小麦的种植,有了固定的职业,不必在为游牧而寻找牧场,小麦的种植为维吾尔族的形成和融合发展提供了形成的基础。

四、结语

新疆在近3000年的历史进程中,随着小麦的种植和传播,各个绿洲人口不断壮大,生活在绿洲之上的各个民族不断融合。丝绸之路不断拓展,小麦的种植和传播也越来越广,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中西方赖以交流的交通的重要通道,也是联通东西方文明发祥地的一条文化交流大通道。新疆绿洲居民通过小麦为其提供的食品作为生存饮食保障,通过丝绸等贸易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在欧亚之间架起了一座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文化之桥。

在这条大通道上,各民族通过小麦种植和传播,不断发展壮大各个绿洲的经济文化。小麦的种植和传播在绿洲建设、民族融合、区域发展、知识传承、人文建设等方面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因为小麦逐渐成为人们各个绿洲人的主粮,小麦也成为丝绸之路上的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载体。

猜你喜欢
绿洲丝路新疆
丝路•山海
绿洲里的老先生
沙漠绿洲
在敦煌,感受千年丝路的不同开放
撒哈拉沙漠要变成绿洲?
丝路新政
心中有块美丽的绿洲
丝路遐思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