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杰 连灵
在2020年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1]。这句话不仅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指明了发展方向,也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发展和成长的高度重视。职业使命感是指个体对工作的内在感知,并希望自己的工作能为社会做贡献,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职业使命感有利于个体在所从事的工作中体验到意义感,增强对工作的认同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应该在职前阶段形成强烈的职业使命感。基于此,高校应了解大学生职业使命感的总体情况和职业使命感培育的影响因素,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使命感教育。
为了解大学生职业使命感的现状,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陕西、河南的两所高校进行了调研。调研面向大一到大四的在校学生,随机发放问卷786份,回收有效问卷786份。调研问卷设计着重从大学生职业使命感的形成过程和评定维度两个方面展开,即使命感知和使命践行,意义感和价值、导向力、利他贡献。问卷共有15道题,每道题有5个选项,分值为5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职业使命感水平就越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使命感知”的平均值为3.59,“使命践行”的平均值为3.85。“使命践行”得分显著高于“使命感知”,说明大部分学生面对新时代新环境,想要弄清楚自己未来的职业使命,有强烈的愿望去寻找自己在职业上的使命。职业使命感总体得分平均值为3.72,说明大学生职业使命感总体水平比较高。从职业使命感的评定维度来看,“意义感和价值”得分显著高于“利他贡献”和“导向力”得分,说明大部分学生希望在未来从事的职业中实现人生价值,找到意义感,尤其注重职业带给人的自我实现感以及对他人和社会的价值感。“导向力”得分平均值在各维度中最低,为3.52,说明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的感召力的领悟较少,内在信仰力不足,责任感意识薄弱。
影响大学生职业使命感形成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职业使命感培育的社会外部因素,主要有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政府、学校、社会的协同合作程度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3.1%的学生认为社会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职业使命感培育的作用较大;有81.9%的学生认为提升自身使命感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志愿服务活动,其次是社会实习兼职、专业社会实践活动。这说明志愿服务活动是培养职业使命感的重要途径。大部分受调研学生认为,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了他们的担当精神、帮助他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帮助他人意识是职业使命感中的利他维度,社会责任意识是职业使命感的初级形态,由此可以看出,担当精神、帮助他人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等都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使命感。因此,社会外部环境对职业使命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大学时期是储备知识的关键时期,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技能,还需要做好就业能力准备和思想准备。因此,学校的思政课堂和专业课堂是培育大学生职业使命感的重要途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学校对大学生使命感培育的重视和开展情况方面,有37.7%的人认为重视程度“一般”,有34.5%的人认为开展情况“比较好”;有51.4%的人认为学校开设的各类思政课程以及专业课程对大学生职业使命感培育的“作用较大”;关于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授课情况,选择“一般”的有40.7%。这说明我们的职业使命感培育工作基本得到了学生的肯定,但也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家庭教育是学生一生中接触教育的开端,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教育观念对一个人职业使命感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50.4%的学生认为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使命感的培育很重要,有56.1%的学生认为父母的工作态度会对自身的职业态度产生影响。此外,还有50.6%的人认为家风家教对“责任担当和奉献意识的形成”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家风家教对大学生职业使命感的形成有显著的影响。
既然学校教育是大学生职业使命感培育的主要途径,我们就必须抓好大学阶段大学生职业使命感的培育工作。对此,北京物资学院做了较为成功的尝试。北京物资学院加强对学生职业使命感的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培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首先,在专业课堂中渗透关于职业素养、社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理想、道德修养、人生观方面的内容,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各个行业的职业精神和道德规范,增强自身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培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其次,在思政课堂教学中,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内容,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准则与个人未来职业相联系,教育引导学生将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标准,把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国家发展联系起来,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联系起来。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等内容内化为精神追求,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实践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自觉行动。
社会实践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其重点在育人。社会实践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认知职业、了解社会,还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因此,社会实践活动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有效途径。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183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根据不同年级段,依托所学专业或兴趣爱好、特长,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大一阶段,学生刚入校,对自身职业和社会都不太了解,应该鼓励学生参加爱心志愿服务、支教活动,更加直接地体验社会生活,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激发大学生对社会的思考,唤醒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大二阶段,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可以让其参加“三下乡”活动、疫情防控社区志愿活动、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培养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大三、大四阶段,学生的理论基础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可以引导学生参加党员志愿服务、理论政策宣讲活动,尤其要鼓励马克思理论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理论政策宣讲活动,增强其对专业的认同感和服务群众的政治觉悟,明确自己对他人、社会、国家等承担的责任。
家风家教是家庭文化中固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集中体现为一个家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价值取向。“良好的家风将影响和引领家庭成员将个人修为、人生理想 、职业追求等与社会发展的方向统一起来,将个人抱负与社会理想相结合。”[3]良好家风家教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育人家庭氛围,而且是衡量家庭成员品行修养的标志。因此,使命感的培育必须重视家风家教建设。
新时代,家风家教应该增添时代元素,要把“责任担当、拼搏奉献、艰苦奋斗、执着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崇尚劳动”的职业精神融入家风家教中。在建设良好家风方面,应该依托社区文化,在社区大力开展家风家教建设活动,如“新时代·新家风”“优秀家风家教”等主题活动,开辟让百姓“晒”家规、家训、家风的渠道,举办家庭职业美德故事会等。可以通过讲故事、写家训、立家规等方式,让职业使命感教育融入家庭生活。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大众舆论,树立社区优秀的家风家教典型,在社区中形成正向的价值引导力量,凝聚社区价值共识,促进职业使命感观念在社区中“落细、落小、落实”。“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先进榜样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榜样示范引导也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形式。”[4]因此,培养大学生职业使命感,不仅要重视优良家风家教建设,还要发挥家长、家庭成员的示范引领作用。
总之,培育大学生的职业使命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学生职业使命感的形成受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各方面积极互动才能形成培育职业使命感的强大合力,有效激励新时代大学生增强自身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