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的对比艺术

2021-01-17 02:19:39余家友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10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红楼梦效果

余家友

摘要:《红楼梦》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在塑造人物时,作者运用艺术辩证法,把人物置于各种不协调的环境中,使人物与环境产生差异、矛盾乃至对立,揭示人物深刻的内涵。以刘姥姥的形象刻画为例,探究《红楼梦》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艺术效果。

关键词:人物形象;对比艺术;效果

《红楼梦》自诞生之日起,能在广大读者心灵中激荡数百年,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作品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在塑造人物时,曹雪芹运用艺术辩证法,把人物置于各种不协调的环境中,使人物与环境产生差异、矛盾乃至对立,揭示人物深刻的内涵。本文以刘姥姥形象刻画为例,一探《红楼梦》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艺术效果。

一、谋篇开局的虚实转换

红楼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酒醪曲演红楼梦》中,宝玉梦中来到太虚幻境,在“薄命司”里看到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警幻仙姑携宝玉入室,闻一缕幽香,品“千红一窟”茶,饮“万艳同悲”酒,听红楼仙曲十二支,又将其妹妹可卿许配宝玉。宝玉可卿柔情缱绻,难解难分,游至迷津处,被雷声惊醒。后续第六回紧跟着写宝玉云雨情惜墨如金,寥寥数笔,只有短短400余字。而刘姥姥的登场则泼墨如水,洋洋洒洒,足足写了5300余字。按红楼中的说法,荣府中“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荳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从此一家说起,倒还是头绪”。从轰轰烈烈的虚幻世界,笔锋一转,进入平淡无奇的世俗生活,红楼人物遂有序登台,逐一亮相。如果说宝玉太虚幻境之行是为金陵十二金钗及众青春少女的悲剧命运擂响了定音鼓,那么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就是为贾府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走向衰亡的大戏敲响了开场锣。一虚一实两场红楼小戏,为亦虚亦实的一场红楼大戏拉开序幕。

二、情节演进的疏密有致

整部《红楼梦》,先后五次写到刘姥姥进荣国府。一进荣国府在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刘姥姥以求助者的身份,登贾府乞求物质救助。作者凭借刘姥姥的视角,让读者初次见识了凤姐、平儿等一干人。二进荣国府在第三十九回至第四十二回,正当贾府中人和读者快要把这位姥姥淡忘时,她背着两只装满新鲜果蔬的破麻袋,牵着外孙板儿,又敲开了贾府的大门。两次之间拉得很长,其中演绎了许多跌宕起伏、精彩有趣的故事,而这些情节和刘姥姥毫无关联。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让沉寂的大观园掀起了阵阵波澜,她以主角身份施展自己的魅力,围绕她的情节先后关涉四个回目。此后,她又销声匿迹,在红楼前八十回再无提及。三进荣国府在小说第一百一十三回《忏宿冤凤姐托村妪  释旧憾情婢感痴郎》,距离在大观园吃茄鲞已过去了七十回。紧跟着四进、五进都在小说第一百一十九回《中乡魁宝玉却尘缘  沐皇恩贾家延世泽》,她连续两次出现在荣国府,并最终画上了红楼大戏的完整句号。

三、语言风格的雅俗共赏

人物的语言向来是作者用来表达主题思想、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红楼小说前后数百人,从未见作者对某人作出丝毫主观评价,关键时刻,他让人物自己开口,只言片语,形神兼备,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刘姥姥是一个偏居乡野的积年穷困老寡妇,张口就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乡间俚语。她用“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教育女婿做人要实诚,她用“如今自然是你们拉硬屎的,不肯去俯就他,故疏远起来”批评女婿不识时务,她用“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形容贾家的富贵。这些极富个性化的语言,将一位乡野妇人的鄙俗勾勒得惟妙惟肖。第四十回,贾母在大观园宴请刘姥姥,凤姐、鸳鸯想调侃她,特意为她准备了一双老年四棱象牙镶金筷子,让她去夹小巧圆滑的鸽子蛋,刘姥姥惊叹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哪里犟的过他。”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那边随口就是“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凤姐说鸽子蛋一两银子一个,她没夹住掉在了地上,便惋惜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个响声儿就没了”;饭后,贾母提议喝酒行令,别人的酒令是“六桥梅花香彻骨”“一轮红日出云霄”“双悬日月照乾坤”“闲花落地听无声”,她张口即来“大火烧了毛毛虫”“一个萝蔔一头蒜”“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刘姥姥不知大观园的海棠诗、桃花社、柳絮词为何物,她淳朴的语言风格为大观园营造出一种亦雅亦俗的审美情趣。

四、生活际遇的福祸相依

刘姥姥和贾母在红楼小说中都属于“祖母级”的人物,一个终日被人如众星捧月一般供着,她的世界,尽是审美与奢华;一个整日忙碌在田间地头,柴米油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她永恒的主题。小说第三十九回,刘姥姥和贾母初次相见,贾母问刘姥姥多大年纪,刘姥姥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硬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个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刘姥姥笑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若我们也这样,那些庄稼活也没人作了。”贾母又问:“眼睛牙齿都还好?”刘姥姥道:“都还好,就是今年左边的槽牙活动了。”贾母向刘姥姥交流了自己的身体情况,她说:“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不过嚼的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顽笑一回就完了。”刘姥姥笑道:“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们想这么着不能。”贾母道:“什么福,不过是老废物罢了。”两个烟火气十足的老太太,话语背后满是互相羡慕之意。刘姥姥的儿孙们健健康康,在乡间“会走了,那个坟圈子里不跑去”,她不知道贾母曾经历了一次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肝肠寸断;只闻粗茶淡饭的刘姥姥尝过金门绣户的茄鲞,惊诧道“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了,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她不知道早餐上“牛乳蒸羊羔”是贾母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吃的药;低声下气的刘姥姥向凤姐寻求帮助时,凤姐说“谁家有什么,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她以为这是托词,她不知道贾母箱子底的那点金银财物被儿孙们觊觎已久,那是賈府仅剩的财富。宁府被抄,子孙流放,贾母惶惶不可终日,在凄凉痛苦中含恨而去,落得个“家亡人散各奔腾”的结局。《红楼梦》告诉我们,人生就像一场戏,福祸相依,聚散不定,贫富相移,得失相随。

五、人性光芒的此消彼长

王熙凤在小说中是一个披着贵族少妇外衣的“管家婆”,除处事干练之外,她的交际手腕,她的整人手法,她的敛财手段,多被人诟病。下人评价她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这么一个完整而丰满的艺术形象,在和刘姥姥的一次次交集中,却展示出人性从冰冷到温暖的复苏。换言之,是刘姥姥的淳朴、乐观、豁达与善良,映照着凤姐形象从可恶到可亲、可叹的转型。凤姐首次见到刘姥姥,头也不抬,只顾拨手炉内的灰,她说:“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呢,说你们弃厌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这种虚情假意中透着轻蔑与鄙视的语言,是妥妥的“凡尔赛”风格。被接济后的刘姥姥千恩万谢,凤姐笑而不睬。第二次进荣国府,凤姐让刘姥姥扮演帮闲凑趣的“女篾片”,刘姥姥明知大家拿她玩乐,她依然心甘情愿任凤姐打趣。凤姐开始信任刘姥姥,让她给自己的女儿治病,借用刘姥姥乡下人的长寿,给女儿取名字,祈求平安,解脱“贵命难养”的困扰。临别前,凤姐更是送了茧绸、点心、御田粳米和银子给刘姥姥。贾府大厦将倾,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刘姥姥又出现了。凤姐重病缠身,取下手腕上的金镯子给刘姥姥去庙里许愿祷告,刘姥姥不肯收下。凤姐深知刘姥姥的善良与真诚,留下遗言:“我的命交给你了。我的巧姐儿也是千灾百病的,也交给你了。”后来,巧姐落难,刘姥姥竭尽全力救出了巧姐,并给她安排了幸福的归宿。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曹雪芹给了刘姥姥最卑微的出身,给了她最粗俗的行止,他用对比艺术手法把刘姥姥从开场的穷苦村妇,塑造成落幕时的救赎圣母,成为全书中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最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莫友. 玉是精神难比洁:《红楼梦》的对比艺术[J].中国铁路文艺 ,2019(11).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红楼梦效果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32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红楼梦学刊(2020年4期)2020-11-20 05:52:38
从《红楼梦》看养生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32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艺术评论(2020年3期)2020-02-06 06:29:38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红楼梦学刊(2020年3期)2020-02-06 06:16:54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中华诗词(2019年11期)2019-09-19 09:05:18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别样解读《红楼梦》
海峡姐妹(2018年5期)2018-05-14 07: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