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对应思想”,为课堂增效导航

2021-01-16 02:52潘玲燕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

潘玲燕

[摘  要] 数学思想是数学文化的精髓,是学生建立和体会数学与外部联系的基本途径,对他们的后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对应是基本的数学思想之一,在课堂中适时地融入对应思想,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实现知识有形化,思维可视化,学习简易化,不断提升他们的数学综合素养,构建厚实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 对应思想;小学数学;学生

苏步青教授曾说:“看书要看到底,书要看透,要看到书背面的东西。”而数学书背面的东西,指的就是蕴藏于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它是数学思维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强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没有领悟到数学思想。而对应思想就是数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分支,将其渗透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有助于降低学习的难度,探寻有效的解题策略,学会数学思考和表达,不断提升数学综合素养,使其真正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畅享“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欢畅。

一、运用对应思想,培养良好数感

数感是人们对数及数运算的感觉,是一种心智技能。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但很多老师认为,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数感难以形成,要想寻找到有效的培养方法,并非是一件易事,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实际上,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将生活中事物的数量与数字建立对应关系,然后抽象出数,帮助他们理解数的意义,这样既可以在无形之中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又可以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

在教学“5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们伸出一只小手,竖起4个小指头,教师微笑着问:如果再竖起一个指头,是几呢?引出“5”,接着让学生拿出计数器,边拨珠,边数。让学生意识到物体不同,但数目相同,都是5个。教师在屏幕上将这些具体的事物隐去,剩下5个点,剩下点子图,并顺势抛出问题:你能在点子图旁边画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吗?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将指头、拨珠与点子图一一对应起来,让学生认识数字5。教师让学生拿出5根小棒,将它分成两堆,看看可以怎样分?通过物与物、数与物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强化学生对5的认识,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数感。

上述案例,教师巧用对应思想,让学生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点子图,顺利地抽象出数字5,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程。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还可以使他们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

二、挖掘对应思想,升华学生认知

“空间与图形”是数学四大领域之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如果学生不能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中,正确地把握住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无法找到解题的途径。尤其在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更要注重渗透底、高对应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升他们的辨析能力。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发现如果图形中,只给两个数据,学生解答时,正确率就很高,当题目中植入多余条件时,会有很多同学出错,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学生们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并没有遵循底高对应的思想,而是机械地套用面积计算公式,并没有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如计算图1中的三角形面积时,因为高1.5米对应的底边长度是4米,计算这个三角形面积正确的方法是:1.5×4÷2,而有的学生会用1.5×2÷2。图2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大家都知道,平行四邊形有两种不同的“高”,计算面积时,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但计算出来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要计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只能列出算式:3×6,列式的依据是底、高对应才行。

上述案例,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易错点,通过具体的习题,让学生意识到底高对应的重要性,避免他们在后续的学习中出现同样的错误,使他们获得条理化、系统化、整体化的知识,也强化了数学思考方法,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益。

三、融入对应思想,降低学习难度

“数”和“形”是数学研究最基本的两个对象,也是数学发展进程中的两大支柱。“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可见,数与形是相互联系的,两者不可分割,否则会让数学失去应用的活力和精彩。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让“数”与“形”各展其长,又要让这两者做到优势互补,相辅相成,达到逻辑与形象思维的完美统一。而渗透对应思想,就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融入学习,降低学习的难度,构建新的认知体系。

在教学认识负数的过程中,学生由于惯性思维的影响,在比较负数和其他数的大小时,经常会出现错误,教师可以请数轴来帮忙。不管什么数,我们在数轴上都能找到一个唯一、确定的点与它相对应,根据数轴上的对应点,就可以很快地比较出数的大小关系。众所周知,数轴上面的数排列有这样的一个特点:越往左,数就越小;越往右,则反之。于是,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如图2)。

在学生完成填空后,教师并没有满足,而是让学生在数轴上找几个小于1.5而大于-2.5的小数,旨在让学生通过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强化对课堂中所学负数的认知,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上述案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巧妙渗透数形对应的思想,将“看不见”的数转变为“看得见”的形,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比较负数大小的方法,真正使学习方法的“根”扎得更深。

四、借助对应思想,探寻解题思路

分数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且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究其原因,是没有能够很好地把握数量和分率之间的对应关系,而出现了思维障碍。因此,在教学这类应用题时,教师应注重渗透量率对应的数学思想,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单位1”这个整体的概念,使他们对题目的分析变得有迹可循,顺利得出正确的解题思路,获得基本的数学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学这样一道分数应用题:“水果店运来一车苹果,第一天卖出了这车苹果的1/4,第二天卖出了这车苹果的2/5多40箱,第三天卖完剩下的170箱。这车苹果共有多少箱?”显然,这道题目的难度较大,学生想直接解答,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要想顺利解答这道题目,学生首先应找出具体的数量与对应的分率。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了分析和交流:①这车苹果的总箱数是单位“1”;②要求这车苹果的总箱数,也就是求“单位1”;③第一天卖出的箱数对应“1/4”,而第二天卖出的箱数对应的不是“2/5”,因为还多40箱。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找出量率对应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分析:

学生看图后,恍然大悟,单独找40箱和170箱的对应分率不好找,但透过线段图可以看出,箱数(40+170)与分率1-1/4-2/5相对应,于是列出算式:(40+170)÷1-1/4-2/5=600(箱),得出了正确的结果。

上述案例,在学生苦于无法形成解题思路时,教师适时地融入量率对应的思想,让学生轻松地找到题目中量率与分率的对应关系,形成正确的解题方法,轻松地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

总之,对应思想凝结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魅力的体验有着不可替代的启迪作用。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应思想的渗透,将抽象问题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使学生找到更加自然、更加具有艺术性的解题策略,不断提升他们的数学综合素养,“悦”见思维的柳暗花明,真正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