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粤剧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为例

2021-01-16 03:40朱雁冰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粤语粤剧传统

朱雁冰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珠海 519085)

戏剧教学普遍被视为艺术院校戏曲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普通院校里开设戏曲教学的并不多。然而,戏剧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戏剧更是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其中蕴含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1]。以粤语方言演唱的粤剧被誉为“南国红豆”,于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粤剧继昆曲之后,成为第二个被列为世界级非遗项目的中国戏种,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为了留住这份独特的文化根脉,应力所能及地对粤剧艺术进行保护、传承和推广。在高校普及传统粤剧,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更加爱国爱乡,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笔者拟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为例,探讨高校粤剧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粤剧教学的必要性

(一)政策指导

2013年1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提出,要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探索方言使用和保护的科学途径[2]。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3]。2019年2月18日,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正式公开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强调要支持弘扬以粤剧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4]。

(二)粤剧与立德树人

德育方面:粤剧作为一种通俗文化,秉承了“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其中的传统伦理道德被社会广泛认可,并深入地渗透到粤剧内容之中,起到了教化民众,启迪思想的作用[5];其独特的艺术魄力能促进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坚定民族身分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其经典剧本及经典演出可以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回归传统文化,反思封建糟粕,建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培养共情意识,重新审视人际关系,提升沟通技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参与意识。智育方面:粤剧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呈现在剧本中,以一个个适合表演的故事形式,将要阐明的道理暗含其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渗透、教化[6];通过各种矛盾冲突折射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矛盾冲突的推进,学生对粤剧内涵的理解也将不断加深,对社会生活的认知也将随之发生变化。美育方面:粤剧集文学、表演、舞蹈、音乐、美术、语言、造型等艺术形式于一体[7],具有不可替代的美学享受。学生在观摩、创作戏剧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将自己融入美的氛围中,提升审美体验,也可能通过自己的舞台表现感染观众,与观众产生美的交流。而戏剧排练中的形体训练,也有助于纠正学生不良的坐姿、站姿,塑造良好的体态,给人以美的熏陶。体育方面:粤剧排练的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肢体要求,会进行相应的形体训练,有助于学生改善整体形象,促进学生的身心发育。

(三)校情分析

北理工珠海学院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广东省外的。基于交际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难免要与本地人打交道;毕业后,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留在广东省或毗邻的香港及澳门工作、生活及深造;在广东省,会说、会听粤语不仅方便,同时也是身份的象征,能加快其融入新城市、新学校的步伐,激发学生爱国、爱乡、爱校的情怀,提高其归属感和内在的文化认同感:因此,有很多学生有学习粤语的需求。然而,出于课堂教学的需要,同时也因为大多数教师本身并不懂粤语,教师上课均采用普通话或英语。学生之间也多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在生活中学习粤语的机会很少。

通过调查统计,多数大学生在主观上对粤剧文化的态度持积极态度,知道或了解粤剧文化的作用,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未观看过粤剧作品,或对粤剧了解甚少[8]。青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人,学校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珠海作为中国对外宣传的窗口之一,作为大湾区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义务也有必要承担起这一历史任务。

北理工珠海学院目前已成立团委领导下的粤文化协会,开展了粤语教学班、粤文化知识竞赛、粤语绕口令、广东话PPAP及粤语小贴士等活动,该社团主要由学生自主运作,以推广南粤文化、广府文化为主,对粤语及粤文化的推广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如:(1)社团活动多以娱乐性为主旨,多数文化活动易流于表面,形式单一,成效有限。(2)学生社会阅历不足,实践经验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核心把握不到位,难以发挥文化创新的主观能动性。(3)社团虽然在共青团的领导下运作,但毕竟是自发自愿的活动,在经费上主要是以拉赞助为主,时间上易与学生的学习相冲突。同时,随着学生的毕业,社团的换届选举,社团的活动很难保持系统性和连续性。(4)社团的成员缺乏相应的专业培训,难以从全校的大局考虑全体学生的需求,因此客观上难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内在需求[9]。因此,针对学生学习粤语、粤剧的内在需要,可拓展参与渠道,打造文化品牌,挖掘粤剧文化资源,将粤剧学习从学生社团行为上升为课堂教学行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北理工珠海学院外语学院设有商务英语、英语、日语、汉语国际教育及翻译专业,开设了跨文化交际、笔译理论及实践、英语戏剧排练与表演、翻译工作坊、文学翻译、影视配音、对外汉语教学导论等课程,但对粤剧则未涉及。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粤剧元素可以更好地塑造和传播城市国际形象,也可以引导学生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地方优秀文化,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开展粤剧课程符合新时代精神文明发展的方向,符合高校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创新育人的教育发展模式,是提升高校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二、粤剧教学的可行性

戏剧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全方位的综合育人功能。粤剧之所以经久不衰,就是因为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深深吸引着粤语地区的广大人民[10]。粤剧挖掘了学生自身的粤剧表演潜能,给学生带来了知识,使学生感受到粤剧的魄力,体验到表演的乐趣,协调了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增强了对传统粤剧作品的改编与二次创作能力,促进了体育、音乐、语言、服装、化妆、美术等学科的融合,使学生的眼界更开阔,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作为教书育人的高校,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传承粤剧文化,创新粤剧文化的角色。笔者结合北理工珠海学院的专业特色,提出以下粤剧课程教学的实施方法。

(一)将粤剧与英语相结合

1.用英语表演粤剧

将东方的粤剧艺术与西方的语言形式结合起来,让全世界不会粤语的人也能听懂粤剧。可在原有的实践课《英语戏剧排练与表演》的基础上,加入英语粤剧排练与表演的相关内容,学生既可以用英语表演莎剧,也可以用英语表演粤剧,或对英语粤剧进行配音模仿。

2.举办英语粤剧微视频大赛

鼓励学生创作英语粤剧作品,以校园生活、文化创意、情感励志、拒绝网络暴力等为主题,结合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以英语粤剧为载体,灵活运用各种道具、场景,编排剧情,配置音乐,为学生提供英语应用、交流及风采展示的平台。

3.将优秀粤剧曲目翻译成英语

在外国语学院的英语、日语、翻译专业中加入粤剧翻译实践课程,将优秀粤剧曲目翻译成英语,让粤剧“走出去”。戏剧兼具文学性和舞台性,戏剧翻译的核心在于其“可演性”,不但要手中的剧本可演,还要满足舞台表演的要求,因此,要求学生在欣赏优秀的粤剧翻译作品的同时,也能根据不同的舞台表演需求对译文进行取舍、调整。

(二)将粤剧与通选课相结合

开设粤剧概况、经典粤剧赏析、粤剧表演工作坊等课程,介绍粤剧史、乐器、著名粤剧家、粤剧与其他剧种的区别;按照粤剧作品的分类进行剧本分析,介绍粤剧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主要特点、剧作者的生平、并配以电影、纪录片、经典粤剧唱段[11],加深学生对粤剧的认识,帮助学生欣赏粤剧。

(三)聘请专家指导,深入剧院体验

聘请粤剧团的优秀演员、戏剧专家、戏剧艺术家来校授课、进行艺术指导;与粤剧馆、优秀粤剧演员开展合作教学。带领学生深入剧场后台,体验“唱念做打”“生旦净末丑”,学唱经典曲目,体验粤剧中的爱恨情仇;学习粤剧的台步、手法、唱腔,领会戏服及头饰的类型,认识各类道具、舞美设计等。感受方言的魄力,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四)拓宽授课手段

充分利用影像资料,幕课,微课,动漫等授课形式,多渠道、全方位让学生体验粤剧的艺术魄力。定期举办粤剧知识讲座,邀请优秀粤剧演员现场表演、现场教学。举办粤剧文化艺术节、粤剧服装秀、经典粤剧欣赏等,开展与粤剧知识有关的比赛,如粤剧脸谱绘画、剪纸比赛,粤剧改编比赛[12]、粤剧知识抢答赛、经典粤剧接龙演唱赛等。

(五)提供学生表演粤剧的平台

鼓励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创作粤剧。在各类聚会上表演学生粤剧,如迎新晚会、毕业晚会、元旦晚会、运动会开闭幕式等。促进学生粤剧团与其他学校的交流,开展学生粤剧团巡回演出,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学生粤剧曲目推广等,让学生粤剧团成为学校的文化名片。

猜你喜欢
粤语粤剧传统
现存清代粤剧剧本初探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粤剧数字音乐伴奏探索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讯飞输入法》粤语直接翻译为普通话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粤语吟诵在广州地区中小学推广的学情可行性调查研究*
粤语对话庄文强 如何平衡双雄故事
陈小春发长文怼后辈不尊重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