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908年美日《罗脱
——高平协定》缔结之背景

2021-01-16 03:40卢燕茹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高平罗斯福移民

卢燕茹

(陆军步兵学院 基础部,江西 南昌 330000)

《罗脱——高平协定》是美日两国以换文形式订立的协约,诞生于1908年——日俄战争结束后的第3年。1904——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在美国的斡旋下,交战国日俄双方在朴茨茅斯订立停战和约,约定了战后双方在中国东北的利益分割。作为战争的胜利方,日本在远东地区风头正劲,加快了在中国的扩张,因此,在满洲问题上与美国频频交锋。大洋彼岸处于上升期的美国对日本在中国的强势扩张感到不安,日美之间的矛盾有激化之势,南满铁路问题和加利福尼亚州隔离日本学童问题就是典型例子。面对愈演愈烈的日本移民问题,美国总统西罗多罗斯福采取了积极措施对州政府施加压力,同时与日本磋商,达成了日美君子协定,各自后退一步解决了这个原本不应属于外交范畴的问题。为缓和日美间的紧张情绪,日本方面也一直在寻求缓和之法,几经周折后,1908年日本驻美大使高平小五郎向西奥多罗斯福递交了有关太平洋问题和中国问题的协议副本,双方对此进行了磋商和修改,11月13日,日美双方签订了《罗脱——高平协定》,随后在东京和华盛顿发表。1905年的《塔夫脱——桂太郎备忘录》和1908年的日美君子协定、《罗脱——高平协定》共同见证了20世纪第1个10年日美两国间的冲突与调整。

在日俄战争期间达成的《塔夫脱——桂太郎备忘录》中,美国以支持日本吞并朝鲜为代价,换取日本对菲律宾安全的保证,完成了双方利益划分。日俄战争结束以后,战胜国日本在南满地区已经取得优势地位,不打算再遵守门户开放政策,与别国分享南满的经济利益。面对日本的强势行动,美国总统罗斯福基于国家军事实力在太平洋地区相对不足的考量,以现实主义态度对日本的利益范围采取默认态度,其“门户开放”政策有所松动。《罗脱——高平协定》既是日美双方首次公开就地区安全问题达成的全面协定,也是罗斯福政府面对日本已经强大的事实对日美关系进行调整的确认。本文以《罗脱——高平协定》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其缔结之背景,以此来更好地理解20世纪初期的远东国际局势与日本外交。

一、日俄战争之后的远东政治格局

由于日俄双方在满韩问题上的严重对立,在双方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下,1904年爆发了日俄战争。发动战争前,日本沿着门户开放宣言的框架主张满洲的门户开放,不仅与英国结成了同盟,而且得到了美国的外交、财政支持,俄国则得到了法国和德国的支持,这场列强间接参与的国际性帝国主义战争以日本的胜利告终。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媾和倡议下,奉天会战取胜但已经力不从心的日本与俄国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朴茨茅斯海军基地订立议和条约,俄国不付战争赔款、割让南库页岛给日本,同时,俄国默认了日本在朝鲜半岛的排他性地位和南满洲的优先地位,日俄首次相互承认了对方的势力范围。

日本的胜利意味着当时国际关系的重组,日本作为新兴的亚洲国家击败了欧洲强国俄罗斯帝国,加入了列强队伍,同时,也走进了竞逐东亚的舞台。在日俄战争中支持日本的美国原意是以日本来牵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日本的获胜却也使美国感受到了潜在威胁。由于日本的崛起,日美关系从一直以来的师徒关系发展成为包含有战略要素、复合型的多重关系[1]44。名为“橙色作战计划”的对日作战计划由美国陆海军联合总部制定,这项作战计划表现出的是以美国当时的海军力量不足以保卫其在亚洲的“领土”——被罗斯福总统称为“阿基里斯之踵”的菲律宾,因而为保卫菲律宾,与日本联手是最合理、最现实的想法。日俄战争之后的日本被视为本地区的安定因素,并被视为一个可信赖的国家。因此,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承认如果日本尊重在中国的门户开放和美国的势力范围,美国也承认日本构筑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

罗斯福总统灵活的的现实主义,承认日本国力与国际地位的相对上升,考虑到美军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相对不足,基于不与日本开战的考虑对其有限度妥协,主要表现为解决加利福尼亚州日本学童隔离问题和美国海军主力舰队访日营造友好氛围以缓和美日间的冲突。

二、日本在南满地区的扩张

1904年7月,外相小村寿太郎在日俄媾和条件的意见书中,将“韩国的存在(独立)”和“保全满洲(门户开放)”作为日俄战争的目的。另外,山县有朋在帝国会议上已经将日本本土定义为“主权线”,将朝鲜半岛定位为“利益线”。日俄战争获胜后,小村将韩国当做是日本的“主权范围”,将满洲当做日本的“利益范围”,认为日本要在满洲扩展利权(《日本外交文书》)。[1]45为获得英美的外交、财政支持,日俄战争前的日本遵循门户开放政策。日俄战争胜利后,日本出现了想要排他性地控制满洲的动向,这在《桂太郎——哈里曼备忘录》被小村外相废弃一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日俄战争的巨大开支和偿还外债等支出使日本财政压力大增,在此情况下,日本财界出现了引进美国资本共同经营南满铁路的呼声。1905年8月,美国铁路大王哈里曼在驻日公使劝说下到达日本。同年10月,在元老井上馨和财界涩泽荣一的支持下,日美两国辛迪加就共同经营南满铁路达成了《桂太郎——哈里曼备忘录》。然而,此备忘录却遭到了从朴茨茅斯媾和会议归来的小村外相的强烈反对,小村认为,日美资本共同经营南满铁路会导致事实上美国的控制,即使当前日本资本匮乏,也必须考虑将来南满铁道的发展前途,况且还可以从别处筹措资金,因此,借故[1]45(媾和条约及日本人民感情)废弃了该备忘录。美国资本进入满洲的尝试遭遇了重大挫折。

《桂太郎——哈里曼备忘录》被废弃后,哈里曼仍想在中国东北铺设新铁路或者为铺设新铁路而贷款给中国,最终也未成功。其后,哈里曼的合作者斯特莱特(W.D.Straight)与保林商会(Pauling & Co.)一道同中国清政府东三省总督锡良之间签订了《铺设锦爱铁路临时契约》,并得到中国清政府的承认。但由于日俄的反对,英法也不赞同,最终归于失败[2]。美国势力进入中国东北的企图频频遭遇失败。

三、日美间的移民危机及应对

1906年10月,加利福尼亚州隔离日本学童事件是引起日美间摩擦的标志性事件。日本移民问题有独特的历史背景。首先,加利福尼亚州日本移民的增加是危机的最重要背景。1884年华人移民遭到排斥后,日本移民取代中国移民成为主要新劳动力,1898年夏威夷被吞并后,岛上的日本移民也急剧增长。当时许多移民的日本人聚集到有美国西海岸之称的旧金山。其次,1900年以后旧金山市的工会工人党主导当地的政治局势,低工资、非工会成员的日本移民成为其攻击的目标。再次,地方报纸广泛报道“火烧日比谷”事件使美国对日印象十分恶劣,各报也登载主张排日的新闻,形成了排斥日本移民的舆论。最后,最重要的是由于日俄战争中的胜利,日本国际地位提高,开始被视为美国东亚利权的威胁,再加上“黄祸论”的传播,黄种人强国日本被视作可怕的存在,因而,日本移民在美国西海岸遭遇危机便不难理解了。在这种背景下,加利福尼亚州发生了恶意排斥日本学童事件。

此时的日本自负已通过战胜俄国跻身一等强国之列,对这种视其国民为二等民的做法极其愤慨,于是倚恃国力向美国表示不满,外相林董甚至直接向美国驻日公使提出抗议。美国总统罗斯福基于现实考虑,不想因为这样的小问题影响美日关系,于是向加利福尼亚州当局施压,派遣内阁部长到旧金山,并且指示,如果发生骚乱,出现日本移民被伤害的情况,将不惜投入联邦军队。同时,作为对加利福尼亚州的让步,修改了“移民法”,采取了禁止将日本移民从夏威夷转运到美国本土的措施。市教育局对此妥协方案表示满意,发展成外交问题的学童事件得以妥善解决。

另外,为了防止移民问题再发展成美日关系间的不安定因素,西奥多·罗斯福就此问题与日本协商,经过多次书信往来,美日两国政府于1908年达成了君子协定。据君子协定,自此之后,除20岁以下的子女以外,所有日本成人劳工禁止进入美国。此种“自我限制”的移民,避免了类似“排华移民法”一类的排日移民法案的出现[1]49。“美日君子协定”的实施,使移民问题圆满解决。

四、中美德联盟构想及其流产

在美日关系因为移民问题日益紧张时,另一个同盟构想由德国提出了。早在1906年,为加强德国在华地位,德皇就向中国公使提出了中美德结盟的建议,当时清政府有所疑虑,并未积极响应。但1年后,随着日本与英法先后缔结条约增强对中国权益的掠夺,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德国在远东地区日益感受到了孤立,1907年7月4日,德国驻华公使雷克斯致信德国首相布洛夫,对德国在远东地区受到英日法联合挤压深表忧虑。在此信抵德前,形势又发生了不利于德国的变化。1907年7月30日,日俄协定相约彼此尊重在中国之既得利益,承认“中国之独立与领土完整及各国在华工商业机会均等主义”,然而在密约中,双方却划定了在东北亚的势力范围:朝鲜、南满为日之势力范围,外蒙、北满为俄国势力范围[3]67-69。此约对中国而言增加了被瓜分的危险;对德国而言,其在亚洲争夺中被孤立的事实形成。1907年8月末,英俄协定缔结,在欧洲,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在远东,英法日俄四国合作也已成形,四国“直接处分中国,间接将德美两国划出圈外”[3]70-71。

这种形势下,德国为了摆脱外交上受孤立之困境,寄希望于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合作。同时,德国极力游说中国主动出面与德、美两国接洽,中国鉴于被瓜分危机日重,对此提议表现出了很大兴趣。作为三国联盟发起国的德国,考虑到“中国完全没有军备”,将联盟实现的希望寄托在了美国一方。而美国总统罗斯福对缔结德美中三国协议的提议始终是一种敷衍的态度,认为所谓德美中三国协议,名义上是对抗英日俄法在中国的扩张企图,实质上对美国而言就是与日本对立。对于德皇的有关提议,罗斯福既表示兴趣又有所保留,一方面,不破坏德皇的兴致;另一方面,保持对德友好可以在必要时对日本产生牵制作用,同时,也显示出罗斯福不愿为了中国与日本对立。即使在1907年,美日因移民问题关系紧张时,罗斯福也并未倒向德国一方,而是积极促成了该问题的解决。1907年8月,罗斯福对纽约时报记者黑尔采访德皇的文章不赞同刊发,并做出的评论“这是我知道的最为可笑的事情。德皇那家伙谈话的口气就好像他心中所想已经变成了既定事实。一年多来,他一直劝我达成这种关于中国的协定。但每次我都回答,‘那意味着要签条约,须参议院同意才行’”[4]175,德皇在采访中发出了将要对英宣战的言论,还表示美国会同德国一起支持中国对抗日本,罗斯福对文章不予刊发的态度和评论更直接显示了罗斯福对联盟不热心的态度。罗斯福担心美国会被德国拖下水与英日为敌,罗斯福政府的要员也不赞成与中德结盟,这种形势下,清政府派遣的唐绍仪使团没有抵达美国之前,其委派的先遣人员在美国活动时处处碰壁。

与此同时,正在改善日美关系的日本,对德国与中国的联美行动十分重视。日本驻美大使高平小五郎摸清美国对德皇搞德美中三国联盟不赞成的基本态度,并知悉了中国特使唐绍仪11月赴美的计划和使命,在日本政府的指示下高平采取了进一步行动,1907年9-11月间,日美间外交人员频繁接触,日本通过多种途径向美释放善意信号,表示日本绝对无意与美国对立,在此期间,日本高规格接待了访日的美国白色舰队,其热情周到给了罗斯福深刻的印象,日美两国间气氛相当友好,在此氛围下,日本政府指示高平就远东问题启动与美谈判程序,1907年10月下旬,高平得到国务卿罗脱的进一步保证,“拟议中的中美德条约绝无可能”[4]177。与此同时,高平向罗斯福建议,为恢复日美友好关系,双方应就此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以换文的形式达成一项协议。于是,在1907年11月30日,唐绍仪使团抵达美国的当天,罗脱与高平在达成的协议上签字,该条约即为《罗脱——高平协定》。

《罗脱——高平协定》包含五方面的内容:一是两国政府鼓励他们在太平洋地区的贸易得到自由与和平的发展;二是两国政府的政策不会被任何侵略意图所左右,其目的在于维护上述地区现状、维护在中国通商和开办工业的平等机会;三是双方彼此尊重各自在上述地区的领土;四是双方将通过一切和平手段维护中国的独立与完整,以及各国在中国通商及开办工业的平等机会;五是如果有威胁上述现状及机会均等主义之事件发生时,两国政府应该交换意见以协同采取有益措施[5]。

通过《罗脱——高平协定》签订的背景分析,可以看到日俄战争之后列强在远东地区力量消长和错综复杂的外交斗争,通过战争日本不仅取得了在南满的支配地位,国际地位也大大提高,进入了强国俱乐部,与英国法国俄国先后缔结了条约,四国在远东地区就在华利益达成了妥协并约定合作,在华受到孤立的德国拉拢中美希望缔结德美中联盟,然而美国对此并不热心,最后彻底拒绝,美日间虽有冲突,但奉行“现实主义政治”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看清了远东太平洋的基本局势,对日本的崛起和在满洲的独占不再承认“门户开放”采取了默认态度,并且也能够理解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因而否决了与德中结盟的建议,而是采取与日本妥协的态度。基于现实考量,美国接受了缔结日美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关系的协定,日美相互承认了对方在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

猜你喜欢
高平罗斯福移民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千年古建看高平
高平夜景
五“地”五“乡”圣地高平
仰望高平
内陆移民(外二首)
罗斯福的壮举
罗斯福的壮举
罗斯福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