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万智
(石嘴山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宁夏 石嘴山 752000)
对于一些资源相对薄弱的高校,教学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慕课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矛盾,解决了学生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同时,慕课资源的共建共享使得教师在管理和应用慕课中进一步了解了慕课,从而可以探究更适合于本校的慕课建设模式,学生在慕课学习过程中更能熟悉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然而,高校慕课资源共建共享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资源利用率低、建设重复性高等。因此,实现高校慕课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最大化和最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慕课作为一种全新的在线学习模式,依托于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创新教学形式,契合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育形式向“合作化教学”转变,使得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慕课教学可以有效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而师资力量建设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目前,大多高校的选修课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结构分布不均,学生多而教师少,“大课”授课形式较为普遍,导致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而把教育选修课引入慕课可以实现校际优质资源的共享,不同高校之间组成教学团体,以线上教学的形式使得教学资源多元化。同时,这也充分发挥了重点高校对普通高校的辐射和带动作用[1],进而保障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同时,慕课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终端,如电脑、手机等,学习时间更为灵活,学习地点更具自由,学生的自主性得以提升,可以更为科学合理的安排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课程。当然,在慕课这一教学形式下,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通常情况下,慕课的时间保持在30分钟左右,符合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的集中力和注意力得到优化配置。同时,慕课以声音、视频和动画等形式展现教学资源,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敏捷度,可以极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由慕课的教学特点可知,线上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慕课教学缺乏有效的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这种“人机互动”的形式在交流效果上要远远弱于“面对面”交流。对于高校课堂建设而言,师生交流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这种交流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交流,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互动。换言之,慕课教学不利于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难以实现以情育人的教学目标。同时,慕课教学缺少监督环节,现在的大学生群体主要为“00”后,有些学生的自控能力和约束力较差,在线上学习的过程中很少能够坚持完整地把整个课程听完。学生在线上学习有了更过的外界“诱因”,导致学生“鼠标滚动完整个过程”,这也是线上学习课程通过合格率相对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2]另外,慕课展现的教学有着“碎片化”“表面化”和“开放性”等特点,有些慕课课程为了追求“人性化”,知识的讲解“浅尝辄止”,[3]同时,这种“开放性”使得慕课面对着不同的受众群体,不能有效的普惠到学生个体,难以做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者的需求。
在“互联网+教育”的浪潮下,高校慕课发展有着良好的机遇,慕课建设使得校际资源整合得以实现,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以及“教育均等化”,尤其对于一些综合性大学或者是一流大学的资源建设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地弥补地方高校的不足之处,同时这些名校推出的教学资源对于地方性高校的学生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在“明星教师”效应的聚合下,学生的学习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这种教育资源的重新划分组合对于地方高校同样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对于一流大学和综合性高校而言,在教育资源以及师资力量上有着明显的优势,而地方性普通高校由于办学条件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在慕课建设中存在着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育质量和教育成本统一问题比较突出。[4]
慕课(MOOC)作为一种大型的、开放的在线网络教学模式,在高等学校教育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教育优质课程和资源的共享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且实现了以“以内容为中心”的课程资源向“以学习为中心”的开放课程的转变[5]。高等教育共建共享模式是未来高校教育的发展趋势,无论是国外的Coursera、edX和Udacity,还是国内的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重庆大学发起成立的“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等都在倾力开展慕课研究[6]。可见,慕课已成为高校之间统筹共建共享联盟的主要表现形式。这种共建共享的优势可以实现高校之间的教学资源的共享,解决部分高校资源不足问题,学生可以在共建平台中依据自身情况进行课程的最优选择,实现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师可以在平台上进行交流讨论,生成更多的优质课程资源。尤其是慕课资源能够以微视频的形式呈现,学习者可以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进行“碎片化”学习,同时能够与实体课堂深度融合。慕课作为较大规模的在线课程教育形式,实现了精品资源课程共享,其开放、便捷的特点,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性,推动了高校教育之间的合作交流,解决了资源分布不平衡问题。
在高等教育教学中,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在线教育形式愈加多元化,而高校课程联盟的形式以慕课形式出现,实现了高校彼此之间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7]。上海30多所高校加盟了“上海高校课程中心”,该课程联盟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推进了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国东西部高校视频公开课程共享平台成立,使得中西部教育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平衡分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校校内选课不足的问题。
在《各省市高校课程联盟慕课平台调研分析》[8]一文中,作者对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的高校课程联盟慕课平台“自建模式”和“依托模式”进行了梳理发现,高校慕课自建模式的搭建需要投入较大成本,在后期运营和维护过程中需要较高的费用,对教师信息素养有着更高要求。而在后期慕课资源共享过程中,需要多个有关部门的相互协调,目标实现难度较大,存在着教育资源利用不足的现象。“托管模式”在慕课资源共享中虽有着一定的便利性,后期的管理和运行可以依托第三方平台进行,但是这种慕课模式管控能力有限,地方高校自身不能依据自身资源构建特色模块,无法突出地方高校特色。高校自身不能实现自主化操作,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互联网+教育”高校慕课资源共建共享现状与对策》一文中,作者以黑龙江省地方本科高校精品慕课为考察对象,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指出了黑龙江省地方本科高校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建设共享的力度不够、缺乏公开透明的评优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教师在建课时起步低、距离优质课程有差距、导致资源浪费、精品优质在线开放课程的分布不均衡等等。”[9]总而言之,高校慕课资源共建共享建设仍存有许多不足,单一高校课程平台模块少、功能有限,无法满足慕课共享的实际需求,而共性问题即物质保障、制度环境欠缺,财力、物力相对缺乏,同时由于师资力量等因素影响,慕课教育资源制作质量有待提高。而对于学生来讲,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性不足,影响到了慕课教学的质量。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地方高校要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强化共建共享意识,尝试校际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资源共享。这就需要高校教育管理者认识到高校慕课资源共建共享的价值和积极意义,打破校际之间的壁垒,拓展业务联系范围,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借助不同形式的媒介载体,从兄弟院校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高校慕课建设和运营中要加强对于优质精品慕课的宣传推广,简化有关的手续和流程,提升慕课资源利用率和推广度。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慕课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建设与开发同样需要强大的人才梯队建设。这其中涵盖了两层含义,一是指技术服务人才的建设,二是指慕课教学团队的建设。可以说,一个优秀的精品共享资源课程,离不开优秀的教学团队,这也是慕课资源建设的核心要素。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数字技术是大学保有竞争力的必然选择[10],教师应提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注重把教育信息素养融入到课堂建设中来,以便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于个性化学习的实际需求。学校应在这方面加大培训力度,定期开展一些慕课专题培训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能力,也可以支持和鼓励教师到知名高校进行相关访学研修,提升其理论水平和素养。
慕课作为一种大在线课程,完善其课程评价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完善的课程评价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课程质量,而慕课资源质量提升是共建共享的关键。例如,现阶段高等教育UOOC联盟在线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涵盖了“上线课程专家评审、在线课程教师自评、在线课程教师互评、在线课程专家评审、在线课程学生评价、在线课程问卷调查、上线课程教学大数据跟踪分析、联盟成员高校教学问卷调查”等评价内容[11],在慕课平台共建和资源共享中应坚持多元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评级体系,充分考虑到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技术、平台、联盟等各个要素,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从而更好地完善慕课管理和运行机制。
对于大学生而言,智能手机几乎是人手一部,手机的智能性和新媒体多样性正在影响着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类似这种移动智能设备便捷性强,不会受到空间的限制,与慕课共建协同发展,与共享目标有着价值导向的一致性。因此,慕课资源共建共享应增强移动设备建设,慕课平台的搭建应能提供相应的移动端APP,或者能够生成“网页端”,以便更好地进行资源整合。这就需要对慕课共建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到媒介端和移动端的兼容性。同时,也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推广,增强其辐射效应,让更多的师生参与进来。另外,要丰富慕课视频课程,现阶段慕课课程内容以微视频为主,微视频制作质量直接关系到慕课的应用效果[12]。
“互联网+”时代,在线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高校教育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正在由一元为主导向多元转变,“互联网+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其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使得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慕课课程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仍是传统的“以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为主,这与慕课资源共享以“学”为中心的目标不相契合。为此,在资源整合应建立对于学生学习情况把握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学生问题的类型和角度等制作相对应的微视频,进行探究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