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燕,杨 芳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当前,应当以公民道德建设为契机,巩固医患双方形成的和谐、温情的医患关系。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营造尊医重卫的社会风气,促使医患双方共同建立彼此的信任,共同致力于建立仁爱和谐的医患共同体。
第一,尊医重卫是构建医患关系和谐的基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医者的职业誓词,也是广大社会尊重医者的真实写照。培育尊医重卫社会风气,有利于形成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一方面,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务人员、重视卫生健康事业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形成理性平和、奋发进取、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有助于引导人们在就医时理解和尊重医务人员,信任医务人员,从而构建医患信任关系;有助于患者及其家属在认识、分析和处理医患关系问题时更加理性平和,能够从客观、理性、全面、发展、联系的角度看待医患纠纷。另一方面,尊医重卫社会风气形成后,会对公民的道德塑造起到积极作用,规范和约束公民的道德实践,从而对人们的是非、善恶、正邪、美丑等价值判断产生影响。
第二,尊医重卫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由之路。广大医务人员用精湛的医术和优质的服务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是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守护者,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要培育尊医重卫社会风气,为医务人员创造安全的诊疗环境:要加强平安医院建设,预防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深化警医联动,打击涉医犯罪,让每一位医务人员能够安心为患者服务,为医务人员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保障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让更多优秀人才愿意为医学事业做贡献,为实现健康中国添砖加瓦。只有营造好尊医重卫的浓厚氛围,才能为人民健康撑起强大的保护伞。尊医重卫社会风气的形成能够有效预防和杜绝伤医行为发生。只有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尊重医务人员,重视卫生健康事业,才能共建健康中国。
第三,尊医重卫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营造尊医重卫社会风气有利于全体社会成员在卫生、医疗等方面达成广泛的道德价值共识,对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以“医师节”作为尊医重卫的新起点,推进全社会共同行动,尊重、善待、保护、关爱医务人员,把尊医重卫落在实处。“良好社会风尚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涵育着公民美德善行,推动着社会和谐有序运转。”[1]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患者,在疾病严重威胁生命健康时,是医务人员在守护我们的健康与生命。只有将尊重和关心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让医务人员更舒心、更安心、更开心,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才能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各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走上了富国强民之路,中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公民道德建设更是取得斐然成绩,社会主流道德状况呈现积极、进步、向善的良好态势。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文化思潮对主流文化的强烈冲击致使部分人群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了一些道德失范现象[2]。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尊医重卫社会风气的稳定性,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第一,道德认知偏差,把不良的医疗后果全都归咎于医务人员。道德认知偏差必然会导致道德选择的错失和道德判断紊乱,严重影响了人们社会交往的道德规范,破坏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不利于尊医重卫蔚成风气。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均寿命不断延长,随之而来的是带病生存时间增多。一些人在自己或家人罹患重大疾病难以治愈时,对医学科学的有限性缺乏正确的认知,对医务人员抱有过高期望;当现实达不到预期时,往往会归咎于医务人员,误以为医学是万能的,认为没治好就是医生没有尽职尽责。这种认知偏差容易造成医患间的信任危机,影响医患关系地和谐,不利于尊医重卫社会风气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第二,道德情感欠缺,对医务人员缺乏信任。道德情感是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也是推动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道德情感的欠缺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不信任、互相猜忌。道德情感受多种因素影响,一方面是基于主体道德需要或特殊情境而产生的道德情感,另一方面是在个体道德认知的基础上,从某种道德立场出发而产生的道德情感。如果公民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立场,就容易将责任归咎于医务人员,从而产生医患冲突,不利于形成尊医重卫社会风气。
第三,道德行为失范,道德责任意识淡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新时代党和国家不断推进道德工程建设,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得到了明显提高,社会公众的文明素养也得到显著提升,公民道德建设取得诸多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社会成员道德观念模糊甚至缺失的问题。反映在医患关系问题上,一些居心不良的自媒体对发生在医疗纠纷中不理智、不清醒的过激行为加以失实报道,致使社会公众被不实报道蒙蔽,对广大医务人员产生误解和偏见,继而造成信任危机,助长了医疗纠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3],从而实现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提升公民道德认知与推动道德实践相结合,激发善良的道德情感,引导社会成员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从而将社会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实现内在自觉,并外化为尊医重卫的社会行为。因此,必须从多方面多途径加强道德,涵育尊医重卫社会风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引领,发挥媒体对医患共同体的推动作用,彰显道德模范的榜样示范作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尊医重卫社会风气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大德、社会公德和个人私德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全体人民认同的价值信仰[4]。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尊医重卫的道德实践,强化对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指引,筑牢尊医重卫的道德基石。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引领作用,推动尊医重卫成为社会共识,指引社会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贯穿到尊医重卫社会风气的各方面,坚持落细、落小、落实,使之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价值导向。首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尊医重卫的道德实践,坚持不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尊医重卫的自觉行动,强化尊医重卫的主体意识,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指导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深度融入社会生活之中,提升人民的思想境界和思想觉悟,引导社会成员共同认可、共同遵循、自觉践行,指引道德实践,将尊医重卫内化为自觉行动。其次,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思想基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道德要求与公民道德主体发展需要相结合,建构道德规范、强化道德认同、指引道德实践,实现道德目标与实践要求的日常化、具体化、规范化,才能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尊医重卫社会风气的道德基石,推动尊医重卫社会风气文明化、良善化,让人们从心底迸发对医务人员的敬重、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尊崇,从社会全方位、全领域、各层面培养公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精神面貌和道德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维系民族发展的精神命脉和精神基因,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5]。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资源营造尊医重卫社会风气,需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尊医重卫的道德理念,发扬其道德精髓,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于提升社会成员道德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其创新性发展,发挥其对公民道德建设的滋养作用,从而涵育尊医重卫社会风气。公民的道德实践领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道德的起点,通过家规、家风、家训,使优秀传统道德以家庭教育为起点和终点;通过实践,进入人们的头脑,形成文明的家庭风尚,为尊医重卫的道德实践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开展立德树人、提升道德素质的重要依托,采取多种形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公民道德建设,达到内化于学生心中,外化于生活实践的具体实践行为。做到知行合一,最终实现公民道德水平的整体提升。在全社会营造尊医重卫的浓厚文化氛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充分发公共文化设施对公民的道德教化作用,在不同领域领悟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力量,从而完成对个人内在德性的滋养作用。
加强媒体舆论宣传,发挥其连接医务人员和社会公众的纽带作用,重新构建仁爱和谐的医患共同体。媒体要使群众深入理解医务工作人员的付出的努力、作出的重大奉献,让医患关系越来越和谐。一方面积极报道正面事件,广泛宣传和谐医患关系,树立优秀医务人员典范,弘扬尊医重卫社会风气。要宣传社会上涌现的医务人员先进模范和感人事迹,让人们看到医务人员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人物形象,对于他们展现出的积极能量如实报道,从而达到感化人心、净化社会风气、激发社会正能量的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对健康信息的获取主要来源于媒体,媒体应对医学知识进行有序性普及,注重信息的全面性、专业性和科学性。这就要求媒体要加强与医院的沟通合作,增强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工作和医务人员的认识和理解,促进良性医患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道德模范是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是社会正能量的有形展示,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鲜明旗帜。培育尊医重卫的社会风气需要依靠先进道德模范的榜样示范力量,以此激励广大群众投身道德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
要加大尊医重卫典型榜样的宣传力度,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学习、争当尊医重卫道德模范,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社会风气。一要凝聚道德模范力量,将人民群众中真正做到尊医的典型榜样列出来,凝聚人们对榜样的认同和追求,更好地发挥尊医重卫道德模范引领作用。二要深入开展宣传尊医重卫道德模范活动,要积极、认真、如实地宣传医务人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只有让道德模范矩阵不断扩大,才能让尊医的社会风气深远持续。三要努力将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生动的实践,为尊医重卫社会风气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和道德滋养。尊医重卫社会风气关键要落于实践,要求我们切实做到知行统一、身体力行,将尊医重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可以通过强制性规范人们行为、惩罚违法行为来引领道德风尚。”[6]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以法律体现道德理念,促进良法善治.以国家强制力为依托,创造出适合道德生长的社会环境,使社会道德规范得以贯彻执行。从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层面提出营造尊医重卫社会风气的路径,促进公民道德实践养成。
法治保障促进公民道德建设,以法律的强制力涵育尊医重卫社会风气。要从立法层面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推动道德认知向道德实践转化。将尊医重卫融入法律法规,对暴力伤医零容忍,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对医疗卫生健康领域的行为进行规范,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法治保障。在医疗卫生执法环节促进公民道德实践养成,坚持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注重在日常管理中引导尊医重卫社会风气,让公民感受到法律的权威,约束自身的行为,不做有损尊医重卫社会风气的行为。司法环节注重公民道德实践养成,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尊医重卫社会风气的安全防线。要依法审理涉医案件,维护医疗秩序,建立健全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完善行政调解制度和医疗保险与劳动保险制度。在守法环节确保公民道德实践养成,需要全体公民牢固树立法治信仰和法律意识。培育尊医重卫社会风气,不仅停留在口头表达上,更核心的是落实到具体的实践行动中,思想决定行动,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从根源上解决医患纠纷或者说培育尊医重卫的社会风气,要求广大社会成员提高医疗健康认知水平,不断提升法治观念,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走向尊医重卫实践。让人们的生活在法律的保障下更加幸福安康,促使法治权威真正成为人民内心的真诚信仰。
尊医重卫社会风气和公民道德建设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利于培育公民向上向善的认知维度,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高尚道德品格。以公民道德建设涵育尊医重卫的社会风气,持续增强道德定力,使尊医重卫的社会风气更具有稳定性;通过道德涵育制度化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监督、促进患者及其家属就医过程中的道德自律,发挥道德在营造尊医重卫社会风气的涵育作用。以良好的社会风气涵养公民道德,有利于实现个体道德素质的提升与社会整体道德环境的改善,从而进一步推动尊医重卫社会风气的形成。同时,尊医重卫的社会风气有助于健康中国和平安中国的构建,有助于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