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龙,赵 俊,闫 龙,梁占歌
(1.合肥师范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安徽 合肥 230038;3.合肥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教育既是民生又是国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发展也要与之相匹配。我国在世纪之交开始教育改革,下发了诸多针对教育改革的文件,其中《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1]。在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我国的教育也应该通过教育改革将其建设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国家多次强调了教育改革的重要地位:把教育改革的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2]。“全课程”实验模式就是在这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孕育而生,从诸多课程改革中脱颖而出。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学校体育,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十九大提出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3]的重要基础阵地,对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教学可以教会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强化其身体素养,实现其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其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等意志品质,使之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目前,对于“全课程”教育模式实验下的体育教学方面研究较为缺乏,本研究在“全课程”实验背景下,积极挖掘体育课程的涵义,将体育教学的改革置于更高层面,满足社会现实发展的具体需要,实现社会健康发展,为学校体育的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理论支撑,也为综合课程的发展、课程整合以及全科教师的培养路径和方法提供参考。
“全课程”教育模式最早在2014年末的北京开始进行课程改革实验,紧接着全国很多学校陆续加入到“全课程”改革中,到目前为止,实验学校遍布全国。
“全课程”是从全新的视角,对相关的多门学科课程进行知识重组,对课程结构进行探索性整合,改变原有的课程教育模式,将单一独立的学科转化为多学科融合的丰富多彩的主题式学习。“全课程”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国家、地方、学校和家庭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式的全新课程改革理念。“全课程”教育并不是表面上的所有课程的累加,而是将学生培养为“全人”,该教育模式不仅仅是非教学方式的简单改变和非单纯的课程叠加,而是课程的整体多元变革,是立足于改革创新的一种教育模式。
“全课程”教育模式是传统“专课专教”模式的创新,把所有能结合的科目都融入到某一个为主体的科目中去。在“全课程”模式下,体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其他多学科融入课程,让爱好体育课的同学,可以学习到其他科目的知识,从而减少甚至杜绝偏科现象,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全课程”教育模式中,人的身体教育、智力教育、思想教育相互渗透,课内体育教学、课外教学活动有效结合。从国内已经开始实施的“全课程”试点学校来看,“全课程”模式下的体育教学改革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实现其健康发展。这种教育模式的改革,将人的多层次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目标,注重心理、品德、体质等方面核心素养的培育,以全新视角重新认识体育课程。
从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和全人教育理论”的视角,探寻其教育理论在“全课程”教育模式及其体育课程中的应用。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智慧),但每一种智力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并且以某种方式和某种程度组合在一起,总体上表现出人的智力(智慧),而每个人(个体)的这种智力又受到社会、自然等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差异。加德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在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和课程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也是美国现代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加德纳指出,人类的智力是多方面的,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需要学生发挥多种智力。教师不能只是通过考试来衡量学生,从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智力发展[4]。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不是对立矛盾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应当注重个性发展。教师应当尊重每一种智力(智慧),按照学生智力结构特点和方向提供其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全课程”教育模式不只是强调综合学科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提高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的能力和素养,这需要将多学科以外的知识贯穿到“全课程”中,需要学生运用个体的“多元智力”相互配合,其与“多元智力理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相符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各学科相对独立,学科之间缺少关联,学生表面上各学科知识学得很好,但是利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相对较差。“全课程”就是把原有的单一学科进行重组,将传统的学科组合成由各种主题综合而成的多元课程,并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帮学生在学习中成长。
“全课程”教育模式下的学校体育课程在很多方面存在对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应用。加德纳理论认为:学生的智力类型和特征都具有差异性,所以“全课程”模式下的体育课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特点,针对其特点设计一些教学方案,采取多种教育模式进行教学。由于“全课程”教育模式是将单一独立的学科转化为多学科融合的丰富多彩的主题式学习,所以这将对教师提出非常高的要求,而“多元智力理论”由于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同样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5],“多元智力理论”的学习评价和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都与“全课程”模式下的体育教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全课程”模式下的学校体育课程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重要的价值取向,指导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实现其个性化发展。健康的身体素养,是学生开展后续学习的重要前提,在教育过程中要彰显健康教育,根据相应作息规律对学习生活实施科学调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在“全课程”的现实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知识的相互渗透,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全课程”模式下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注重其他学科知识的渗透。“全课程”模式下体育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勇敢的精神,还有利于其良好品格的塑造。另外,“全课程”模式下的体育课程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教育目的,满足社会发展的具体需要,而这些正是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
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看来,学生的智力是由多方面构成的,没有愚笨和聪明之分,只有智力的类型和特点之分,班级中没有差生,所谓的“差生”只是在智力表现方面体现出的不同而已。“全课程”模式下的体育课程将多学科课程融入到一个主题课堂教学中,从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智力类型”“智力特点”和“智力强项”,教师也同样可以更好地发现学生不同方面的潜能和闪光点,对学生的发展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提出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主要观点为:(1)教育本质的观点,基本可以用三个重要论点来加以概括,这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6];(2)课程理论观点,杜威对传统课程进行批判,应该在做和经验中学,以活动和经验性的主动作业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3)教学理论观点,“从做中学”是杜威教学理论的核心和基本原则。在学校里,教学过程应该是“做”的过程,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应该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7]。杜威认为应当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创造和探索精神,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作用。
教育即生长,其实就是教育的目的和方法,而“全课程”的教育目的就是以人为本,就是通过实用主义理论中的经验、活动、实践代替传统的书本、单调的课堂等来实现的,而按照这样的教育目的和方法培养的学生也是从实用主义出发,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复杂情况和挑战,所以“全课程”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了实用主义的教育哲学,也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当今实际教学中的理论应用。
杜威说道:“儿童的所有训练、生长以及其两者的相互联系是他们社会生活的基础。”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学习,在生活中的成长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由于“全课程”教育模式是将所有能结合的学科都融入到某一个为主的科目中,体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是结合了其他可融入的课程内容,让爱好体育课的同学可以学习到其他科目的知识,从而减少甚至杜绝偏科现象,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全课程”教育模式中的体育课程通过多学科融合后成为主题式课堂教学,对传统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度的改造,把教学内容改变成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和贴近日常生活化的内容,这样就把生活中的各种场景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使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也有体育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生活认同感,同时也提高了体育课堂的学习积极性。在体育教学的课堂组织中,应将生产劳动、日常活动等场景中的经验结合起来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转变成学生更感兴趣的游戏形式[8]。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诞生到现在,仍然具有较强的思想先进性,对当前体育教学改革仍然有着很好的指导性和启迪性,在现有的学校体育教育和教学中运用较为广泛。在新一轮课程教育改革中,大胆借鉴和科学运用经典教育理论,正确处理学生“学”的主导作用和教师“教”的主体性,并在二者的结合中,在新的课程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兴趣化”和“生活化”改造,使之接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再在社会生活中激发学习兴趣,这样才会对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罗杰斯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他创造性地将人本主义理论运用到教育中,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目的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他的“以学生为中心”和人格理论的教育思想对很多国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他认为,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这个中心主题,其教学活动的终极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9]。其教育目的观是培养“全人”,而“全人”教育理论包括:具有开放性的经验学习,“全人”对经验是充分开放的;“全人”始终对所有人的经验给予积极肯定;在“全人”的教育目的影响和支配下,教师要针对学生身心全面成长而进行教学,学生应当进行在先天倾向所追求与支配下的“有意义的学习”。另外,教师起到引导者的作用,要对学生充分信任,要尊重、肯定、支持和接纳学生,并给予必要而适时的帮助。罗杰斯主张“教师要重视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即促进学生的具有个人意义的学习,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即“自由学习”。在这样一种师生角色中,学生处于中心位置,教师不再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所以很多学者把罗杰斯提出的教育模式称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模式,而非指导性教育模式[10]。
“全课程”的教育模式符合罗杰斯的“完美人格”的教育目标、“非指导性教育模式”的教学观和“自主学习”的学习观的教育思想,“全课程”正是要培养罗杰斯提出的“完美人格”的“全人”。“全课程”力求培养能具有用开放性态度面对不同经验的人;能通过协调自我来适应环境变化的人;能保持自尊和尊重他人,人际关系和睦的人;能认识自我、追求自我和自我价值的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全课程”的教育模式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学”,是教育“全人”为目的的引导性教学,而非指导性教学。
学校体育的主体和教育对象都是学生,体育教学本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体育教师作为体育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传授者,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11]。 “全课程”教育模式下的体育教学是在多学科融合下的主题式课堂教学,在这样开放性的课堂中,教师不能只是传授体育方面的技术、技能,而是培养学生自己去学习的学习能力,进而达到“不教”的目的,这与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育理论主张是相符的。
诚然,本文中涉及的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目前看来还存在其局限性,正如罗杰斯在《当事人中心疗法》一书中所言:“当我们摸索开发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时,它是建立在当事人中心疗法的概念基础上的,很大程度上还未被教育领域里的研究证实。”[12]由此可见,这些教育理论在体育教育改革或者体育教学实践中如何具体运用,还需要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但是对“全课程”模式下的体育教学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借鉴性,其中不乏很多理论对于“全课程”教育模式,乃至全国的体育教育改革都有很高的指导和借鉴价值。
任何一种教育改革都需要探索,也需要社会的理解和关注。“全课程”的改革目前尚在实验探索中,也存在如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过高,与当下我国师范专业培养方案和方式脱节;教师对于课堂中学生的管理较难等问题。所以其教育模式也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和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全课程”的开发和推广为综合课程的发展、课程的整合和全科教师的培养,甚至课程改革都提供了借鉴和思路。
每一种成功的课程教育改革模式背后必有成熟的教育理论作为理论支撑,而这种理论应用实际上是一种教育哲学的具体表现,是对课程的理念、教学的目的、教育的本质等根本问题的解释,所以理论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对于“全课程”教育模式实验下的体育教学方面研究较为缺乏,特别是在理论应用和支撑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