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三全育人”模式实现路径探究

2021-01-16 10:07郭先根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根本任务树人三全育人

郭先根,景 云

(1.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南平 353000;2.福建农林大学 林学院,福州 350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高校是“三全育人”理念的直接执行者,破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困境,创新“三全育人”一体化模式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

1 构建“三全育人”模式是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高校整合各类教育办学资源和各项育人元素,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育人因素,发掘一切可以发掘的校内外资源,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供了有效的实践路径。

1.1 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立德”是育人之本,“树人”就是要通过创新“三全育人”运行模式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细[2]。高校“三全育人”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工程[3]。新时代人才培养不仅仅局限于专业能力塑造,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构建新型的“三全育人”运行模式,通过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内涵建设、优化教育资源管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等形式, 突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育人模式,加强组织建设与思想教育引领相结合,完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4]。

1.2 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

“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三全育人”的三要素,也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为有效破解高校各系统育人“各自为阵”的现状,消除各部门育人“条块分割”的局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高校必须科学整合与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打造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平台,创新育人评价机制,从课堂教学、实习实践、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方面建构高度契合“立德树人”的“三全育人”模式,在这种模式引导下,让学生懂得品德修养与专业技能同等重要,养成良好职业素养,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同步提升。同时通过育人模式科学运行,倒逼教职员工激发自身潜力,努力提升综合职业素养,发掘整体功能,发挥教育合力,提高“三全育人”针对性和立德树人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1.3 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保障

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高校需要建立加强与学生家长沟通联系互动教育机制。要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所有教职员工要根据不同学生各个时期接受教育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5]。为确保高校育人工作不断线、不脱节,就必须以党建为引领,科学设计“三全育人”模式,重构人才培养标准和指标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机制,明确各岗位育人功能与育人职责,优化学生奖惩与评价体系,通过推进制度导向全方位育人、激励机制面向全员育人、有效资源倾向全过程育人,扩展多元育人主体渠道,营造全员齐抓共管、各个部门密切配合的育人氛围,多途径、多样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技能竞赛、科技文化、文体活动等寓教于乐的活动,形成“一体化”育人链条,从而有效保障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地落实。

2 当前高校“三全育人”面临的困境

目前,由于教育理念认识还不到位、体制机制还不尽完善等因素,高校仍然存在协同育人合力不足、育人过程衔接不畅和育人机制乏力等问题,难以形成“三全育人”的良好局面。

2.1 全方位协同育人合力不足

当前,部分高校“三全育人”还缺乏系统、完善的实施方案和相关工作制度,各行政管理职能部门、二级院系仍然存在育人工作“各自为政”的现状,使大学生思政教育与人才培养结合不紧密。此外,在思政理论课教学活动中,课堂形式比较单一,课堂内容单调,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不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另外,高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力度明显不足,只有当学生出现严重问题时才与家长、当地相关部门取得联系,没能充分发挥社会、学生家长的育人作用。

2.2 全过程育人衔接不畅

高校“三全育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将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融合到教育教学全过程[5]。然而,当前高校比较注重教师学术科研能力考核,忽视对教师的德行、育人效果的考量,导致教师对“三全育人”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有的教师认为“教书就是育人”,有的管理人员认为“校园稳定就是最大成绩”,还有后勤服务人员则认为“无过便是功”,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导致出现教师“教书不育人”、管理人员“只管不教”和学工队伍人员“孤军作战”的尴尬局面。

2.3 全员育人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全育人”工作,为高校德育建设、教学改进工作提供了各种支持[6]。由于部分高校对“三全育人”理念仅局限于德育这个范畴,没有把“三全育人”作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在教育实体中缺乏运用系统论的观点通盘考虑,缺乏科学建构机制发挥各方力量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导致部分教职工对“三全育人”理念的认同度不高,难以形成育人合力。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也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和有效衔接,使大学生思政教育与人才培养脱节,难以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势的要求。

3 高校“体制链”育人模式实现路径

面对当前高校“三全育人”的困境,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人才,基于“三全育人”系统各要素构成的逻辑关系,以及育人各主体职责要求,创新“三全育人”一体化模式成为新时代必须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7]。

3.1 搭建全方位协同育人有机联动共同体,实现处处育人

面对 “三全育人”不同主体、不同层次,其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各有不同,为发挥线上线下、课上课下、校园内外各自独特的功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统筹、协调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全方位协同育人共同体。

3.1.1 校内协同育人

着力实现育人目标协同、阵地协同、渠道协同、队伍协同之间相互联动[8]。目标协同突出“四有”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发掘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有机整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像“盐”一样融入到专业课教学内容中,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阵地协同重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与学生日常教育协同,着力在加强品德修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理想信念坚定、思想品德高尚、勇于担当作为的新一代;渠道协同重在党建引领线上线下、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相互协同,有效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实现党建与人才培养双促进;队伍协同重在建立不同系统间的“沟通会商”互动联动机制和不同部门之间的“联席会议”运行机制,将教师教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对教师绩效评价的“指挥棒”转向育人。

3.1.2 线上协同育人

将思政工作和信息化工作深入融合,精准聚焦,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关心什么”“需要什么”,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老师有约”“键对键聊吧”“云信箱”“云端谈心室”“我有话说”等平台,打通学生反映诉求渠道,及时回应学生关切、为学生解疑释惑,把思想政治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到“三全育人”全过程中,使“三全育人”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3.1.3 校外协同育人

高校将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融入学生社团、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中。高校要加强校企联动与校地合作,主动联系地方政府党委,联络社区党组织,联合当地学校,联通企事业单位,牵头校友会,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育人共同体。精心打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项目和特色品牌,建立一批校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形成社会、基地与学校协同育人体系,让学生在实践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不断成长成才。

3.2 构建全员育人导师评价机制,实现人人育人

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从不同维度明确每一个人、每一岗位的育人职责要求,构建人人育人的全员育人协同机制,全面推进育人质量。

3.2.1 构建动力机制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通过激励每一个育人主体齐心协力落实在人才培养全过程,落细在从学生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各环节上,体现在学生成长成才培养的全方面,需要充分运用绩效工资评价指标、职称评聘标准、职务晋升规范等“指挥棒”,构建深入、持久的教师教书育人、行政疏导育人、管理引导育人、后勤服务育人的创先争优动力机制,构建比学赶帮的学生乐学向上的激励机制,营造齐抓共管育人氛围,激发广大教职员工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内化为自觉行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2.2 构建系统效应的内部协同机制

高校各级组织要成立以“一把手”为组长的“三全育人”领导机构,构建横到底、纵到边的网格化的组织管理架构,横向上做到各职能处室育人主体左右协同联动,纵向上确保“四位一体”各育人环节上下协同贯通,落实育人责任清单和督查考评机制,实现育人层级之间、育人主体之间协同推进。

3.2.3 构建卓有成效的考核机制

建立以宿舍为单位,使每一位教师都担任几个宿舍导师,建立育人导师和受导宿舍“双向选择,双元考核”的评价方式和聘任制,并将育人聘任与导师考核评价情况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评价体系[9]。

3.3 打造党建引领全过程育人链条,实现有效衔接时时育人

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基于“树木树人”目标要求,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打造全过程育人链条。

3.3.1 打牢育人“最先一公里”链条

通过实施“战斗堡垒”“党员先锋”“文明修身”等党建引领“三大育人”工程,把“行走·自律”“上课·自觉”“交往·自信”“集会·自爱”“就餐·自理”“就寝·自尊”成为“三全育人”工作内容,充分发挥党支部组织育人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在育人中先锋模范作用,使新生尽快实现由合格中学生向合格大学生角色转变过渡。

3.3.2 扎紧“育人一体化”链条

系统梳理归纳高校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建立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的职责规范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高校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链条。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线,把工作的重心和目标落在育人成效上,把合格大学生培养成为优秀大学生。

3.3.3 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链条

建立多元主体共建共育机制,推行学生实习期间“临时党支部”“临时团支部”制度,使每位学生实习期间始终与辅导员、指导教师保持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密切联系,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运用结构化、系统化的思维,通过顶层设计搭建全方位协同育人三层面共同体、构建全员育人的三大机制、打造全过程育人三大链条,形成一个全方位协同、全员参与、全程贯穿的“体-制-链”育人模式,是破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困境,实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转化为实实在在行动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根本任务树人三全育人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强化课程思政理念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