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 海
(武昌理工学院 通识素质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223;华中师范大学 道德教育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9)
“一切含灵之物,本性都有追求幸福的倾向”[1],幸福作为德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引领并规制德育活动。“以义务论伦理学为理论根基的传统德育割裂了道德与幸福的关联,为道德而道德的片面倾向造就了德育的现实困苦,当代德育应实现从义务论向幸福论转变。”[2]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德育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幸福德育的实践探索不断展开,在这当中既有区域层面的整体实验,也有学校层面的个案探究。W市六小自2007年建校伊始,就提出幸福德育的办学理念,并在教育实践中持续探寻幸福德育的作为。以该校为策源地,其所在城区于“十三五”期间实施校校有特色的幸福德育整体推进行动,让师生在和谐的育人环境中享受德育的幸福、体验幸福的德育。W市六小幸福德育不仅展现出学校自身的特点,同时是区域整体实施幸福德育的缩影。以其为个案,剖析其幸福德育的生成路径、保障机制及实施成效,对于消解义务德育的藩篱,推动幸福德育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深化,具有现实意义。
幸福德育是以幸福为目的,在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中提升其幸福感受,引导学生主观能动的建构德性的幸福生活。立足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及道德成长的特点,W市六小通过文化启德、课程育德、活动明德等方式推动幸福德育的实施,促进学生德福一致的实现。
“道德和道德教育始终存在于一定的文化谱系之中;道德和道德教育的价值理想体现了文化的内在精神和价值理想,其具体内容也反映了某种文化类型所要求的人伦规范。”[3]文化形成于人、寄生于人,又形塑于人、引领于人。W市六小围绕“呵护金色童年,奠基幸福人生”的教育愿景,建构以“爱-悦”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引领学生幸福成长。爱,启心灵之窗,即教师以爱育爱、以心育心、以情启智,师生相互关爱;悦,塑童年之美,即让每个学生心中充满温暖,在爱的呵护下养成好习惯、培养好品质,从而健康、自信地成长[4]。
爱是“爱-悦”文化的原点,是教师爱教育事业、爱教学岗位、爱学生的真切表达,也是学生在师爱的哺育下爱学习、爱师长、爱学校的情感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广博之爱,即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施之于爱的关切;这种爱也是一种仁慈之爱,是教师无私真诚地给予学生关怀滋养,其体现出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尊严的维护。罗素说,“仅仅接受爱是不够的,还应该把接受的爱释放出去,给予别人以爱”[5]。以爱育爱,是爱的传递。W市六小将培养发展学生爱的四种品质——友爱、宽容、尊重、责任,作为“爱-悦”文化的主要内容,以提升学生的友爱力、满足力、责任力、创新力、审美力、自控力六种情感力作为核心目标,让学生感受爱的同时,理解爱的真谛,扩散爱的效应。
“悦”是“爱-悦”文化的呈现,既是美丽的校园环境给学生带来的视觉愉悦,也是学生在爱的润泽下,人格得到尊重、自我成长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心灵愉悦。在“爱-悦”文化的引领下,学校努力建设童化、诗化、雅化的幸福校园,校园物质文化浸染其中。学校一草一木、一物一景都成为育人的素材,充溢着童心、童趣、童真。W市六小将物质文化外显于校园里每一个角落,其丰盈着学生的视觉感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合力,呵护着学生的金色童年,学生在“爱-悦”文化中感受着幸福的校园生活,也从中汲取着道德成长的力量。
构建幸福德育课程,满足学生发展需要。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内容载体,是实现德育目的的重要途径。W市六小将德育课程建设作为实施幸福德育的抓手,着力于基础类、拓展类课程的打造及其之间的融通。基础类课程指国家课程标准中规定学校必须完成,体现国家对公民道德基本要求的必修课程,包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等国家课程。拓展类课程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的校本课程,包括“学科拓展”“主题活动”“社会实践”课程。在课程实施中,W市六小将基础类与拓展类课程有机结合:将基础类课程做“实”,打牢学生发展基础;把拓展类课程做“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课程选择上,实现必修与选修的融合互补,通过必修课程的设置,落实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探索选修课程的开设,满足学生最佳发展的需要。
品德课程与学科课程教学协同,扩散德育效应。为了提升课程育德的实效,W市六小构建全员育人、学科育人、过程育人的德育体系,倡导所有教师都肩负德育工作任务,承担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职责。学校尤其是对品德课程教师提出上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要求,开展品德精品课评比活动,通过“备课——上课——说课——评课”提高品德课程教师教学能力,彰显品德课程自身魅力。品德课程教学强调以生为本,关注学生身心特点,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应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校一方面抓好品德课程教学,另一方面则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在各学科教学中,既存在一些共性的德育因子,又有一些具备明显学科特点的德育元素。挖掘学科知识中的德育元素、激发其潜在的活力,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动。学校要求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德育时机,适时引导、有机渗透,在学生习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培植学生的道德情感,促使学科育人落到实处。
亚里士多德指出,“幸福不是来自神,而是通过德性或某种学习或训练而获得”[6]。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学习为人处事的道理,既观照了学生的天性,寓教于乐,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丰富了其幸福感受。
校园文化活动悦己达人,道德教育润物无声。追求幸福是人性使然,也是学生校园生活的期盼。但幸福是什么,为什么追求幸福,怎样实现幸福,这都需要学校德育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就W市六小的实践而言,学生对幸福的正确认识是学校实施幸福德育的逻辑起点,幸福观的启蒙活动力图让学生了解幸福与道德的关联,继而培养学生形成德福一致的观念。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校通过幸福故事会、幸福主题征文、幸福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幸福观启蒙教育。如果说,幸福观启蒙活动重在为学生幸福成长奠定知识论的基础,那么,经典诵读活动则致力于促进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W市六小将符合学生视野的中外故事、童话、诗歌等作为经典诵读的主要内容,通过看、学、诵、演等途径,让学生领略经典文化的风采,汲取经典文化的养分;通过举办艺术节、梦想达人秀、爱暖单翼天使等活动,启发学生对幸福的认知,促进学生积极情绪体验。
社会实践活动主题鲜明,学生道德成长孕育其中。杜威指出,“离开现实的社会环境以建立社会有益的和经用的习惯,不折不扣地是通过水外的动作教儿童游泳”[7]。学生道德品质不是在空洞的说教中提升,而是在面向生活的实践中形成。W市六小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研学、国防教育、社会公益等活动。在研学活动中,学校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成长需求,精心策划活动主题,科学安排活动流程,注重教育延伸拓展,形成寓教于乐的研究性学习系列项目。在国防教育活动中,学校以所在辖区消防中队为德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走进军营学习军营纪律、体验军旅生活,增强学生集体主义意识。在社会公益活动中,学校积极开展环保志愿服务、书法爱好者新春送福、社区爱心接力行等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服务社会、关爱他人、奉献自我,彰显个体生命的价值。
开展幸福班级创建活动,寓个体幸福于集体幸福中。班集体是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集合体,是学校教学与管理最基本的组织单元。学生在班集体中参与社会生活,可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锻炼其社会交往能力。一个充满凝聚力的班集体,不仅对学生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效能产生正向激励,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W市六小制定了幸福班级评价标准,在全校开展幸福班级创建活动,鼓励所有班级踊跃参与,积极争先。幸福班级创建活动让有限的教室空间成为无限的教育资源,其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培植快乐的生活理念,促进了班级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在集体中获得认同感、成就感、价值感,班集体因个体而充满生机活力,班级也因此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
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提升学生幸福感受是幸福德育的核心诉求。为了实现这一诉求,W市六小从多元评价、师生共情、家校合作这三个维度来保障幸福德育的实践生成。
德育评价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对整个德育过程起着调节作用,具有诊断、激励、管理等功能。“科学的德育评价,不仅能为德育目标的制定、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的正确选择与运用提供依据,而且还能让德育的效果与价值得到外化、得到社会的承认。”[8]传统的德育评价主要采取的是终结性评价,表现为量化打分的方式。在W市六小德育评价体系中形成性评价贯穿于德育活动始终,它通过对学生成长过程的道德表现以及德育活动中所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发展进行综合评判,其突出特点是正向激励。
W市六小对学生评价的主要方式为:建立学生成长电子档案和开办成长银行。学生成长电子档案以学生的成长为主线,以其学习、生活为经纬,以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为内容。根据评价指标,教师将学生的各科作业、获奖证书、书信图片适时上传至档案系统中,每个学生的电子档案共性与个性并存。学生成长电子档案记录着学生的校园生活,教师、家长的点评,同学之间的互评,这些共同激励着学生的发展。成长银行则是对学生文明习惯进行评价的载体,是学生好习惯养成银行,见证着学生拼搏进取、不断成长的点点滴滴。学校各班级根据班风、学风建设要求,制定个性化的成长银行积蓄方案,班币是评价的手段。班币由学生自行设计、确定币值,并依据“一日我会评价手册”的相关内容获取。“一日我会评价手册”从友爱、责任、尊重、宽容四个维度(即“四星”)确定评价体系,每一项评价条目都赋予相应的班级币值。学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提出年级段争星的要求,寓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于四星评价之中。在成长银行里,笔笔代币记录着学生每天、每周、每月的进步,积极的德育评价激励着学生的道德养成,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践行道德所带来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得以满足的幸福感。
从幸福德育的对象而言,既包括学生的幸福,也内含教师的幸福。教师的幸福是一种职业幸福,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实现或正在实现自身职业理想所呈现出的一种身心愉悦的状态。教师幸福不仅是一种主观体验,而且具有客观内容,是一种可能的客观存在。W市六小立足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团队互助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正向激励传递教书育人正能量、多彩空间让生命之树常青等方式,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教师的幸福不仅关涉教师职业发展,也牵系学生的幸福成长。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形成了紧密的对象性关系,这种对象性关系的两极实体均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同时存在并共处于一个教学共同体中。在这一共同体中,教师是德育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德育过程的主导者,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的情感具有移情作用。一个对教学充满热情的教师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反之,一个充满悲观情绪的教师也会对学生衍生负面情绪效应。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幸福是学生幸福的基础,学生幸福是教师幸福的延伸。同时,教师幸福最为重要的源泉就是来自学生的尊重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因而,学生幸福也深刻影响教师幸福,两者彼此交织转化。这正如诺丁斯所说,“我们的善和成长与别人紧密相连。作为老师,我们依赖学生就如同学生对我们的依赖一样”[9]。W市六小多措并举提升教师幸福感,既满足了教师自身发展需要,同时通过教师的幸福去观照学生的幸福,这就使提升教师幸福感在学校德育实践中具有了双重意义。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无论学校教育多么重要都不能替代家庭教育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比喻为一块尚待雕琢的大理石,而把这块大理石制作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的共同参与,他们依次是:家庭、学校、学生所在的集体、学生本人、书籍和突发性因素[10]。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为了密切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W市六小积极开展家校合作活动,促进幸福德育向家庭教育延伸。首先,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夯实家校合作基础。学校组建了“金色童年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定期组织家长亲子活动,编写《彩虹家长报》普及家庭教育知识。邀请家长委员会委员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督导学校教学工作。家长委员会不仅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同时向学校反映家长诉求、传递家长心声。其次,聚焦家庭教育问题,提升家庭教育素养。针对流动人员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学校专门为家长发放家庭教育手册,引导家长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成才先成人的家庭道德教育意识。针对部分家长存在的“棍棒之下出孝子”传统教育观,学校组织赏识教育培训,让家长学会倾听子女的心声,关注子女的精神生活,用欣赏的眼光激励学生成长。在补齐家庭教育短板的同时,W市六小着眼于家庭教育质量提质增效,开展“幸福海”家长系列讲座,通过专题培训让家长更加智慧地与孩子沟通,以家长的榜样示范引导孩子道德成长。最后,推动家长、教师双向交流,密切家校关系。W市六小开展“智慧屋家长授课活动”,让家长进课堂、上讲台,利用家长的专业素养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实现课内与课外、学习与实践之间的连接。在将家长请进来的同时,教师则是走出去,访问学生家庭,交流教育方法。W市六小每学期都开展“行走在爱的路上”教师访千家活动,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增强家长责任意识,提升教育的温度,从而为每个学生寻找更加适合的教育路径。
十年来,W市六小一以贯之地探索幸福德育,不断赋予幸福德育的时代元素。其通过“爱-悦”文化、幸福课程、多元活动等途径践行幸福德育,以积极评价、教师幸福观照学生幸福、家校合作等形式,保障幸福德育的实施,充分体现学校的教育理念。
其“爱-悦”文化以教师之爱呵护学生成长,培养学生爱的品质;学生在教师的关怀中感受爱、学会爱。爱在师生之间传递、扩散,建构了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在“爱-悦”文化的指引下建设“三化”校园,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合力,彰显学校文化育德的教育取向,观照了学生幸福成长。学校幸福课程开发,基础类课程与拓展类课程相得益彰,品德课程育德、学科课程促德二者交融互补,提升德育魅力,寓品德教育于学生乐学之中。
学校开展的校内外活动充分观照了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促进学生快乐成长。从学校实践而言,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其外在表现为促进学生快乐的学习、快乐的生活,这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决定,而这种快乐是否有意义、有价值,则需要道德教育的引导。在小学低年级,开展积极的活动对学生道德行为给予正向激励,让学生感触到做好事能够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在高年级实施幸福观的启蒙教育,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榜样的分享引领,启发培养学生德福一致的幸福观念,提升其正确认识幸福的能力。幸福班集体建设,将个体幸福置于集体幸福之中,让生生之间积极情绪相互迁移,共同体验成长的快乐。
学校德育评价,从关注结果走向关注过程。学校建构学生成长电子档案和成长银行等方式于学生日常行为中,见证其道德成长并给予物质、精神的双向激励,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形成德福一致的真切感受。在学校幸福德育的体系中,教师和学生是德育活动的双主体,幸福德育是师生幸福的融合。以教师幸福观照学生幸福,学生幸福又促进教师幸福,实现了师生幸福感同向增长。开展家校合作活动,幸福德育从学校向家庭延伸。“金色童年家长学校”加强了学校与家长的交流,“幸福海家长培训”补齐了家庭教育短板,家长授课活动、教师家访活动架起家校沟通的连心桥,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合力形成了人人都当德育工作者的良好氛围。
W市六小幸福德育的实践,既从感性层面观照了小学生快乐的校园生活体验,又从理性层面促进了其德福一致的愉悦享受。在W市六小师生中,幸福不仅是一种理念、一种能力,同时也是师生共同生活、学生自身存在的一种方式。
W市六小幸福德育取得的成效客观实存,但潜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学校幸福德育课程开发缺乏整体设计及系统思维。W市六小幸福德育课程开发采取的是学科分类建构的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拓展课程与基础课程之间的衔接,但也会消解幸福德育课程自身价值取向。幸福德育课程研制应打破学科壁垒,以学生幸福为主线,有序开发、点面结合、螺旋上升,寓课程内容趣味性、思想性、教育性于一体,从而发挥校本课程的幸福效用。
其二,W市六小幸福德育实践体系尚待优化。“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就是引导生活的建构,它所指向的是更有利于人之生成和发展的好生活。”[11]幸福德育的要义是在提升学生幸福感的同时培养其创造幸福的能力,继而引导学生自主、能动地建构幸福生活。W市六小幸福德育实践体系观照了学生幸福生活的体验,但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分层引导学生去主动建构有道德的美好生活,仍需进一步探索。
W市六小幸福德育的探索为我国幸福德育的发展提供了实践范本,验证了幸福德育在学校层面的可操作性,同时该校实施幸福德育存在的问题也说明践行幸福德育的复杂性、艰巨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10]。幸福德育承载着这种理想,表达着这种努力,其关照人的幸福发展,培养人的幸福能力,引领人建构幸福生活,呈现“生活→幸福→道德→教育”的理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2]。立足于幸福中国的宏大愿景中,加强幸福德育理论研究,提炼幸福德育实践路径,引导学生践行道德收获幸福,这既是历史赋予德育的现实使命,亦是德育自身发展的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