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凯 朱宗友
(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范畴以来,有关中国道路的研究成果呈井喷式出现,其中哲学视域下的中国道路研究成果也大量涌现,本文旨在对从哲学视域下研究中国道路的成果进行梳理。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华民族的发展智慧,更深层次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根源,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1],也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相关研究的开展。
在中国知网上以“中国道路”并含“哲学”为篇名进行检索,有51条结果。《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哲学研究》《教学与研究》《理论视野》等知名学术期刊刊载了专家学者的相关文章。一些硕博论文也从哲学的角度研究了中国道路,例如,河北师范大学李佳佳(2017年)的硕士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研究》和辽宁大学侯亚楠(2017年)的博士论文《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国道路”研究》,等等。
相关学术会议纷纷举办。例如,2018年12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举办了“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丰硕成果。此外,近年来以“中国道路”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不胜枚举,这些会议也在不同程度上研讨了中国道路的哲学意蕴。相关著作也都出版发行,其中直接与哲学相关的著作有:陈慧平的《人·时间·辩证法——中国道路的哲学基础探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鄢一龙的《中国道路辩证法:社会主义探索四个三十年》,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陈学明、姜国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道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陈先达的《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国道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8月;还有辛鸣的《中国道路的哲学自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10月。其他研究中国道路的书籍中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哲学”,例如陈学明等的《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11月)的第四部分“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就从哲学角度解读中国道路,还有韩庆祥、黄相怀编著的《中国道路能为世界贡献什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的第二章“中国道路的理论阐释”也涉及到了相关问题。此外,国家社科基金也给予了一定支持,审核立项了一批项目,例如唐爱军(2019年)的一般项目“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中国道路研究”,刘怀玉(2018年)的一般项目“中国道路自信的空间辩证法研究”,等等。
目前学界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中国道路的哲学意蕴,指出了中国道路的重大哲学意义,提出了一些研究中国道路的重要哲学方法。
目前的研究成果从多个角度对中国道路的哲学意蕴进行了阐释,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道路的哲学内涵。
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角度。王东教授分析论证了《资本论》中蕴涵的“劳动、资本、国家”三元结构,并指出:“中国道路最大的哲学创新是为现代化复杂社会系统中的‘劳动、资本、国家’三元结构开创了一条富于时代精神与中国特色的全新道路。”[2]还有学者认为,中国道路的确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应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一方面包括认识论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本体论、辩证法和历史观体系;另一方面也包括对象性价值观、生活世界观和共产主义人生观[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角度。汪信砚教授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建构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4]。孙承叔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角度把中国道路概括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道路”。基于此,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心必须要向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转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研究也要从早期转向以《资本论》为核心的中晚期[5]。
唯物辩证法的角度。项久雨认为,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始终坚持唯物辩证法,全面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生成了独特的变革力和调整力,从而确保自己稳中求进并行稳致远[6]。这段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国道路在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产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也为中国道路的继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陈先达认为:“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各国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更没有唯一的模式。”“没有中国历史的发展,没有中国文化的积累,就没有中国特有的发展道路。”[7]此外,徐崇温认为中国道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8]。
实践哲学的角度。丰子义认为,中国正是由于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现了思想方法的一系列重大转变,才“开辟了中国发展的新道路,从而使中国的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9]。可以说,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依据中国国情制定促进国家发展的方针政策,才开辟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0]。所以把“百余年艰苦卓绝而又成就斐然的中国道路”称为“中国实践哲学”实至名归[11]。
中国哲学的角度。毛卫平在《用中国哲学阐释中国道路》一文中提出要用“中国哲学来阐释中国道路”的重要论断,这是学界唯一一篇在篇名中出现“中国哲学”字样的相关研究成果[12]。其他研究成果只是或多或少在文中论述了中国哲学与中国道路的相关内容。例如在辛鸣的《中国道路的实践辩证法》一文中就涉及到了用“体用不二”“统分有度”“知行合一”等有关中国哲学的理念解读中国道路的内容[13]。
空间哲学的角度。刘怀玉认为,中国道路的逐步形成是因为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从“世界不平衡发展空间中破解了被封闭问题”,从一开始地被封堵到中国逐渐可以利用、引导全球化,抵消了全球化带给中国的消极作用[14]。还有学者指出,中国道路改变了原有的世界版图,促进了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证明了多样性的发展道路对西方道路的超越[15]。
文化哲学的角度。丁立群认为,从根本上来理解,有关中国道路的思考实际上是一个文化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理解为“在西方文化具有某种现代化‘典范’优势的语境下”,后发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要面临的问题[16]。这种观点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十分契合,也突出了文化在国家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界提供了一条可供深入研究的思路。
发展哲学的角度。刘德中从发展哲学的角度出发,强调要进一步增强中国道路自信,需要在“发展战略调整和全面深化改革上下功夫”,因此有必要根据国内外发展局势做出恰当的战略选择。同时他还强调:“农村问题是中国道路自信的根本所在。”[17]
价值哲学的角度。曹典顺从价值哲学的角度认为,“从价值哲学和文化哲学的视角看就是,‘中国道路’没有上升和提炼出‘中国价值’”。在他看来,“中国价值”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这是中国的使命与责任,不能让“中国特色”这种“价值共识”仅仅停留在中国道路上,而是要力争让这一“价值共识”拥有更广泛的意义,即成为“世界价值”[18]。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中国道路的哲学意蕴就是“积极使党政主导力量、市场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协调并形成合力”,而每种力量又处于不同的地位,其中前提是党政主导力量,手段是市场力量,目的是人民主体力量[19]。
专家学者从多方面指出了中国道路的意义,主要分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个层面。
理论意义。一是有利于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毛卫平从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角度强调,只有用中国哲学阐释中国道路,才能深刻认识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12]。二是有利于廓清哲学思维的误区。有学者认为,从实践哲学的角度来把握中国道路,能够有效防止我们陷入“僵化教条与自我封闭的理论思维”和保持“面向问题与困境的开放性、敏感性与创造性”[11]。这种观点强调了从实践哲学视角研究中国道路的重要性,实际上也说明从哲学角度研究中国道路很有必要。三是有利于正确总结中国取得“两大奇迹”的原因。韩庆祥认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所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不仅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中,还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的哲学总结、提升和概括上。”[20]
实践意义。一是有利于指导中国发展实践。李双套认为:“只有深入探寻当代中国道路的特殊规律,才可能正确地运用这一规律指导中国发展。”[21]这说明从哲学角度研究中国道路的最终目的是指导中国实践发展。二是为世界提供了新的发展范式。“当2050年中国自身发展战略目标达成后,得以复兴的中华民族将以充足得多的综合实力和战略空间,来实现积极主动的建构、传播和引导作用,在基本社会建制、基本价值理念等各方面为人类世界提供支持,推动人类正义与进步事业的发展。”[22]“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实践进程,必将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中创造辉煌、作出贡献。”[23]
学界对于如何从哲学角度研究中国道路的相关问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我们解读中国道路的强大思想武器。陈树林认为,要明晰中国道路深层次的结构,就要从哲学层面上加以反思,运用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哲学理论来分析中国道路,“这样或许有助于问题讨论的深入和解决”[24]。所以,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思想武器,“才可以充分地证明中国国家发展理念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可行性”[25]。
坚持多维哲学角度的综合研究。有学者认为,要以哲学的方式表达中国道路的创新意义所在,需要从多个维度展开,既要有世界历史性维度,也要有当下中国差异性社会维度和时代性坐标维度[26]。中国道路的形成不只是某一方面的缘故,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从哲学的多维视角来解读中国道路,才能更有利于展现中国道路哲学意蕴的全貌。
坚持立足中国实践解读中国道路。如前所述,一些学者从实践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角度,立足中国实践阐述中国道路的深刻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也是研究中国道路哲学意蕴的重要方法。需要强调的是,这里说立足中国实践解读中国道路不是说忽视其他国家现代化发展实践,恰恰相反,在立足中国实践解读中国道路时还要观照其他国家现代化发展实践的特殊性,通过中外比较进一步论证中国道路的合理性。正如吴晓明教授所说:“特殊性只是在差别中显示出来,正像中国道路的特殊性只是在与他国道路的差别中显示出来一样。”[27]因此在研究中坚持立足中国实践和观照他国实践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这样做有利于避免研究陷入形而上学的误区。
深入阐发中国道路的内在哲学规律。唐爱军进行了有关中国道路普遍性规律方面的研究,他也指出学界已经有很多学者从事中国道路特殊性规律方面的研究[28]。还有学者认为,对中国道路的研究“应该走进历史的深处,探讨其特殊规律”[21]。这实际上是在传达要深入阐发中国道路内在哲学规律的思想。只有阐明了中国道路的内在哲学规律,并以此作为依据解释中国道路的成功之道,才能够充分体现出中国道路的优越性所在,从而进一步增强中国道路在世界上的认可度和促进中国话语的构建。
展开哲学批判。叶险明在哲学批判的视域下研究了中国道路,他通过对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前提性批判,即“对人们认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既有的基本框架,以及似乎可以不证自明的假设或先定的各种观念,进行批判性反思,以获得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正确认识的方法论基础”。基于此,他认为要解决中国问题、实现中国发展,就必须要改革、创新,因为“自信来源于创新,故只有创新才能带动自信、确立自信”[29]。还有学者通过中国道路对马克思主义的“证伪”展开了哲学批判[30]。随着实践环境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会随之变化,通过展开这种哲学批判,有利于认清中国道路的哲学本质。
通过梳理上述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学界在哲学视域下的中国道路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留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有待学界的进一步探索,推出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来。
第一,学界专家学者从不同哲学层面阐释了中国道路,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角度包括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哲学、中国哲学、空间哲学、文化哲学、发展哲学、价值哲学等方面。
第二,学界普遍认识到哲学视域下研究中国道路的意义所在。主要表现在既有利于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廓清哲学思维的误区和正确总结中国取得“两大奇迹”的原因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也包括有利于指导中国发展实践和为世界提供新的发展范式等方面的实践意义。
第三,学界提出了不少研究中国道路的哲学方法,对解读中国道路、构建中国话语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方法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坚持多维哲学角度的综合研究、坚持立足中国实践解读中国道路、深入阐发中国道路的内在哲学规律、展开哲学批判等。
第一,从多个哲学维度展开的综合研究有待深化。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单一哲学角度展开,虽然也从不同哲学维度进行了研究,但同时从多个哲学角度展开的系统性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这样可能会导致中国道路的一些哲学特质被遮蔽,不利于展现中国道路哲学意蕴的全貌,进而不利于中国话语的建构。
第二,从中国哲学角度展开的研究相对较少。中国道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因而中国哲学中有很多重要的资源可以用来解释中国道路,并且很多方面都可以展开深入的研究,例如,可对“和合”“协和万邦”“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等中国哲学理念,进一步挖掘来阐释中国道路。
第三,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联系起来的研究有待加深。卷轶浩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些原理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也是阐释中国道路的宝贵资源,目前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一,加强从多个哲学视角展开的综合研究。专家学者们可以在目前学界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研究,即同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文化哲学等方面展开研究,这样既有利于展现中国道路哲学意蕴的全貌,也有利于中国话语的构建。
第二,加强用中国哲学来阐释中国道路。“中国道路产生于中国社会实践的发展,产生于中华文明的发展。”[31]中国哲学是在中国社会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用中国哲学来解读中国道路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责任担当,更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需求使然。
第三,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联系起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一座思想宝库,一些理论虽未在经典作家所处的时代被证明,但经过时代的发展会被陆续证明。例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2]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3]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脉相承的。目前有学者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例如前文提到的王东教授和孙承叔教授把中国道路同《资本论》联系起来的研究,为学界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