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若冰,张楠楠,任艳青
(1.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2.天津滨海职业学院 经济管理系,天津 300451;3.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学生处,河北 保定 071000)
高校教育是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深刻体现国家教育方针,严格落实教育理念。高校法制教育是高校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和教育环境,引导大学生形成依法治国的基本理念,把握法治社会框架,提升良好的法治意识的教育活动。重点提高大学生对法治社会的基本认同感,帮助大学生将法治观念融入价值体系和认知结构中,使得在校大学生掌握以我国宪法为中心的法治构架,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促进大学生培养法律信仰,提升法治意识和法制素养。[1]在全面实施普法教育的背景下,推动高校法制教育工作开展,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全面依法治国理念顺利落实,以此作为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保障,保障社会主义法治顺利实施。
近年来,多数高校对法制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认识不够深刻,致使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弱化了对大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法制教育课堂环节处于灌输式教学的终点,学习情绪低沉,主动思考问题仅限于在课堂中实施,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也不愿参与师生互动,造成教学质量不高,教学系统性效果较差。[2]虽然这样的学习模式获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多数教师仍局限于通过课堂实施教学行为,并不注重教育实践形式的多样化探索,无法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高校对于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对法制教育内涵的真正理解,忽略了开拓高校法制教育创新途径,使得现有法制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由此可见,少数高校的教育理念,影响了法制教育效果,阻碍了教学手段的改进,这是制约法制教育取得良好成效的绊脚石。
教育部早在2013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要求要提升青少年学生法律素质,要把法制教育作为高校基础性工作,切实加强思想认识,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把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看作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切实提高思想站位,全面提升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水平。[3]虽然意见中提出要加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但通过调研发现大学生法律素质整体规划效果并不理想,国家没有对高校法制教育工作明确提出进一步的要求,高校仍然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使得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受重视程度较低,没有明确将大学生法制教育定位在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创新型人才的高度上,造成法制教育内容系统化程度普遍不高。
大学生对法治思维和法制素养总体认识清晰,但具体掌握的法律知识欠缺,导致大学生法治素质虽高但懂法意识不足,法治思维虽强但守法意识不强,虽有法治信念但缺乏法律敬畏,虽有法治立场但缺失法治信仰。法制教育重点应该是增强大学生法治思想教育,探讨大学生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思想觉悟、法治精神教育内容,法制教育本质应该是让大学生知晓“每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权利和义务”,通过教育熏陶大学生的“守法思维”,教会他们“用法意识”,培养其“执法理念”。[4]高校应该结合法制教育与德育的双重性原则,逐步实现由知识本位教育向能力本位教育模式转变,实现大学生法制教育培养模式转型;正确理解法律的权威性原则,使大学生能够通过法制教育知晓法治内涵与法治价值的深刻寓意,履行法治行为。
法制教育所涵盖的学习内容广泛,《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专业课程涉及人生观、理想信念、爱国情怀、社会价值观、品德修养、法治体系等六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对教师的知识储备、理论把握、教学水平等要求非常高,由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储备不充足、教学能力不强,对当前社会重大问题的研究不透彻,惯用道德思维传授法律知识等因素,不利于学生法治观念的养成。造成教学内容对学生无法构成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学形式往往流于表面,缺乏说服力,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枯燥无味,学生有时候完全听不懂课堂讲解内容,教师也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影响他们依法治国理念的培养和法治素质的提升。某些高校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安排在非主要教学时段,甚至采取多个专业学生混合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爱学习的学生基本坐在前排,不爱学习的学生坐在靠后位置,在课堂上玩手机、聊天、睡觉,师生之间毫无互动,对所学知识毫无兴趣,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当前,社会每个普通公民都接受法制教育,法制教育是全社会重要的教育活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他们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法治观念、提升法治素养,指导学生掌握法律专业技能,是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根本保障。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大学生法制教育在我国法治化建设的进程中成为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全面依法治国理念是基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出的,主要思想是要健全和完善全民法制教育体系。高校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主阵地,担负着教育大学生知晓法律、遵守法律的重任,大学生法制教育理所应当成为全民法制教育的重要部分。在“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教育原则指引下,引导大学生树立法治理想与信念,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创造先决条件,法治理想与信念养成实质就是切实培育和提高大学生对法律精神的认识,把依法治国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促进法治与德育思维的紧密结合,实现二者相互促进。因此,法制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对依法治国理念认同,力求从法治理念上影响大学生思想和判断能力,使大学生具备法治思维,拥有依法办事的法治能力。
契约精神要求公民必须遵守社会准则,适用公平的法治原则,契约精神要求更加注重发挥法治作用,坚持通过法治实现平衡社会力量、规范公民行为,调解社会矛盾、平衡国家关系,充分发挥契约精神在法治社会发展中的保障作用。将契约精神融合进法治观念的宣传和教育中,是实现大学生坚定法律信仰的重要途径,可以促使大学生更加坚信法治观念的公平与正义。高校大学生法律教育工作应顺应社会法治发展浪潮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法治与契约精神的关系,对保护大学生自身权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法制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培养法治契约精神,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由与民主相辅相成、享受权利就要履行义务,强化对社会契约精神的认知。法治契约精神的重要体现就是引领民主与平等的法治精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享有充分的民主原则,进而形成优良的法治环境。[5]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用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引导大学生养成规范的社会行为,调节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6]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高校工作的基础,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保障,贯穿教育全过程。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法制教育引导大学生懂法、守法、用法,同时也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塑造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如果道德规范的引导不到位,即便大学生懂法而三观扭曲,则依然是教育事业的失败。[7]法制教育是制约大学生不良社会行为的有效手段,加强对依法治国的认识,普及社会主义法律知识,灌输法治理念,能够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为社会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法治信仰是社会主体对法治思想和法治行为形成自觉性认知,形成对法治社会的尊崇和信任,以法治思想作为其想问题、办事情的行为准则。大学生的法治信仰是建立在对法治社会认知、认同、认可的基础上,高校法制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法治情感,产生尊重法治价值的心理,进而形成理性与激情共存的法治信仰。高校有义务强化大学生对法治观念的理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治思维以及履行良好的法律义务,大学生的法治信仰是他们发自内心对法治价值观的认可和尊重。大学生学会利用法治思维保护自身合法利益,有利于促进民主法治观念的形成。法治信仰要求高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知法、守法、用法的思维,法制教育决定了高校必须重视普及法治观念,使得大学生真正理解依法治国理念,把遵守法律作为一种信仰。
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能够引导其养成法治思维并形成法治意识,具备法治观念。社会环境的良好发展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意识产生积极影响,优良的法制教育环境同时也会促进法制教育成效的提升。要实现优良的法制教育环境就要首先优化社会环境,推进社会的司法公正,实现公平正义的法制体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国家立法机制的完善,提高司法工作者的法治观念和专业素质,防范西方利己主义思想渗透,建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健全民生法制政策,为法制教育工作提供强大的社会法治环境保障。
高校大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的途径来源于校园人文环境,法律知识的完善可以通过完善校园法制人文环境予以保障。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墙上,定期更新普法、消防、环境保护等普及司法知识的宣传板报,在学校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中,定期发布与校园生活相关的法制宣传活动,学校广播站在每天的校园广播节目中,定期增加法律知识讲座节目,利用协会、社团开展活动,构建全覆盖、多样性的法治宣传,形成法治氛围。法律技能可以通过开展宪法知识辩论赛、法律援助大讲堂、法律知识技能大赛等活动提升,营造法制氛围。
首先,借助司法机关的实践育人环境。高校要借助司法机关形成实践育人场地和育人环境,有组织的通过与司法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建立协同育人合作关系。带领学生到法庭上参加庭审,使其深切感受到法制教育的实践氛围,从实际办理案件理解法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明白法律是社会准绳的真正内涵,通过亲身体会知晓遵守法律的重要性,这实际上也符合大学生这个年龄段心理好奇的特点和需求。
其次,充分利用新媒体拓展法制教育的影响范围。高校在开展法制教育实践内容时,适当开展网络法制教育,立足当前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利用微信、微博、抖音、贴吧、论坛等新媒体展开法制讨论、进行教育宣讲。在移动互联新媒体时代,引导大学生通过网络关注法制教育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思考问题背后的原理并探究事情发展的本质。利用校园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形成法制教育的坚实阵地进而提升法制教育效果,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
法制教育队伍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教育成效,优秀的教师队伍能够加强学生对法治构建、法治思想、法制体系、法治意识等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够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增强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技巧,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提升实践技能。为此,增强法制教师队伍培养工作至关重要,提高法制教师队伍水平能提升高校法制工作的成效。
首先,加强对法制教育队伍的培训。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实施法制教育的中坚力量,但大多数教师并非法学专业出身,没有系统学习或接受过法律专业知识培训。因此,高校要利用假期专门组织安排教师参加培训,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强化教学能力培养、完善奖励机制,鼓励专业课教师积极提升教学质量,以更好地服务学生和影响学生。
其次,加强教师自我学习能力。高校要提高辅导员的法治思想和理论水平,利用辅导员与学生日常接触和交流的机会,采取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法治行为。高校要组建法制教育顾问团、法制教育讲师团、完善法律智库、资源智库,每年对优秀的法制教育工作者予以表彰。高校教育队伍培养机制的完善,是靠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修养和敬业精神实现的,是靠提高全体教师的法治素养和育人精神予以保障的。
再次,高校要定期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校要针对教师教学水平,制定教学评价指标定期开展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以提升法制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形成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制度,鼓励教师自我提升、自我学习、在线学习。通过完善聘任、考核、管理、评价机制,开展创新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普法水平。[8]
首先,注重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技能。当前,多数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采取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实践,教师把教学行为由线下转到线上,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设计是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内容,学生向教师反馈学习效果,教师进一步优化学习效果,突破常规思维,提升法制育人效果。
其次,建设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高校要积极通过网络平台中的视频、课件、题库、课后作业等资源。以章节为单位完善教学内容,录制十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供学生浏览。学习后及时进入课后作业区域进行课后练习并检验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在答疑解惑区域设置问题供学生讨论和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完成教学反馈。
再次,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翻转授课环节中,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学生在线测评反馈等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除此之外,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引导和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掌握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分析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实践活动环节,通过让学生讲述关注的社会真实案例进行分析,再由班级同学进行讨论,最终由教师引导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实现情景教学模式,解决困扰大学生的法律问题。[9]在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中设计实践内容,打破学生思维定式,使学生熟练掌握教学内容。此外,还要关注学生需求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运用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具备认识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借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提升学生的法治素质。
2020年1月,教育部审议通过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这是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保障。未来高校应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的育人载体,完善高校法制育人环境,不断增强法制教育工作水平,完善法制教育教师培养机制,聚合力实施全面育人,促进高校法制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