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康复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

2021-01-16 05:51:46黄凌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33期
关键词:针对性精神分裂症康复

黄凌

慢性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复发率、致残率较高的精神类疾病,其治愈率较低,且此类疾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尤其病情复发时,均会增加患者的认知功能受损风险,进而增大了治疗的难度[1]。因此,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及提高其认知功能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2016 年3 月~2019 年3 月在本院治疗的70 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针对性康复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 年3 月~2019 年3 月收治的70 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 例。对照组中男26 例,女9 例;年龄20~60 岁,平均年龄(40.24±8.21)岁;病程3~18 年,平均病程(7.51±3.50)年;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3 例,初中文化12 例,小学及以下10 例。观察组中男20 例,女15 例;年龄21~59 岁,平均年龄(40.35±8.11)岁;病程4~17 年,平均病程(7.11±3.30)年;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5 例,初中文化13 例,小学及以下7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脏器疾病者;智能障碍者;不配合本次研究者等。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干预,即常规疾病知识介绍、药物指导、饮食指导、康复锻炼指导等。观察组患者则给予针对性康复护理干预,即患者在入院后根据其个人情况,确定不同的康复护理目标,制定个性化计划和措施,主要包括:①引导患者自行洗漱、进食、如厕等操作性的行为认知,同时,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建立起护患关系,以推动后续的工作顺利开展;②患者入院14 d 后,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认知行为干预,如通过授课方式,详细将疾病的相关知识、用药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及预防的方法告知患者,以此引起患者的重视;③患者意识清醒时可以对其进行提问,以掌握更多的资料,若提问获取的资料仍无法支撑后续的针对性护理工作开展,就需要作一对一指导,要求其用笔记录;其次,护理人员注意对患者进行心理暗示,并告知患者心理健康对该病康复有重要的影响,以此建立患者治疗的信心,同时强化患者的信任感与依从性;④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易激动,护理人员可在治疗过程中掌握不同患者心理状况,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健康训练,可通过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适当为患者开展如打扫个人卫生、院内卫生等一些工疗活动,促使患者心理上得到放松、满足;⑤指导患者进行语言训练,尤其是一些思维贫乏的患者,需要定时进行训练,还要进行具体的语言如近义词转换的训练,或填空的方式练习;其次进行数学和阅读训练,帮助患者提高头脑灵活度,例如一位数的加减乘除计算,之后根据患者情况提高为两位数和三位数的计算;阅读方面可以找一些较为简单的报纸供患者阅读,指导患者进行训练时应循序渐进,反复练习;⑥训练患者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通过听故事和讲故事及坚持写日记方式,或通过对一些发生的事件进行讲解,促使患者勇于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看法;也可以做智力拼图游戏,护理人员给予一些难度较低的拼图,最后训练分类归类能力以及整理归类能力,可以提供生活物品让患者进行区分、判断;⑦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家属给予其支持,与患者多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需求;同时,将发病的原因、治疗、护理措施等告知患者家属,让其参与到患者治疗和日常生活中,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利于帮助患者建立健全人格,改善患者精神状态。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采取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包括计算、定向力、语言、回忆4 个方面,回忆占3 分,计算占5 分,定向力和语言各占9 分,分数越高表明认知功能越好。采取生活质量量表(SF-36)对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包括生理功能、躯体运动、社会功能及心理功能,各项满分均为100 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满意度则通过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评分,满分100 分,分数越高说明满意度越高,≥90 分为护理满意,护理满意率=护理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计算、语言、定向力、回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理功能、躯体运动、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94.29%(33/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29%(26/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几年,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慢性精神分裂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患病率高达5.69%[3]。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尚不明确,临床表现为精神活动不协调,思维、情感、行为和感觉等多方面障碍,部分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阻碍[4]。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主要是借助药物治疗,以改善患者精神状态和认知功能,以往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可以有效控制精神病的阳性症状,但该药物对患者认知功能有损害;而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效果较好,可以减轻认知功能损害,但价格昂贵。因此,寻求更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是精神专科康复的重要任务[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计算、语言、定向力、回忆方面的认知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生理功能、躯体运动、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给予针对性康复护理干预,有效强化对其生活、学习行为的训练,根据患者个性特点,给予有针对性的制定计划[6]。此外,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康复护理措施,忽略了患者不同程度的需求,而针对性康复护理措施从患者的认知度出发,以患者的发展需求为主,一对一进行护理指导,得到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认可。张天昊[7]的研究报告表明,认为综合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精神状态及康复效果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P<0.05),通过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患者康复治疗效果,与本文研究结果相似。而邹颂婷等[8]认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认知行为的干预护理手段,能够从不同程度角度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减少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

综上所述,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针对性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利于提高康复效果,值得尝试应用。

猜你喜欢
针对性精神分裂症康复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保健医苑(2022年4期)2022-05-05 06:11:14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特别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44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
脑尔新胶嚢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初步临床观察
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
食管疾病(2015年3期)2015-12-05 01:45:09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