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俊杰, 孙 进
(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江苏扬州225127)
我校机械类专业为江苏省“十三五”高等学校重点(培育)一级学科、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并于2018 年6 月通过教育部工程专业认证委员会组织的国家工程专业认证。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地方院校机械学科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1],既是传统机械专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2-3]。
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最早起源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4]。在OBE教育模式中,学生学到了什么和是否成功远比怎样学习和什么时候学习重要[5]。OBE是以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的结构模式[6]。Chandrama[7]指出实施OBE教育模式主要有4 个步骤:定义学习产出、实现学习产出、评估学习产出和使用学习产出,这涵盖了计划、实施、检查、行动4 个要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各成员国大多数采取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即将学生表现作为教学成果的评量依据,并以促进专业持续改进作为认证的最终目标。为此,该认证将持续改进放在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之前作为第4 项指标[8]。持续改进标准条款的第1 条就是需要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教学环节、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价促进毕业要求的达成;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最终基于评价来进行持续改进[9]。
保障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建设[10]。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科学性与完整性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升[11],不得当的措施或不科学的监控手段,不仅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还会对学生正常发展产生负面影响[12]。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建设要结合高校自身特点,才能实现精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目标,提升教学质量监控的信度[13-14]。
传统基于课程导向的工程教育质量监控机制多关注教,缺乏关注学,未能关注课程目标、毕业要求的达成等问题。因此基于OBE模式,学院构建了基于评价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既包括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又包括教学工作的各个具体环节。学校领导、广大师生都是其中的主体和客体。根据各个教学环节制定相应的质量要求要点和考核责任人,制定考核所基于的基本数据(如新课的开设,就要依据专业培养方案,不在计划之列的课程不得开设;开设课程必须满足有主讲教师、有课程教学大纲、适用的教材(含实验、实习指导书)与参考资料、已做好实验及其他实践教学方面的必要准备、已制订出作业、考核方面的可行计划、已制订出完备的与开课有关教学文件等);制定考核的周期、结果和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形成相应的记录文档(如课程教学大纲修订记录)。在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评价。分析毕业要求设置与分解合理性,课程对指标点支持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教学大纲体现的准确性;教学活动对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的实际支持度,成绩评定体现毕业要求形成性评价和达成度评价的准确性;课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及其改进的有效性。定期研讨和评价课程体系,包括评价依据、责任人、参与者、周期、记录等。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求,在修订或调整前,通过对用人单位、行业专家及兄弟院校走访、调研,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必要性征求意见,以此作为课程设置评价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国家专业标准及认证要求对课程设置进行评价[15]。专业课程设置评价过程与评价机制框图见图1。
图1 专业课程设置评价过程与评价机制
我校机械类专业基于评价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的具体做法主要体现在3 个方面。
明确教师准入、课程开设、课程大纲编制、教材选定、课堂教学、课程考核等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要求,以“课程考核”为例见表1。
表1 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与评价
2016 年本专业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新要求,对2014 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评价,评价过程与结果见表2。
教学质量评价活动的主体为:分管领导、专业主任、教学督导、同行专家、企业专家、应届/往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教师、在校生等。通过调查问卷、访谈、评教、督导等方式,对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主要教学环节等进行评价。专业根据来自内部和外部各种评价反馈意见,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定期改进措施、执行监督等途径,实现对专业的持续改进。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用于专业持续改进的措施和效果见表3。
表2 2016 年课程设置评价过程与结果
表3 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考核结果用于改进的措施和效果
围绕我校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类专业本科生培养问题,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提出了基于评价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明确了教师准入、课程开设、课程大纲编制、教材选定、课堂教学、课程考核等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通过对各教学环节、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价促进了毕业要求的达成。以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为保障、以评价为基础进行持续改进,使得课程教学更好地支持毕业要求达成,毕业要求更好体现专业特点和支持培养目标实现,为开展提升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提供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