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公安学类专业建设研究

2021-01-15 21:06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公安队伍公安院校文科

周 昊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2018 年6 月21 日,教育部原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新工科建设,加强医学教育、农林教育、文科教育创新发展。[1]2019 年4 月29 日,中国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 个部门在天津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其中一个总体部署,就是通过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2]由此,新文科从理念提出到正式发布实施。作为法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公安学,其研究内容主要是维护国家与社会公共安全、保护人民财产安全、保障公民合法权利的警务活动和公安队伍建设的规律与对策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公安学及公安学类专业如何更好融入新文科建设这项国家战略部署,提高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实现新文科建设总目标,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新时代催生新文科

(一)新文科的建设背景

任何新概念的提出都具有时代背景的深深烙印,在当前背景之下,学科发展逐渐呈现出跨学科的发展态势,学科之间交叉融合愈来愈多,学科内部的交叉融合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2020 年12 月30 日,经专家论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决定新设置我国第14 个学科门类即“交叉学科”门类,学科门类代码为“14”。[3]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学科之间交融互鉴现已逐渐成为新常态,同时知识的生产模式也发生改变,以生产需求为牵引的知识生产模式逐渐映入眼帘,知识的产出主要为当下和未来提供先进生产力。当下,新文科的建设不仅要挖掘学科之间的交融与创新,同时要注重社会服务价值,注重以价值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与发展应把握三个方面:一是体现民族性与继承性,即新文科的建设是对中国现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二是体现原创性、时代性,即新文科的建设不应照搬西方学派理论,中国新文科的发展应具有中国特色,探索满足中国新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文学科体系;三是体现系统性、专业性,即新文科的建设需从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社会服务等多维度开展建设与研究,既要全要素建设新文科,又要体现学科间的创新与交融。[4]因此,作为我国一项国家发展战略,建设新文科必须从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需求和符合中国国情和体制的角度出发,不能一味被西方理论和学派所牵绊,唯有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新文科,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才是当今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二)新文科的建设目标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志存高远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迎接世纪挑战、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立身之本,唯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因此,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作为新文科的建设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立德树人,新文科的建设应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坚持将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根植于广大青年心中,将报效祖国与服务社会作为人生努力奋斗的最终目标;二是能力与素质,新文科的建设需要显著提高青年才俊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当前中国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愈发多种且复杂,我们国家的建设者需要提升处理问题甚至难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这也是新文科建设需要重点考量的一方面;三是融合与创新,新文科的建设中的“新”,不是新旧的新,而是创新的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傲立世界民族之林的生生动力和力量源泉,当今世界发展竞争主要就是人才之争,亦是创新之争。因此,培养广大青年的创新能力不仅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使命,更是国家宏观战略任务。

(三)新文科的建设内涵

新文科建设是基于当今世界新发展格局和国家长远战略目标背景下提出的,必须把握学科建设规律和发展导向,以交叉融合创新为引领,积极丰富新文科的跨学科领域融合契合点、挖掘新文科的学科专业内涵价值、不断提升新文科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是拓展新文科的交融创新。打破门类与学科壁垒有助于为新文科发展提供源头活水,教育部新设置“交叉学科”门类已经成为中国第14 个学科门类,跨学科发展是未来学科发展建设的新兴导向。二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科。深深的中国烙印应是新文科与生俱来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4]新文科的建设将继续承担起激励中华民族愈挫愈坚、奋斗担当的重要精神动力。三是提升新文科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学科发展离不开国家经济基础做支撑,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文科建设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能力的历史重任,创新交融必然是新文科的发挥新使命体现新价值的发力点和着眼点,新方法、新思维、新理念的提出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引领和支撑。

二、公安学类专业融入新文科建设的必要性

(一)公安学类专业建设的时代需要

2019 年5 月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强调,公安机关要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职责使命,努力使人民群众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5]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公安队伍已成为维护国家安全、保障社会稳定、保证人民财产安全的中坚力量,亦是和平年代牺牲最多的一支队伍,公安安全事件的复杂性和多发性时刻检验新时代公安队伍的实战能力。随着公安院校公安类专业招录培养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公安类专业毕业生已经成为公安队伍建设的主要生力军。同时,公安教育在公安工作中居于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地位,我国公安高等教育现有公安院校35 所,逐步发展成举办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多层次学历教育和在职民警培训,是世界上办学规模最大的警察教育体系。放眼未来,提高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就是从源头把关,不断提升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实战能力。

(二)公安学类专业建设的学科需要

2011 年3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正式批准公安学为法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开启了公安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的新篇章。有别于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哲学等基础理论学科,公安学作为一级学科在整个学科领域中属于对策性应用型学科。对于社会公共安全等问题,公安学不光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规律”,更要回答“怎么办”、“如何解决问题”、“采取什么对策”等,公安学研究内容大多数是应用性和操作性层面。同时,公安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实现教育强警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公安学类专业作为公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的对象主要是新时代公安队伍后备人才和生力军,直接关系到未来公安工作发展和公安队伍建设。因此,与其他学科专业相比,公安学亟需打破学科间的无形壁垒,消除因循守旧的思想理念,积极融入新文科建设的改革布局。

(三)公安学类专业建设的专业需要

专业建设承载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依托人才培养方案而落地生根。公安类专业主要围绕工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以公安学和公安技术为一级学科发展起来,但专业设置的人才培养目标却关联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专业建设关系学科发展,学科发展指引专业建设,一流学科建设必有一流专业发展,一流专业建设体系必有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公安学类专业大可借鉴新文科建设的理念和经验,突破专业建设发展瓶颈,以产出为导向,围绕新时代公安工作能力需要,打破院系间专业固化思想,以订单化、模块化、集成化创新优化专业建设体系,推进公安学类专业融合发展,助力公安高等教育实战化教学改革。

三、公安学类专业的发展现状、现存问题及建设目标

(一)公安学类专业的发展现状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公安学历教育历经40 年发展,现已初步形成具有公安特色的研究生、本科及高职高专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格。伴随公安学学科建设历程,公安学类专业先后历经了初步建立、细化分工和规模扩大,现已经细化为治安学、侦查学、边防管理、禁毒学、警犬技术、经济犯罪侦查、边防指挥、消防指挥、警卫学、公安情报学、犯罪学、公安管理学、涉外警务、国内安全保卫、警务指挥与战术等15 个本科专业,部分公安院校也先后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特别是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质量提升与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实战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阶段,公安院校办学更加注重立德树人,坚持政治建校,聚焦深化教学改革,立德树人成效显著。

(二)公安学类专业的现存问题

公安学研究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公安基本知识与理论、公安工作方法与手段、公安队伍建设与管理等。然而,公安高等教育由于办学起步较晚,前期建设主要是学习、模仿和借鉴其他成熟学科门类开展公安学、公安技术等相关学科专业,高端人才及办学经费短缺,办学思想理论积淀不足,公安学类专业间同质化倾向明显;面对新时代公安使命任务,公安实战化改革依旧存在公安院校教育教学与公安一线实战单位脱轨的尴尬现实,公安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难以匹配新时代公安人才需求;具有公安特色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尚未健全,具有行业特色高校的本科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行业人才的基本素质和相关行业的未来发展,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直接关系到公安事业发展和公安队伍建设。

(三)公安学类专业的建设目标

2018 年1 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作为建国以来第一部全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其中,《国标》明确指出公安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忠诚担当、政治过硬、纪律严明、素质过硬,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公安实战能力,系统掌握本类专业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具有从事本类专业相关领域实际工作的专业能力和一定的研究创新能力,在公安机关从事行政执法、刑事执法、公安队伍建设与管理等工作的公安专业人才。[6]最新发布的《国标》仅仅是高等院校的国家基本办学标准,面向未来社会发展,公安学类专业建设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紧盯社会发展需要,紧紧把握新文科建设契机,深挖专业内涵潜力,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作为公安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者,公安院校应严格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先进理念,坚定对标对表,坚持立德树人,严格践行“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努力培养新时代人民公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新文科背景下公安学类专业建设新路径

(一)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推进公安学类专业交叉融合式发展

学科专业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随着时代发展和国内外形势变化,面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学科专业布局调整有利于更好支撑学科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进步。创新、交叉和融合是新文科建设的关键词,公安学虽然建设起步较晚,但值得借鉴的其它学科建设经验相对丰富,通过借鉴新文科建设的理念和经验,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更新学科交叉融合理念,找准学科定位与社会服务面向,逐步推进公安学学科的改革创新。聚焦公安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遵循公安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突出公安实战化教育训练特色,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关键,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以优化专业布局为抓手,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公安学类专业建设有机结合,针对新型犯罪样式、新型应用场景、新兴技术应用等能力应用需求,开展公安学类专业交叉融合创新式升级,以一流专业建设为牵引,提升公安学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二)以深化公安教育改革为抓手,加快推进公安学类专业实战化教学训练体系建设

“强化全警实战训练,锻造能打胜仗队伍”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公安院校作为公安队伍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更需承担起这项光荣使命。以实战化教育训练为牵引,就要求公安院校的教学训练体系建设必须从实战需要角度出发,紧贴公安实战要求。新发布的《国标》明确要求公安学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不得少于35%。因此,公安学类专业在人才培养的教学安排、课程设置、训练方法、考核要求等环节都需更加重视实战化教学训练的要素融入,对标“教、学、练、战”校局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需求,加快推进实战化教学改革,推进面向实战、服务实战、融入实战理念更新,确保教学训练内容与公安实战需要高度匹配,进一步提升公安专业人才的实战意识、实战能力和实战素质。

(三)以新时代公安工作需求为导向,构建具有公安特色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主体,更加关注育人成效,以学生学习成效作为教育全过程的引领和目标导向。由于公安院校行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公安专业人才培养应紧盯新时代公安工作需要,树立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根本宗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潜力,关注学生学习成效提升,畅通学生学习的反馈渠道,完善质量评价的反馈与整改机制,营造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将教学数据常态监测与专项评估工作相结合,结合院校自身情况科学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打造覆盖“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社会”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制,构建围绕学生入学至参加工作全过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公安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

猜你喜欢
公安队伍公安院校文科
河南警察学院召开争创全国重点公安院校动员会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精细化管理视角下公安院校研究生培养改革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分级管理初探
孙文科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公安院校科研与评价
论我市公安队伍思想建设状况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