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银峰
(合肥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61)
加快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深入推进高等教育“质量革命”,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点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基础和保障。作为人才培养工作母机的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简称“高师院校”),承担着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等重要职责,高师院校的发展状态、规模质量直接关系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建设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1]。在奋力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远景目标和做好“十四五”开局各项工作的大背景下,作为教师教育主体的高师院校,需立足师范本色,擦亮师范底色,深化师范特色,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通过加强内涵建设,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师范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
内涵发展是发展概念的核心内容和前提条件,就逻辑学范畴而言,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基本特征,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事物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事物对象的分子范围。基于此意义上理解,内涵式发展是促进事物本质属性及其构成要素积极变化和提升的过程,是相对于规模扩张和外延拓展的一种内在发展,主要体现在发展的内容、质量和成效上。因此,高师院校内涵式发展是指高师院校体现师范性办学定位、实现师范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办学规划、结构、内容、质量、成效的积极变化与提升过程。高师院校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结构的优化、质量的提高、实力的增强、成效的彰显,是一种相对的基于内在需要和外在需求的发展过程[2]。从职能上讲,高师院校内涵式发展是指提高师范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发展;从内涵上讲,高师院校内涵式发展是指师资队伍、学科专业、教学科研平台、治理体系等构成要素的建设水平和建设质量的提高[3]。
发展理念是否正确,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须是科学可持续地健康发展[4]。坚持内涵式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逻辑前提和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5]。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思路,就是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全局,坚持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战略的发展理念[6]。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有序和谐的组织体系;在发展主体上,依靠组织自身资源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资源优化配置方式,实现优质的发展;在发展动力上,主要依靠组织内部成员基于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产生的团队合力;在发展质量上,注重全面提升根本质量、整体质量、服务质量和成熟质量[7];在发展速度上,追求高效、务实,尽可能地缩短各发展阶段的单位耗时。综合以上特征,高师院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以学校自身及其成员为动力主体,以提升师范性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供给为核心,依靠组织内部的资源、要素及其优化配置,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统一协调的持续性发展模式[8]。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内在的运动发展规律,都是由其内部矛盾运动引起的,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高师院校发展除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外,更具有符合其自身特点的个性发展规律。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师范院校的第一职责,将培养合格教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高师院校的性质和任务表明高师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师范特色是它的基本属性和职业属性[9]。这具体体现在:一是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质量的教育者,要遵循师资培养的客观规律。教师的职业属性和责任义务决定了师资培养要求高,不仅要培养教育对象具有过硬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使教育对象兼具传统的“三字一话”师范生基本功和新时代“互联网+”线上教育教学能力,还要培养教育对象具有高尚的教书育人精神素养。二是高师院校直接责任是服务教育事业,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教育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基石,是关乎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的千秋伟业,教育的发展是持续积累的有序过程,是通过内涵循序渐进地增加、补充或改善,从而逐渐实现质变的过程。三是高师院校的发展制约于社会现实,要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作为教育的重要分支,师范教育发展必然依托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作用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符合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满足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求为前提,而且不仅要满足当时的发展需要,更要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段历史时期内,高师院校师范性的削弱和向综合性大学的集中式转变,既是高师院校的现实困境,也是高师院校被动发展使然。改革开放以来,师范教育的总体趋势是通过协调自身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而形成了今天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以开放和多元为主要特征的师范教育体系[10]。新时代高师院校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新使命,必须回归本原,遵循师范院校的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的发展规律、发展趋势,适应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需要,坚持内涵式发展思路,建立适合本校具体情况、体现高师院校特色的长远发展规划。
当下语境中的高校发展,包含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两个方面,其中当前的紧迫任务是实现内涵式发展,即高校在结构、质量、效益等层面系统性和全方位的调整和改进[11]。教育的生命力、社会影响力最终要回到内涵上,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校功能充分发挥的必然选择,相对于规模、速度、数量等粗放型发展,内涵式发展更加注重学校发展过程中上述各要素之间的系统联系和有机结合。一是高师院校建设发展的历史要求高师院校必须坚持内涵式发展。在特定的历史时段,我国师范教育曾出现以短期内激增的方式发展,同样也以短期内锐减的方式调整的现象,导致这种非正常发展现象出现的原因,是由于缺乏坚持内涵式发展的理念,缺乏科学的定位和规划,发展过分依赖外延的扩张,过多依赖外部因素使然。二是高师院校存在的问题要求高师院校必须坚持内涵式发展。由于对办学效益潜在性、长久性和社会效益综合性和广泛性认识不足,近年来高师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学校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口径狭窄,不符合教育事业发展需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实习实践不够丰富,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师范教育基本技能薄弱;过分追求办学规模,盲目增设非师范专业,师范专业呈现相对弱势,基本投入不足等,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已严重影响了高师院校和师范教育的发展。三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推进,我国的教师供给已经从总量紧缺向结构性过剩转变,高师院校毕业生的数量供给已经超过现实需求。在就业市场中,高师院校的师范专业毕业生不具有竞争优势[12]。四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新阶段,建设一支高质素、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现实需要,倒逼高师院校必须做出自我革新,以满足现实需要、社会需求和群众期盼。因此,作为培养教育人才的高师院校应重新审视师范性办学定位落实和目标实现情况,通过加大内涵建设力度,强化师范教育主责主业,充分依靠内部的资源效能,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工作水平、管理服务能力等方面下更大功夫,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回溯我国高等教育近2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高等教育的政策导向先后经历规模扩张、质量提升、内涵建设三个阶段。当前,高师院校应该在保持适度办学规模的基础上,将努力的方向聚焦到内涵建设上,努力追求卓越的教育质量。首先,内涵建设是提升高师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创造条件,推动一批有基础的高水平综合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设立师范专业,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13]。建设开放多元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是振兴教师教育的重要举措,但也在无形之中给高师院校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和压力。在教育行业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凸显教师教育办学特色和发展优势,推进内涵式发展是高师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唯一选择。其次,内涵建设是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的保障。看一所大学办得怎么样,不是看一时的数据和规模,而是要以长远的眼光和历史的视野看他培养出什么样的杰出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14]。作为培养教育者的摇篮,能否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水平教育人才,是衡量高师院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准。再次,内涵式发展是高师院校转变发展方式的引擎。在外部需要和内部冲力的双重作用下,高师院校必须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坚决否定不计成本、不算代价、盲目进行外延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要以学校的内涵建设为重点,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切实做到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在实现学校系统内外各种因素和机制的有机协调与和谐发展基础上,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和公平的全面、协调、均衡发展[15]。
因果联系是事物在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与被产生、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是一种普遍的、客观的、必然的联系[16](P222)。准确运用探求因果联系的思维方法,能使我们科学地认识并说明事物的现象,深入地分析并论证事物的本质。一是运用求同的因果联系探求方法,分析高师院校与非师范院校内涵式发展与内在动力的普遍性因果联系。通过比较分析方法,会发现一般性发展动力原理,即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过程就是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民主决策、健康持续的发展过程。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上,强化以学生为本理念,尊重教育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的成长规律,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方式上全程全面全方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在内部治理体系优化上,主张通过人性化管理汇聚办学合力。在学校建设发展中,发挥全体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的人力资源和团队力量,使学校具有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持久的动员能力,通过促进全体师生员工个人目标的实现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二是运用求异的因果联系探求方法,分析高师院校与非师范院校内涵式发展与内在动力的差异性因果联系。高师院校面对教育对象开展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活动,除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思想、锻炼提升学生师范技能与综合素质外,其本身就是教育对象未来从事职业的预设映像,两者本质上的同一性,是调动和激发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推动学校发展内在动力的重要引线,这种激发内在动力上的便捷是非师范院校所不具有的。三是运用共变的因果联系探求方法,分析高师院校内涵式发展与内在动力的因果联系的具体内容。纵观师范教育发展历史,社会尤其是高师院校自身对师范教育的定位、认同和对师范性的坚守,与高师院校的发展历程、呈现的态势密切相关,并呈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内在因果联系的正向共变。
矛盾属性是事物的普遍属性,矛盾分析法要求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既要坚持“两点论”,善于抓住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注重统筹兼顾;又要坚持“重点论”,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精准施策。高师院校内涵式发展既具有高等学校的共性特征,又具有师范院校的独有属性和特殊规律,因此高师院校在谋划发展顶层设计时,要充分运用矛盾分析的逻辑方法。一所合格的高师院校应该具有符合师范教育规律,体现师范教育特色,服务师范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规划、组织体制、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从而内在形成持续发展的长效态势和惯性动力。一是要坚持“重点论”,坚持师范性办学定位,凸显师范教育特色。根据国家师范教育发展战略,立足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分析师范毕业生社会市场需求,科学论证学校师范教育办学定位与服务面向,确立师范性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构建师范性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系统设计以师范性为核心的高师院校建设发展内涵、发展规划、发展目标、发展措施、发展保障,坚持师范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二是要坚持“两点论”,突出师范教育办学定位的特殊性,统筹兼顾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性。既注重高师院校师范教育与师范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谋划符合高师院校个性特征的发展对策,也兼顾人才培养的普遍规律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性要求。在充分结合高师院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教育事业发展形势与需求,科学判断高师院校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劣势,顺势而为[12]。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一元化办学与多元化办学、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专才与通才、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师资与设备、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招生规模和就业可能等方面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关系,在强调师范性的同时,绝对不能降低对学术性的要求,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积极推动“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互动融合,提升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肯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必要环节,是事物通过内部矛盾运动推进发展的重要动力,既包含对积极方面的汲取、保留和传承,也包含对消极方面的否定、克服和扬弃。肯定否定的辩证方法体现在高师院校内涵式发展中,就是要强化师范教育的传承与创新。一是要坚持肯定否定的辩证方法,科学对待高师院校师范文化的传承。高师院校一般都具有悠久的师范教育历史和深厚的师范文化底蕴,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师道永恒”的办学传统和独特的师范精神。在推进高师院校内涵式发展时,要充分肯定高师院校的师范文化,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者标杆,确立“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要求,厚植“尊师重道,师道尊严”的文化道德根基,强调师范文化的积极传承;同时,积极扬弃传统师范教育文化中不合理的因素和要素,结合新时代特点和需求,强调师范文化的积极创新。二是要坚持肯定否定的辩证方法,科学对待高师院校专业的布局。当前,高师院校与非师范院校、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交叉分布,高师院校与综合性院校交互设置,构成了当前师范教育错位发展的存在格局。一方面高师院校向综合性高校转变,开设非师范专业,且普遍占据绝对优势比例,师范专业反而相对弱势;另一方面综合性高校开设师范专业,具有基础条件相对优势。高师院校在推进内涵式发展过程中,既要强调师范教育的回归,更要强调师范专业的回归。三是要坚持肯定否定的辩证方法,科学对待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传统的师范教育强调学生师范技能的培养,要求培养对象具备扎实的“三字一话”技能,要求普遍掌握基础的音乐美术知识与能力,要求会备课、会上课、会当班主任,具有师范教育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的特点,这些应成为当前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当然规定和应然要求。同时,高师院校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科学技术更新与进步态势、青年学生成长特点与需求规律,将当前的新思想、新视野、新观念、新技能转化为具体的规格标准和培养要求,融入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建设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文化,积极推进高师院校内涵式发展的“质量革命”,推动高师院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