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红
(黎明职业大学 人事处,福建 泉州 362000)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1]党的十九大报告14次提到“人才”一词,足以说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才和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和人才工作,在治国理政中准确把握人才工作的内在逻辑,围绕我国新时代人才工作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进而形成了主题鲜明、逻辑严密、理论深厚的习近平人才观。习近平人才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人才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才观和中华传统人才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当前推进我国人才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深入梳理和分析习近平人才观的逻辑生成、科学内涵,进而探寻其时代价值,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习近平人才观并非凭空想象而来,其产生是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和现实背景的,是有“源”之水。马克思主义经典人才思想等是习近平人才观形成的理论来源,但习近平人才观并非只是简单地照抄照搬,而是在遵循客观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对原思想观念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1.习近平人才观的理论来源。
(1)马克思主义经典人才思想是其重要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是生产力诸多要素中最为活跃的要素,是推动人类解放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根本力量。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充分表明人才的培养工作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需要以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为基础,并且遵循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而使人才得以能动地、有意识地推动社会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对人才尤其是重要历史人物如莎士比亚、成吉思汗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是持肯定态度的,强调人才的价值创造更加符合美的规律。同时,马克思主义强调人只有经过一定的教育或培训才可以成为人才,并且只有置身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大潮中才可以发挥人才的引领作用。列宁强调积极的社会制度可以使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要求应从各种途径选拔优秀人才,并将培养选拔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作为党的重要政治任务。斯大林“技术决定一切”的论断是其人才观的关键要素,强调只有重视那些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才可以使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政权。马克思主义经典人才思想论述精辟、观点明确、脉络清晰,从而成为习近平人才观的重要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才观是其直接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历来十分重视人才和人才工作,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人才思想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才观,成为习近平人才观的直接理论来源。毛泽东历来十分重视人才,强调只有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才可以确保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在人才使用问题上,毛泽东历来坚持“任人唯贤”的路线,坚决反对“任人唯亲”,反对论资排辈,注重从革命实践中发现和寻找优秀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从而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人才。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党人才工作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中心的选拔任用人才观,要求各级领导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教育工作,从而培养更多的“四有”人才。江泽民在改革开放的深化时期,强调人才是科技和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关键、最根本因素,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观点,并且制定科教兴国战略以培养多层次多方位的优秀人才。胡锦涛在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重新界定了人才概念,充分肯定了在不同岗位上认真工作的平凡之人的价值,创造性地阐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人才思想为理论基础,根据人才工作实际需求提出人才观,在一脉相承中坚持与时俱进,进而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才理论成果,从而为习近平开展人才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才理念是其历史滋养源泉。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优秀的人才理念,历代贤人志士在治国安邦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学说,习近平人才观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人才理念的土壤中孕育并发展的。历代先贤圣哲从不同角度和视角提出对人才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充分肯定人才的重要作用。《诗经》记载周文王求贤若渴、群贤毕至,进而使国家得以政通人和。先秦诸子中,孔子主张将“举贤才”作为治国安邦的重要举措;孟子强调人才是“国之以立、邦之以兴”的决定因素;墨子则鲜明地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事能”。唐太宗李世民十分重视人才,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从而出现国富民安的“贞观之治”。东汉刘备三顾茅庐、曹操“求贤令”,均体现出他们对人才的渴求。清末龚自珍主张人才是推进政治改革、决定国之兴衰的关键因素,提出应“不拘一格降人才”。第二,主张德才兼备的用人理念。孔子主张人才应德才兼备,管子则将德、功、才作为人才选拔标准。
2.习近平人才观的实践历程。
(1)正定实践:习近平人才观的蕴蓄。习近平在河北正定任职期间,不仅是其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开端,同时也是其人才观的蕴蓄期。他针对农村科技落后、人才短缺的问题,指出“发展经济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这好比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而要使车轮运转自如……归根结底离不开人才的积极作用”[3]。他提出振兴正定的当务之急在于人才问题,多次强调要念好人才经;他提出的人才战略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内用、外招、上请、下挖、近补、远育等多种形式。[4]106习近平带领县委共同研究制定了招贤纳士的“九条措施”,以《正定县为有志之士敞开大门》为题发表在1983年3月29日《河北日报》上,[4]167在当地引发了热议。1983年12月,习近平写信给当时在河北农业大学读书的正定籍学生,告诉他们“农村迫切需要农大学生”,[5]希望他们毕业之后可以为祖国建设竭智尽才,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的爱才求才之情。习近平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注重培养人才,积极组织在职干部补习文化,并开展各种短训培养一大批实用人才。[4]106正是通过培养、引进各种优秀人才,才使得正定县社会经济得以发展,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2)福建历练:习近平人才观的萌芽。习近平自1985年起先后在福建厦门、宁德和福州工作,期间他对于人才和人才工作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其人才观开始形成初步的体系。针对宁德地区优秀人才尤其是优秀青年干部较少的状况,习近平积极探索并大胆试验青年干部宏观管理办法,倡导新任领导一律实行试用制,使年轻干部多“墩墩苗”。[6]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为了更好地锻炼年轻干部,要求年轻干部进行岗位轮换、纵横交流、外派挂职、担任助理、压担子锻炼。[6]他十分重视城乡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出“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必须重视农村城镇化的同步推进,尤其要重视探索多渠道就业门路,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把发展现代农业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途径”[7]。习近平在推进“数字福建”建设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发挥各方面人才的重要作用。在“数字福建”谋划阶段,就成立顾问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聘请包括多位院士在内的知名专家对规划编制、项目论证、跟踪管理等全过程进行咨询指导。[8]习近平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多次深入厦门大学、福州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调研,强调人才靠教育,必须坚持教育先行,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9]
(3)浙江主政:习近平人才观的发展。2002年习近平赴浙江省担任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开始主政浙江。这一阶段是习近平人才观的发展时期。习近平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做到求贤若渴,爱才如命,惜才如金,唯才是用”,“使浙江真正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天堂和乐园”。[10]11习近平要求用多双眼睛辩证、动态、全面地考察了解干部。[10]24针对领导干部的培养问题,习近平鼓励将“好苗子”放到基层去经历风雨、接受磨练,从而成长为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10]2
(4)大国治理:习近平人才观的完善。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和会议上多次提到人才和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并根据世情、党情、国情对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进行思考,使人才观得以不断完善。2018年,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强调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必须构建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使用、激励和竞争机制,进而培养和造就更多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优秀人才。[11]2014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要求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2019年,习近平强调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必须重视并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从而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13]2020年,习近平针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14]
1.人才地位:人才是战略资源。习近平高度重视人才和人才工作,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肯定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1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人才”“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这些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深刻反映了习近平强烈的人才意识。习近平关于人才地位的重要论述,指向明确且立意深远,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人才工作的指南和遵循的方向。因此,必须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浓厚氛围,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战略性、决定性作用。
2.人才选用:人才应德才兼备。“知人”是“善任”的前提条件,只有做到慧眼识人,才可以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干。习近平结合时代特征,提出以“德才兼备、品德为先”为人才选用导向,并从多个层面进行了论述。首先,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选用导向。早在2009年,习近平就谆谆教导广大青年干部必须增强自身道德责任感,在日常工作中“常修为政之德,积小德养大德”,进而使自身努力成长为“思想纯洁、品行端正的示范者”。[16]2013年,习近平在出席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时,要求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进而真正做到“选贤任能”。[17]2015年,习近平代表党对青年人才提出期望:当代青年要自觉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18]。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都旗帜鲜明地强调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使之成为新时期党和国家选用人才工作的科学导向。其次,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人才选用视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第三,必须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的人才选用标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才选用的重要标准和指导方针。从党的事业出发选拔优秀人才,从而让那些想干事、肯办事、能做事的人才脱颖而出,使优秀人才在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其才能。
3.人才培养:遵循成才的规律。人才培养是人才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就培养什么人才、如何培养人才进行了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重视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作用。习近平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强调“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9]。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也强调教育对人才成长的重要作用,习近平从国际国内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要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通过教育为党和国家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第二,人才培养应当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一定的客观规律性,人才成长同样如此,其成长规律同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习近平一再强调,人才培养必须尊重规律、遵循规律,切记不可以拔苗助长、急功近利。[20]遵循成才规律才可以使人才顺利成长,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人才的潜能。习近平还多次指出要从我国当前国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有计划、有目标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育协调机制,建立起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坚持素质为要、人人成才的“大人才观”。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习近平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要求重视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为党和国家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进而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习近平强调要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21]。新时代人才培养更加多样性、广泛性,只要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自觉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都可以成长为适应国家、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4.人才管理:聚人才促事业兴。人才资源是党和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资源,其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做好人才管理工作可以助力人才强国战略。习近平人才管理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人才管理是人才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习近平从我国人才事业的高度出发,提出对人才管理使用必须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使人尽其才。党管人才是必然的,主要在于对人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将各类优秀人才吸收到党的周围,从而使人才在成长过程中不会迷失方向,得以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第二,建立健全人才管理机制。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才能否脱颖而出、施展才华。习近平强调应努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22],不断推进人才管理机制的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热情,充分发挥人才的最大价值。第三,优化人才的成长环境。个体的成长成才离不开环境,良好的环境可以凝聚人才。习近平十分重视人才环境,强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23]。习近平提出,除了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之外,还应努力为人才的成长、成才、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进而使人才得以安心工作。
5.人才引进:不拘一格选贤才。人才的工作不仅只是培养、管理人才,更重要的是如何广纳天下英才。习近平重视人才引进工作,多次号召要广开进贤之路,广泛引进国外人才,并且创造条件使他们都能各尽其能、尽展其才。新形势下,习近平就如何做好人才引进工作进行了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坚持人才对外开放理念。习近平历来都坚持人才对外开放理念,在2003年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强调人才引进必须要有国际眼光,重视从世界引进更多优秀的人才。[10]11新形势下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在注重输出更多国内人才前往海外交流和学习的同时还应引进更多的海外优秀人才,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第二,完善国际人才管理机制。习近平要求各级主管部门必须重视完善国际人才管理机制,要充分尊重海外优秀人才的个人意愿,积极支持海外优秀人才的具体需求,放手使用海外优秀人才以各展其能,进而使国际人才“来的了、待的住、用的好”[24]。应该说,“不拘一格选贤才”是习近平站在国家整体战略高度,对人才引进工作作出的科学指导方针,着眼提升人才国际竞争优势,是习近平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才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人才思想内容丰富、观点深刻、脉络清晰,从而成为习近平人才观的重要理论来源。习近平紧密联系我国的现实情况,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人才思想来观察和指导人才工作,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人才新思想、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人才思想。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历来十分重视人才和人才工作,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人才思想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坚持在育人用人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才思想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和人才工作,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的历史经验,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以世情、国情、党情为中心,着眼于国内国际人才竞争形势,在治国理政中准确把握人才工作的内在逻辑,围绕我国新时代人才工作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将人才强国战略上升为强国第一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才理论的最新结晶。
2.新时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理论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十分重视人才工作,强调人才资源为第一资源,将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为强国第一战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人才事业稳中求进,获得了重大成就。但是,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国际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动以及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我国人才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时代境遇。有鉴于此,习近平根据世情、党情、国情,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工作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实施方案,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管理和引进的方法与原则,精辟地阐述了人才强国战略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科学地分析了新形势下人才工作可能遇到的问题,思考和谋划了今后人才队伍建设详略得当的根本方针和指导思想。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认真研究和解读习近平关于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深刻领悟习近平关于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方案和指导思想,掌握新时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理论指南。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支撑。纵观历史,可以发现是否重视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事业成败、邦国兴衰。中国共产党历来都十分重视培养和使用人才,这也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能够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人才工作,进而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当前,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支撑,这就要求必须充分发挥人才这一宝贵资源的积极作用。习近平强调人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具有重要作用,指出人才的智慧和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必须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来培养和开发人才,鼓励人才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认真研究和解读习近平人才观和“中国梦”之间的内在关系,努力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人才方针政策,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