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玲令,高梦薇
(湖南工程学院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南 湘潭411104)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新的特征。如从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过渡到教育和管理并重,到现阶段的“以人为本”服务性管理。从管理学角度来看,即从以前供求式管理模式向需求本位管理模式转变。这也是由新时代大学生管理工作特征决定的。自从1999 年高校扩招20 多年来,高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多,信息时代,社会对大学生培养要求日益提高,学生管理工作难度也逐渐加大。大学生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较多,强调的是学生在校活动的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以满足大学生的个性需求而开展全方位管理。但从新时代的大学生管理现状来看,还存在一定的现实困境,为有效解决问题,需要从多角度着手。基于此,从“需求本位”视角出发,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将在对当前管理现存问题和产生原因的深度剖析基础上,提出科学化管理策略,提升大学生管理效果。
新时代大学生的管理工作虽得到了一定的创新,但与新时代下的大学生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做到有效创新,而准确定位问题是前提。为了解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困境,笔者在湖南工程学院等本地高校进行了针对性的调研,通过对辅导员、班主任和部分学生访谈,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困境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传统高校大学生管理模式,更注重事务管理,轻服务育人。这种大学生管理理念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着较大矛盾。高校大学生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模式依旧在沿用,从而造成管理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服从管理,处于“不能做什么”的基本框架和训导模式中。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生硬、固定的管理理念,很容易造成学生产生逆反情绪。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管理要突出需求本位,重点服务学生的发展。[1]
信息技术下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改革传统大学生管理模式,也为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群体而言,移动智能设备成为生活必需品,网络是获取资源的主要方式。虽然网络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也导致信息的难以管控,一些负面的、不良的信息,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生对信息的筛选能力有限,很难准确辨别和定位问题所在,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的负面冲击和影响给学校对大学生的管理带来沉重的负担。
伴随着高等教育环境的逐步改善和大学生的规模逐年扩大,这就需要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支持,但实际结果却是大学生的数量增长远远高于大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扩充需要。这就导致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任务量巨大,管理者难以妥善地定位大学生的管理细则,也导致管理创新的驱动力十分有限。据本课题研究者调研,我校辅导员大多数是超负荷工作,一个辅导员往往要负责管理一个专业的四到五个班,有时显得力不从心。优秀的辅导员更加匮乏,大多数新任辅导员都是研究生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缺乏学生管理工作经验,而一名优秀的辅导员成长至少需要3~5 年。学生管理队伍,无法满足对学生有效管理的基本需求,即便是开展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也是按部就班,固守一套原有标准开展管理工作,以此来减轻自身的工作压力。[2]
新时代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现实困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类为社会原因、学校原因、教育原因和个人原因。
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环境得以改善,对于高级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升。高校教育体制的变革,实现了“精英教育”向着“大众教育”的方向发展,受到开放性的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给大学生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应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更要达成就业目标。[3]一些大学生开始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自我价值的追求方面,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个人主义”的存在使得学生更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对精神财富的关注度不足。从这一点上来看,社会原因对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限制了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健康开展。
高校作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基础平台,能够提供的管理体制是否完善,决定和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但当前部分高校普遍重视招生规模和招生所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管理,不利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学校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不够具体,并未形成完整的管理方案,导致管理过程流于形式,对学生的直接影响力不足。同时,陈旧的管理方法,使得学生的积极性明显降低,导致大部分学生很难在明确的管理框架下参与到学习当中,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网上,利用网络游戏来打发闲暇时间,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影响。学校原因的主要表现为管理工作的侧重点不明确,切入不够精准,很难准确定位学生的基本需求,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不利。[4]
随着新时代下现代教育环境的革新,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在大学生管理以及教育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不够,而是采取传统“工具主义”的管理模式,主张在校内建立常规化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案,以特有的发展目标来做好管理工作。学生成为教育的“工具”,教师开展管理工作也主要是为了完成“管理任务”,缺乏必要的针对学生自身的考量,从而导致大学生的管理效果大打折扣,在缺乏人文关怀的环境下,学生的自我发展会受到影响。从教育的原因切入,就要持续地优化管理环境,以多元化的管理环境,使得人文关怀的价值得到充分呈现。[5]
大学生进到高校,实际上就是跳出了“家庭圈子”,进入一个以高校为核心的“小社会”之中,逐渐脱离家庭环境的管理,进入一个学校的管理体系中。对于大多数的大学生而言,可利用的时间虽然较多,大学生活并不丰富,孤单、迷茫、无助、不适应等情况的存在,很容易导致这一群体在新环境中的自身归属感缺失,很容易被其他新兴事物所吸引,诸如网络游戏等。据本课题组调研,仅三年来退学的同学,高达百分之七十的人是沉迷游戏等网瘾造成的。值得深思的是,这些同学中不乏曾经的成绩佼佼者,现变成失败者,自制力不足是重要的原因。大学生的自身原因,对高校管理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如何准确地定位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直接影响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管理效果。[6]
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管理的现实困境和主要原因分析后,发现当前大学生管理效果并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探索大学生管理的科学化措施。
“需求本位”大学生管理理论,和传统的“供给者本位”大学生管理观相比,具有先进性。以上需求理论最早由凯恩斯提出,他认为在经济总量固定的情况下,经济调节要根据需求来决定。而供给者理论是由美国里根政府经济政策发展而来,强调管理过程中的供求关系平衡。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两者都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将以上理论应用于大学生管理方面,他们的侧重点也不同。“供给者本位”强调把社会需要看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而“需求者本位”则强调把“现实的人”看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7]“需求本位”是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发展对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学生管理,经历了供给管理阶段,在供给管理阶段,我国传统的学生教育模式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8]。改革开放以来,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共存,大学生管理工作得到很大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灌输和道德说教的情况,忽视学生内心需求,外在表现是在制度空间、组织空间和文化空间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9]这些外在表现反映到师生关系中,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学生则成为被教育的客体。“需求本位”大学生管理思想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更加突出管理的科学化和人性化。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地位来看,学生从被管理者变成服务对象。而从管理过程来看,除了需要构建更完善的管理工作体制和平台外,管理工作方法也亟待创新。柔性管理比刚性控制更有效,此外,结合信息技术的科学管理手段也将被充分利用。
从2017 年以来,我校学生工作处和学院的学生管理办公室就探索了基于“需求本位”的大学生科学化管理新机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确定科学的管理理念。新时代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确定科学的管理理念,将“以人为本”理念应用和贯彻到大学生管理工作中,使得管理效果得到全面提升。其一,确定“以人为本”的大学生管理理念。开展大学生管理并不仅是完成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以及布置的任务,更是要以大学生为核心,以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管理工作的开展之本。“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管理者在开展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减少强制性的管理举措,要服务好学生的合理需求,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以贫困学生为例,这一群体通常缺乏足够的自信,很难有效融入集体之中,管理者则需要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关注这一群体并尝试解决这一群体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其成长的环境。不同主体的准确定位与精准管理,势必发挥出管理价值和有效性。其二,确立民主的现代管理理念。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民主管理本身属于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既能够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基本需求,也能够使得学生融入管理中。管理者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尝试在沟通和交流的前提下,使得学生可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让学生成为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主动、积极地配合教师开展的管理工作。确定明确、科学的管理理念,有助于大学生管理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7]
2. 完善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体制。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健全的管理工作体制将展现出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首先,做好机构设置。其一,成立学生资助工作机构。想要做好大学生的管理,资助工作是重要的一环。在该环节当中,涉及的内容包括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校内奖学金以及特殊学生困难补助等,该工作的健全、完善、具体,能够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终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回报社会。其二,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从前文的调查当中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学生在初入校门后,通常会出现一些不良的情绪和状态,如果不进行及时的心理调节,势必造成心理障碍,不利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管理工作体制中,要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形成心理问题的干预方案,使心理辅导工作得以有效展开,完成心理健康知识的传递。其三,建立就业指导中心。主要负责就业指导工作,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成功就业。[10]
其次,加强学校大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管理队伍的需求也随之提升。对于高校而言,要逐步完善大学生管理队伍。要充分改善学校的内部环境,让更多的辅导员可以接受职业培训,学习更多现代大学生的管理知识,以岗位培训的方式来提高辅导员的管理水平,接触更多现代的管理观念,在投身到大学生管理中可以准确定位大学生的自我需求与发展。除此之外,还要形成激励保障机制。全面改善辅导员队伍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建立监督机制,重视辅导员的成长才能够确保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得到落实。
最后,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学生作为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根本,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管理制度的形成要得到重视。一方面,保持权责一致。管理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要突出管理的有效性,则需要让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参与到管理中来,并明确不同主体的参与责任,权责一致,才能够发挥出最优效果。另一方面,建立学生管理制度评价体系。学分制侧重点较为单一,不够系统和全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尝试构建学生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突出评价的针对性和全面性,全面了解管理成效,实现学生的自我控制与科学管理。[11]
3.根据需求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大学生的管理工作,还需要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平台,即安全平台和服务平台。[12]在安全平台的建设方面,管理者要加强对大学生安全思想意识的培养,以日常思想教育和活动宣传等方式,让学生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树立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也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让大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网络上负面不良信息的影响,保持乐观的心理状态,迎接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当然,管理者也要未雨绸缪,建立各类安全预案,避免产生安全问题时而毫无头绪。在服务平台的建设方面,要为大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保证大学生可以在服务平台之上获得自身所需的多元指导,如就业指导、综合能力提升需求等,最终目的是锻炼和强化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得适应效果更理想。全面发展平台的构建,核心是围绕大学生开展的各类基础性的服务内容,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13]
4.适应“需求本位”创新大学生管理工作途径。大学生的管理工作途径要全面拓展,以便于适应“需求本位”下的大学生管理工作科学化。其一,以学生宿舍管理为基点。大学生的学习任务并不多,大量时间都是在宿舍中度过。想要做好大学生管理工作,宿舍管理是重要的一环。管理者要高度关注宿舍管理,营造良好的宿舍氛围与文化,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例如,辅导员进入学生宿舍,与学生聊天和沟通,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也可以通过宿舍之间的评比活动等,增强宿舍内成员的团队凝聚力,强化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其二,发挥高校社团文化的魅力。[14]高校社团多元多样,参与社团使得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更丰富。管理者要充分利用社团带来的便捷特性,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类社团当中,在其中实现自我成长。依托社团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为大学生拓展一个自我提升和发展平台,实现自我有效管理。其三,网络信息化手段。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和尝试关系到管理工作开展的科学性。[15]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社交平台、服务平台对学生进行远程管理,借助信息传播便捷性及时了解学生的各类动态,使得管理有效性全面提升。[16]
总的来说,“需求本位”下的大学生管理工作,要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但从当前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制定系统化的管理方案,确保管理工作得以展开,为大学生的个性需求提供全面服务。从“需求本位”视角出发,针对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特点,就当前管理现存问题和产生原因进行深度剖析,提出科学化管理策略,包括确定科学的管理理念,完善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体制,根据需求来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适应“需求本位”创新大学生管理工作途径等措施。实践证明,提升了大学生管理工作实效性,促进管理工作的创新,“需求本位”下的科学化大学生管理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