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忠
(淄博职业学院,山东 淄博 255314)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极大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疫情爆发后,特别是高校,如何以此次疫情为警示,加强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机制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及处置能力,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指可能给社会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突发传染病疫情、重大食物中毒等威胁公众健康的事件。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发生在高校内或发生在高校外,却与高校中的人或事有相当联系,事前难以预测,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乃至危及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的公共事件。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高校人口密集与居住集中及流动性大等特点使其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发区。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统计,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70%以上发生在校园中,高校更是重灾区[1]。因此,建立有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机制,加强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与防范,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是高校发展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出现的频率逐渐降低,但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频率仍较高[2]。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发展,高校的开放性、人员流动性不断增强,一旦高校内部出现传染病且得不到及时控制,极易导致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近年来,我国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型主要集中在以下3类。(1)传染病爆发流行。在我国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传染病的爆发流行为常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甲型病毒性肝炎、结核病及感染性腹泻等。该类事件一旦爆发,不仅传播速度快,且传染面广,具有较大危害性。在各类病种中,以呼吸系统感染和传染类疾病占比最大。(2)集体食物中毒。食物中毒在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也较为常见。(3)意外伤害事件。在高校,实验事故与交通事故以及触电等意外伤亡事故也比较常见。该类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多与学校安全管理不够完善以及学生自身安全意识较弱等有关。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多数高校尚未设立独立的公共卫生管理机构,或虽有公共卫生管理机构,但没有明确具体的责任分工,而是由校内医疗机构或后勤保障部门兼管,存在重日常管理制度建设,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现象,导致高校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事前”缺位、“事中”不到位、“事后”空位,造成难以弥补的严重后果。(2)师生危机防范意识薄弱,防范能力较弱。高校师生处于相对封闭、安定的环境中,对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识不足,缺乏危机防范意识。加之许多传染病的初期症状往往较轻,辨识度较低,学生在患病后很难第一时间察觉,导致传染面积不断增大,最后演变成校园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时,绝大多数高校未将公共卫生纳入教学计划,缺乏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导致师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识不到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比较弱。(3)缺乏科学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演练活动。一方面,许多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或者建立的应急预案理论性较强,实际可操作性较差;另一方面,缺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计划或者演练活动流于形式。
高校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场合,具有极强的聚集性和广泛的接触范围,一旦发生传染病,扩散的概率会大大增加[3]。但是,尽管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随机性、突发性、不可预见性,但如果处理及时、得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完全可以控制的。针对当前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现状,建议高校构建实施“一体两翼”师生健康促进长效机制,从学生传染病疫情管控、健康教育、健康监测等方面着手,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积极作为,为师生健康筑起一道星级“防火墙”。所谓“一体”,即创建“全覆盖”疫情管控机制,确保师生健康安全;所谓“两翼”,即夯实师生健康教育及健康监测基础。“一体”以“两翼”为基础,“两翼”以“一体”为方向。
“全覆盖”即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制度,扎实做好高校校内医疗机构传染病监测报告的督导、监管工作,做到督查前充分准备、督查中做好评议、督查后巩固提高,真正将工作做到细处,落到实处。
(1)设计校园传染病防控工作日常督导、反馈整改记录表(见表1),通过“月月查、半月访、周周看、时时新”抓好预防,并实现疫情处置“零等待”,全方位做好校园传染病疫情管控,防止传染病在校园内流行、蔓延和爆发。通过月月查,列出督查重点,量化每一项要求,细化每一个标准,落实到每一个项目;通过半月访,每两周汇总一次校内医疗机构就诊情况,掌握学生最新健康动态;通过周周看,每周不定期深入校内医疗机构,观察每天的就诊量和就诊情况;通过结合季节性多发病、卫生节日等,经常性发布传染病防治信息。抓好预防的同时,一旦发现疫情,切实做到“零等待”,迅速启动传染病应急处置预案,及时消毒、隔离、追踪随访,最大限度降低影响和损害。
(2)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培训及演练。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传染病、食物中毒、意外伤害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及应急演练,扎实做好实战演习。同时,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分析总结,不断积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提高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水平。
(3)建立健全事后处理机制。高校制订的应急预案内容要全面,既要包括事件前的准备工作、事件中的处置工作,还要包括事件发生后的善后处理、总结分析及预案更新等,切实做好事件的前期预防、中期处置、后期完善等各项工作。
表1 校园传染病防控工作日常督导内容
建立多元化健康教育机制,即坚持“健康教育先行,预防保健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调研、简报、社团、慕课、新媒体等的作用,提升师生健康意识及健康素养。(1)设计健康素养调查问卷,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学生健康素养现状,为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适时进行行为干预、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整体水平提供科学依据。(2)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结合学院师生善于学习和接触新事物的特点,在做好常规宣传教育的同时,组建并发动学生社团志愿者,借助校园网络、微博、微信、广播等载体,广泛宣传健康知识,创新运用“抖音”“快闪”“微视频”等,通过创作、发布主题鲜明的多媒体作品,不断扩大受众面,进一步增强健康知识宣传效果;开发利用慕课平台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在线课程,通过生动、立体、多元、灵活、互动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将疾病预防知识传递给每名学生。(3)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援助。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的现状,高校应通过增加心理咨询室、引进心理健康测试软件等手段,积极引导学生测试其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疾病等,预防由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到防患于未然。
为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监测质量和水平,建议高校开发使用学生健康管理平台,实时掌握学生健康监测数据信息,及时将存在健康问题的学生信息反馈至系(院)及学生本人。与此同时,在询问学生既往史、现病史、家族史等信息的基础上,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持续做好学生健康指导、健康教育等后续健康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