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懿 缪 伟
南京中医药大学张家港附属医院骨科,江苏 南京 215600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骨科疾病,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快,该病的发生例数不断升高[1]。OVCF临床表现位腰背疼痛、脊柱后凸畸形、进行性椎体塌陷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2]。临床治疗OVCF不少利用手术治疗,其中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最为常用的手术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3]。然而有研究[4]发现,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于重度OVCF的治疗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本研究将体位复位结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用于OVCF的治疗,探究其疗效。
1.1一般资料 以2018年4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OVCF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0例,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77.48±4.39)岁,男性9例,女性41例,发病原因:跌伤18例、持重物致伤13例、无明显诱因出现疼痛19例,骨折至入院时间3 h~4 d,平均时间(1.63±0.43)d。观察组50例,年龄60~89岁,平均年龄(78.10±4.45)岁,男性7例,女性43例,发病原因:跌伤17例、持重物致伤12例、无明显诱因出现疼痛21例,骨折至入院时间4 h~4 d,平均时间(1.67±0.41)d。两组年龄(t=0.701,P=0.485)、性别(χ2=0.298,P=0.585)、发病原因(χ2=0.169,P=0.919)、骨折至入院时间(t=0.476,P=0.635)比较无差异(P>0.05)。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确诊为OVCF;③新鲜骨折;④入组患者遵循知情同意原则。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碍;③伴有神经功能损伤;④合并精神系统疾病;⑤既往脊柱手术史。
1.2方法 观察组:采用体位复位结合椎体后凸成形术,局麻并建立静脉通路,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患者取俯卧位,胸部及骨盆部垫枕,腹部悬空;助手握住患者双腋下及足踝纵向牵引;医师双手叠压于伤椎棘突后,垂直向床面缓慢加压至棘突后畸形基本消失,C臂X线透视见椎体高度基本恢复即可。1%利多卡因局麻,C臂X线引导下,胸椎穿刺经肋-横突间隙进入,腰椎穿刺经椎弓根或后外侧途径进入,适当增加外展角度。侧位X线显示穿刺针接近椎体后缘时,正位X线检查显示穿刺针不超过椎弓根内缘。穿刺针进入椎体后缘3~4 mm,拔出针芯,留置工作套管;沿工作套管开路,侧位透视确认开路至椎体前3/4,正位达椎体中线。建立手术通路,放置球囊,C臂X线引导下注入造影剂3~4 ml,扩张球囊复位骨折,骨折复位后,抽出造影剂,取出球囊,注射低粘度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骨水泥充填满后停止注射,局部压迫2 min。对照组,仅接受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
1.3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手术指标(时间、骨水泥注射量),利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在侧位X线片上测量术前及术后3 d、6个月椎体压缩骨折部位的高度A0,并测量相应部位上位椎体高度A1及下位椎体高度A2,椎体压缩骨折部位未压缩骨折前高度A=(A1+A2)/2,椎体压缩率=(A-A0)/A×100%;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前压缩率-术后压缩率)/术前压缩率;在侧位X线片上测量术前及术后3 d、6个月压缩骨折椎体上、下终板垂线交角,即为椎体后凸角度,后凸角度恢复率=(术前后凸角度-术后后凸角度)/术前后凸角度×100%。
2.1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均较对照组少(P<0.05)。
表1 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比较
2.2两组椎体骨折压缩率、高度恢复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3 d高度恢复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椎体骨折压缩率存在时间效应,在观测时间内两组压缩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P<0.05);两组椎体骨折压缩率比较差异明显,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压缩率存在交互作用,在观测时间内两组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观察组变化趋势明显(P<0.05)。
表2 两组椎体骨折压缩率、高度恢复率比较
2.3两组椎体后凸角度及恢复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3 d恢复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椎体骨折压缩率存在时间效应,在观测时间内两组椎体后凸角度缩小(P<0.05);两组椎体后凸角度比较差异明显,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后凸角度存在交互作用,在观测时间内两组随时间的变化呈现降低趋势,观察组降低明显(P<0.05)。
表3 两组椎体后凸角度及后凸角恢复率比较
2.4两组VAS评分比较 两组术前VA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VAS评分存在时间效应,在观测时间内两组VAS评分降低(P<0.05);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明显,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后VAS评分存在交互作用,在观测时间内两组随时间的变化呈现降低趋势,观察组降低明显(P<0.05)。
表4 两组VAS评分比较
OVCF是在轻微外力下发生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椎体的韧带结构保持完整[1]。体位复位在俯卧位下给予纵向牵引,利用韧带张力及椎间盘的吸拉作用,打开压缩的椎体,达到恢复脊柱生理弯曲、纠正后凸畸形的效果[5]。既往研究[6]证实,体位复位可有效消除相邻椎体对病变椎体的压迫,降低经皮椎体成形术手术过程中灌注水泥的阻力,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本研究结果显示,先行体位复位治疗再行球囊扩张复位,韧带牵张、椎间盘的吸拉及椎体内的球囊扩张共同发挥作用,提升了骨折复位的效果。
国外研究[7]指出,重度OVCF患者接受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效果一般。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5例重度OVCF患者4例穿刺失败,观察组中4例重度OVCF患者体位复位后均成功完成椎体成形术治疗,其原因可能为体位复位可有效拉开椎体上下终板间的距离,为后续椎体成形术治疗提供良好的基础。本研究结果显示,体位复位结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组患者的椎体骨折压缩率、椎体后凸角度降低程度高于单纯椎体成形术组,且该组患者的椎体高度恢复率较好,两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椎体骨折压缩率及椎体后凸角度未见差异,提示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患者术后长期疗效相近。联合体位复位治疗患者术后VAS评分降低明显,表明体位复位可快速缓解患者疼痛症状。
综上所述,体位复位结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OVCF的效果较好,可快速恢复患者生理弧度,减轻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