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得随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人民医院内二科,甘肃 白银 730916)
在多种心血管内科疾病当中,急性心绞痛这一疾病具有常见性,患有这一疾病的患者,通常会出现供血不足以及血管腔狭窄现象,主要影响因素为冠状动脉硬化。急性心绞痛临床表现为阵发压榨性疼痛、呼吸短促等,刺激性疼痛会导致患者身体出现严重不适,不仅会给患者正常生活造成影响,还会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因此应及时采取有效手段治疗与控制,现阶段药物治疗是临床上针对急性心绞痛这一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硝酸酯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应用较多,从而改善患者身心健康状况[1]。本研究旨在探讨治疗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方法与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对我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间收治的50例急性心绞痛患者进行研究,选用双盲法将其分为常规组25例和试验组25例。本次实验研究中常规组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为43~78周岁(67.7±5.21)周岁。试验组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龄为44~77周岁(68.1±5.32)周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常规组实施常规基础治疗,标准为患者发生急性心绞痛时应立即休息,给予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扩张患者动脉,提高血流量,降低心排血量。同时给予患者肠溶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他汀类调脂等药物治疗。在患者缓解期指导患者改善饮食,降低诱因。同时告知患者应减少工作量,减轻精神负担,保持精神愉悦,注意休息。试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行氯吡格雷治疗:给予患者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薄膜衣片)(生产厂家: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J20180029;频率:75 mg/d)治疗。一个疗程为治疗28 d。
对两组急性心绞痛患者的发作频率与症状持续时间、疗效进行对比观察,详细记录患者急性心绞痛发作频率与症状持续时间。疗效评定标准:治愈为患者心电图正常,临床症状消失;好转为患者心电图ST段上移≤0.1 mV,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无效为上述效果未达成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本次实验研究将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22.0中,使用(±s)行发作频率与症状持续时间计量资料对比,结果行t检验;用[n(%)]行疗效计数资料对比,结果行x2检验,如P<0.05说明存在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发作频率与症状持续时间相较于常规组明显更优,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分析意义(P<0.05)。
表1 发作频率与症状持续时间分析(±s)
表1 发作频率与症状持续时间分析(±s)
组别 n 发作频率(次/d) 症状持续时间(min)试验组 25 0.89±0.24 3.29±0.17常规组 25 1.88±0.35 6.51±0.34 t 11.6640 42.3537 P 0.0000 0.0000
常规组疗效相较于试验组明显更低,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分析意义(P<0.05)。
表2 疗效分析[n(%)]
急性心绞痛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病症,会导致心前区疼痛,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都是急性心绞痛的诱发因素[2-3]。从整体上来看,急性心绞痛的高发人群为老年人,这部分患者很容易出现心肌供血不足等现象,动脉斑块会不断通过沉积的方式形成于患者的血管当中,这就会导致患者出现血管狭窄的现象。因此临床治疗中需要有针对行用药,不断对患者心肌缺氧症状进行改善,实现血管扩张的目标,以此来促进冠脉血流量的增加。急性心绞痛患者发病时会感到巨大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发病时应立即停止运动,通过平卧的方式努力进行呼吸调整;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不仅应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坚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同时还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手段治疗与控制,合理选择药物,积极接受治疗,从而改善患者身心健康状况[4-6]。
临床治疗急性心绞痛多根据患者症状表现与病情发展选择他汀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治疗。此类药物均具有较好疗效,因此若在此基础上使用氯吡格雷能够进一步提高疗效[3]。由于临床治疗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疾病时,通常需引导患者注意休息,以此实现控制心排血量、促进血流量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可以提升治疗效果。该药物在动脉循环障碍引起的脑部、心脏不适方面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属于血小板聚集抗制剂,患者服用该药物以后可以在血小板受体和ADP结合方面产生一定抑制作用,同时还可以对糖蛋白GPIIb/IIa和抑制激活ADP复合物进行抑制,整个药效发挥过程中不会对磷酸二酯酶的活性产生影响。
本次研究表明,试验组发作频率与症状持续时间相较于常规组明显更优,常规组疗效相较于试验组明显更低,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急性心绞痛疾病具有发病急、导致患者产生剧烈刺激性疼痛的特点,应用于该疾病的治疗药物较多,而治疗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实施氯吡格雷治疗能够缓解患者急性心绞痛发作频率与症状持续时间,有效提高疗效,促使病死率降低,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