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莎莎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0)
糖尿病在临床上的发生率比较高,患者患病之后血糖水平会处于异常升高的状态,要想控制糖尿病必须要进行血糖控制。临床上控制患者血糖时,低血糖的发生风险比较高,尤其在夜间,更容易发生无症状低血糖,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1]。影响患者血糖波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HbA1c、药物情况、FBG、运动、PBG、饮食、生活习惯、心理等。因此糖尿病教育、饮食、运动、心理等护理干预指导对血糖波动有重要意义[2]。在管理控制血糖水平的时候可以通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进行,既能够监测患者血糖变化情况,也能够提供更加科学的治疗方式,在监测的同时为患者提供护理,进一步提高了血糖管理水平。本次研究针对糖尿病病人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临床应用中的护理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研究对象是我院2018年4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84例糖尿病患者,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动态监测,并且在监测期间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其中有46人为男性,有38人为女性,年龄范围在46岁~79岁,平均(61.85±1.27)岁。患病病程在1年~17年,平均(8.4±0.4)年,其中包括Ⅰ型糖尿病患者21人,Ⅱ型糖尿病患者63人,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并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首先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由于人体生理方面的变化与心理因素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如果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比较差,那么会直接导致生理疾病进一步发展和恶化,如果患者生理状态不好,也会直接导致患者出现大量的不良心理。对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的时候,患者出于对相关仪器的不了解,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负担。所以护理人员要在监测之前将相关仪器的使用流程和作用向患者以及家属进行讲解,这样能够有效的减轻患者对治疗过程的疑惑。同时增加与患者和家属之间的交流,这样也能够减少患者对治疗和监测过程的担忧,同时会缓解患者出现的不良心理。其次要对患者穿刺部位进行仔细的监测。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穿刺部位皮肤进行护理,并且保证穿刺位置在皮下部位,预防穿刺针的脱落,做好导管和针的固定工作。最后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保证患者能够以一个良好的依从状态进行检测,这样能够提高参与程度和配合程度,并且还要将相应的参与事项和配合事项进行告知,才能够提高患者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检测效果。
观察分析患者发生异常血糖的几率以及监测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早餐前、午餐前、晚餐前及睡前血糖水平变化。
通过SPSS 17.0检验相关数据,对异常血糖发生率进行x2值检验,血糖水平动态变化情况进行t值的计算,P<0.05的时候具有统计学意义。
一共有24例患者出现了异常血糖,其中低血糖人数为18例,高血糖患者6人,详情见表1。
表1 异常血糖发生率比较
监测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血糖水平变化相比可以明显看出最后一天的血糖水平要明显低于第一天,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动态血糖水平变化比较()
表2 两组动态血糖水平变化比较()
组别 早餐前 午餐前 晚餐前 睡前监测第一天 13.7±2.4 17.5±4.5 14.2±3.7 12.5±3.2监测最后一天 7.4±3.8 8.1±4.8 8.8±5.5 8.7±5.2 t 12.8470 13.0940 7.4662 5.7040 P P<0.05 P<0.05 P<0.05 P<0.05
糖尿病属于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要想控制和预防患者疾病发展,需要控制好患者的血糖水平,这样也能够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但是如果控制过度的话,患者会出现低血糖的情况,特别是夜间无症状低血糖,这种低血糖情况对人体的伤害更高,而且临床治疗难度比较高,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低血糖是胰岛素治疗中最可怕的不良反应,可诱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3]。CGMS监测能够有效的监测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而且也能够及时发现低血糖情况,是一种效果较高的监测方式。在监测过程中,由于需要患者的较多参与配合,我们向患者告知CGMS监测期间的配合事项,让患者主动参与治疗[4]。参照CGMS监测血糖变化的整体趋势、血糖曲线图及动态血糖监测期间活动日志对病人进行单个指导,如进行饮食、运动、用药、心理指导[5]。从而有效控制患者在监测期间的血糖水平,既保证患者血糖不高,也能够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异常血糖患者人数为24人,低血糖人数18人,高血糖人数6人,患者监测第一天的早餐前、午餐前、晚餐前及睡前血糖水平要明显高于监测最后一天,表明监测过程中的护理效果较高,P<0.05。
总而言之,糖尿病病人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临床应用中的护理效果显著,通过对患者血糖变化的仔细检测,发现患者出现低血糖和高血糖的情况,并且能够有针对性的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有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值得进一步应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