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颖婵
随着《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围绕课标有效实施教学,成为当下音乐学科教学的核心任务。《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第一条基本理念是“彰显美育功能,提升审美情趣”并指出校本课程必须密切围绕国家课程展开落实。因此,为弘扬优秀传统,提高审美与人文素养,培养团队精神,很多学校都在组建自己的学生民族管弦乐队。而一个编制健全的民族管弦乐队,大概需要15种以上的乐器,每种乐器都有鲜明的“个性”,如果不扬长避短,会大大影响演奏效果。虽然扬琴在民族管弦乐队中数量不多,但它却在合奏中起到黏合、支撑的作用,由于学生在演奏时的音准、音色、气韵等都容易出现问题,加之这件乐器也有自身的演奏弊端,因此,提高学生扬琴的演奏水平、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规避扬琴的缺点,让其在演奏中发挥优势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扬琴演奏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1.演奏的音准不过关。音准是音乐要素中最关键的要素,直接影响着演奏的好坏程度。一首作品若音准不过关,那么它不仅不能给听众带来享受,反而会让听众觉得特别痛苦。因此,解决音准势在必行。学生在演奏时把控不住音准,主要包括扬琴的音没有调准和击弦的位置不精准两方面的原因。不论是哪种原因,音准一直游离在外对于作品都是致命的伤害。
2.没有把扬琴的音色弹奏出来。每件乐器都有自身独特的音色,虽说民族乐器的音色较为鲜明,但要把音色真正展现出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扬琴自身的弊端外,很多学生的弹奏不能把握“强而不燥,弱而不虚”的原则,因此,他们演奏的声音不纯净、不融合,不能达到听众的审美需求。
3.不注重气息,甚至没有气息的演奏。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是流动的艺术,音乐是具有生命力的。很多学生在弹奏时不带入气息,这样的演奏声音干瘪、没有弹性,这样演奏出来的音乐就犹如一潭死水,没有任何生命力。不但不能感染听众,连自己都无法被感染。
二、音准的问题及对策
扬琴的音准首先是把音调准,笔者从扬琴琴弦特点入手,从三个方面谈应对策略。
第一,一台扬琴有一百四十多根琴弦,是民族管弦乐队中琴弦最多的乐器。它的音域跨越五个八度,每个音都包含2~5根琴弦不等。所以,调试音准时,除了调准度数关系,还要把每个音中的每一根琴弦都调准确。为了确保音的准确性,可以借助調音器来调试。
第二,高音码上的音在左右两侧有不同的音高,有时候左边调准了,右边的音又出现了偏差,右边调准了,左边的音又不合适了,主要是琴码的阻力造成弦线张力不匀。若要两边快速达成平衡,在调音时要边调边对琴弦做按压或拉伸。一般情况,若一边已经调好,而另一边的音偏高,则把这边的琴弦稍微按压后再进行调试,为确保每个音的准确性,可反复按压、调试几次。反之则进行相反操作。
第三,由于扬琴琴弦多而密集,敲击某个琴弦时会引起其他琴弦的共振。因此,在调音时若发现杂音,要先检查是否有琴弦碰触在一起,若有则要及时将它们分离开来。若无,则要用海绵隔音垫垫在杂音处,以确保音质的纯净。
另外,扬琴音域广、琴弦多,在演奏时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错弹到临弦或琴码之上。针对这一问题,要让学生熟知琴弦位置、找准击弦点的位置,练就扎实功底。扬琴的琴弦多且密集,尤其在舞台灯光的照射下会显得眼花缭乱、错综复杂。因此,在平时训练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只有过硬的基本功,才能避免在演奏时出现弹错音等失误。
三、音色的问题及对策
扬琴在民族管弦乐中的演奏要区别于扬琴独奏,在合奏中的演奏更应注意音色的柔和纯净。
1.处理余音。扬琴没有像钢琴一样的制音踏板,在演奏过程中会有余音延留和扩散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乐队合奏的整体音质和乐曲美感。为了有效控制扬琴余音带来的音响浑浊,扬琴制音器的研发迫在眉睫(扬琴制音器的研发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探索和实践,最初有“膝部式”“腿靠式”“脚踏式”,还有“双档”制音器等,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能延续和留存下来)。目前,适合扬琴的制音器还没能研制成功,处理余音仍然要依靠手动处理。只有减少余音带来的浑浊音响,扬琴音质的纯净度才会大大提高。
2.保证音色柔和。扬琴演奏过程中提倡音色的柔和。在独奏时,演奏者完全可以突出自我,彰显个性,把扬琴的美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但在民族管弦乐合奏中,讲究的是乐曲的融、音色的融,扬琴作为主要的合奏乐器,为发挥好其黏合剂的作用,在演奏中更要保证音色的柔和。
首先,要注意手腕的持竹击弦。手腕击弦的动作是由持竹击打到琴弦,再由琴弦反弹给琴竹两方面组成。手腕持竹击弦时应适度放松,特别是在触碰琴弦的一瞬间,所有力都应完全释放。这样回弹时,琴弦反弹给琴竹这一动作就不会是被动的,而是相对的主动。这样就能使演奏灵活而富有弹性,音色也会更为柔和饱满、富有颗粒性和穿透性。
其次,要注意琴竹胶皮的松紧和新旧的影响。扬琴竹头的橡胶皮如果包的过紧,那么橡胶皮会被撑的比较薄,演奏出的音色也会太过明亮,甚至尖亮刺耳。如果橡胶皮包的略微松一些,加大其与琴弦摩擦的厚度,其音色也就更为柔和一些。另外,橡胶皮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皮质磨薄、弹性降低,如果不及时更换,音色会变得不再柔和,严重时竹头也会被敲击得凹凸不平。因此,在合奏中,琴竹胶皮不宜过薄或过紧,同时可以在扬琴竹头上贴上一层胶布来增加摩擦厚度并保护扬琴竹头,若发现橡胶皮磨损也要及时更换,这样才能确保音质的柔和。
四、气息的问题及对策
尽管在合奏中扬琴常扮演着伴奏的角色,但并不意味着它的演奏不重要,甚至可以忽略,其实它的演奏与其他乐器同等重要,也非常讲究。扬琴要求多种不同的节奏都要弹出韵律感,都要有力度的控制,都要随着主旋律的线条性而变化,而这些都和气息密不可分。这里指的气息不是单纯意义上维持生命的呼吸,而是演奏时的呼吸。很多学生在合奏演奏时不注意气息,甚至没有气息,演奏的声音干瘪、没有弹性,甚至没有生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和提醒学生在演奏中要随着乐曲的主题而呼吸,要随着指挥的手势而呼吸,随着乐曲的情绪而变化。时而屏住呼吸,时而激情四射,时而谨小慎微,时而一点点释放……这样的演奏才能和其他乐器融为一体,才能与指挥合二为一,才能达到和观众同呼吸、同命运的效果。
总之,在扬琴教学中,教师要切实解决学生在合奏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对扬琴演奏的技能得以提高,使学生在民族管弦乐的艺术实践中得以提升。通过扬琴学习,学生对民族管弦乐合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促进学生对民族管弦乐的理解和热爱,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