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

2021-01-14 00:44刘日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12期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思辨

刘日

[摘 要]阅读需要思考,因此阅读可以锻炼思维能力。而能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研究,则在于教师是否具备凝视作品的眼光。当一个教师对整本书阅读做出任务设计时,其追求的不是唯一的、惯性的、大众化的答案,而是给学生质疑、辩证思考的空间,那么这个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才是成功的。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思辨;《鲁滨逊漂流记》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34-0085-02

《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在小学阶段,随着统编教材的推广使用,新教材中加入了“快乐读书吧”等内容,整本书阅读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了。然而,目前国内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仍不成熟,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执教者进行思考。

一、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主体存在的问题

1.有阅读速度不等于有阅读质量

在实际教学中,常有家长向老师提问:“看过很多书,为什么孩子仍然不会写作?不是说阅读指向写作吗?”这实则是因为阅读不是最终结果,在阅读中进行思考才是关键。可以发现,很多学生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时仅仅是为了知道这本书讲什么,于是花费一两天或者几个小时的时间囫囵吞枣地读完,这是将阅读速度与阅读质量画上了等号。

2.摘抄好词好句不等于有阅读质量

每每在做读书笔记时,学生打开书本,快速浏览,一旦找到自己不熟悉的四字词语或者一番总结式的看似表达某些道理的话语,立马拿起笔来圈画并抄在作业本上。看着密密麻麻的笔记,学生心理得到满足与安慰。但细想,这样的好词好句是否就能用在了作文上?一篇好的作文难道是用好词好句堆砌的吗?这样的阅读方法偏离了阅读的本身意义,无法体现阅读的价值。

(二)执教者存在的问题

1.设计的问题简单化

要使学生读书,教师自己就要爱读书。教师自身没有阅读素养,很难对文学作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去调动学生思考。很多教师在执教中关于阅读作品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有教师提出问题:《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谁?鲁滨逊在孤岛上生活了多少年?此类问题不需要通过大脑进行探究,一望可知。其实仔细研读过课标和教材就可发现,这一类题目并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习能力。而教师如若不经思考,仍以此类题目作为训练点,会导致学生始终触及不到作品精神内核,这不仅消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使得阅读中独立思考的能力、辨析事物的能力无法形成。

2.设计的问题复杂化

这种情况与前一种相比,能够感受到执教者是对整本书阅读教学进行了思考的。执教者在设计教学之前,已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了极多关于作品的信息,对文学作品有了更深的思考,因此,在教学中也总想将全部内容灌输给学生。这必然导致学习内容的难度大大增加,学生出现畏难的情绪,更不容易静下心来阅读思考了。仍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提问:鲁滨逊在孤岛上看见野人斗争,凶残的野人打杀弱小的野人,这是否违背了人权?显然这个问题是需要学生主动探究和辨析的,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还不具备理解何为人权的能力。执教者一股脑地将这些看似更体现高阶思维的概念传达给学生,这就把阅读复杂化了。

以上两种倾向产生的原因之一,在于执教者忽视了学习主体的特点。一本好书值得所有年龄层的人们阅读,当心智还较为幼稚的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时可能看到的是探险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当心智更为成熟的高年段学生再读《鲁滨逊漂流记》时,看到的可能就是个人的成长以及孤独的英雄主义。因此执教者能否把握学情、正确审视学生的发展需求十分重要。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应具备的两个特质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要以训练学生的思维逻辑、培养语言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为目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至少具备以下两个特质。

(一)提出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辨

一部能够流芳百世的文学作品,必然有经得起检验的特质。值得探究思考的内容非常多,在教学中没必要面面俱到,一旦教师选择方方面面都指导教授,那么学生自主阅读、思考的空间就会被挤压。建议教师应该选取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角度,以一个点撬动思维的杠杆。在指导教学整本书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星期五为什么愿意跟从鲁滨逊?

提出问题后,学生要回到文本中去找答案。起初学生可能会说因为鲁滨逊有火枪。这个答案是不假思索的,漂浮在学生思维的表层。简单的答案还没能撬动思维,因此答案一定会被推翻。通过阅读整部作品,学生可知道鲁滨逊并不是一个使用火枪滥杀无辜的野蛮人,那么火枪这一道具在野蛮的孤岛上具备什么象征意义?这部作品中鲁滨逊身上的什么特质让星期五心甘情愿地跟从?星期五从被救下到跟随鲁滨逊生活,在这段时间里,它的心理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此外问题的设计还可以与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联系。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课后题为:“你认为鲁滨逊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课本的学习,学生会给出“勇敢”“乐观”之类的答案。这一类评价语非常表面,属于印证性阅读。在教学语文教材时,受传统课堂的时间限制,无法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因此在整本书阅读指导教学时,就可以针对整个问题进行深挖,再读小说,鲁滨逊的勇敢与乐观来源于哪儿?通过一个问题引发更多的思考,促进学生不断地追问,逻辑真相便在脑海中逐渐清明起来。

(二)提出的问题能促进语言交流

有质量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辨,不断地进行思辨训练,学生的思维逻辑就越发清明,语言表达也才会更加顺畅。阅读是为了学生能够表达,因此还要设计一些能够促进语言交流的问题。

例如开展辩论会:你认为鲁滨逊可不可以利用火枪来惩罚岛上的野蛮人。通过思辨,学生选择正方和反方,从不同的立场阐述自己的观点。要知道,所有的问题设计不是为了追求唯一的答案,学生越是有不同的思考越要进行相互辩驳,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聆听不同的看法,相对稳定的真理才会浮现。在这个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也得到了训练。

有质量的阅读需要思考,而能不能提出有价值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研究,则在于教师是否具备凝视作品的眼光。当一个教师对整本书阅读做出任务设计时,其追求的不是唯一的、惯性的、大众化的答案,而是给学生质疑、辩证思考的空间,那么这个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才是成功的,学生的思辨能力真正得到训练。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鲁滨逊漂流记思辨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让阅读对话更灵动
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浸润“过程”味儿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吵嘴吵出《鲁滨逊漂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