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 ,丛妍 ,何克林 ,马睿杰 *
小儿脑瘫指一组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而引起的运动和姿势发育持续性障碍综合征,可导致活动受限及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及继发性肌肉骨骼等问题[1-2]。有研究表明,44%的脑瘫患儿存在各种各样的睡眠问题,包括难以入睡、睡眠持续时间短、易醒、睡眠过度等,其中以难以入睡、睡眠持续时间短最常见[3-4]。此外,脑瘫患儿睡眠障碍引发的焦虑、烦躁也严重影响着患儿生长发育、喂养及自身康复[5-6]。
目前,临床主要采用镇静、安眠药物治疗脑瘫患儿睡眠障碍,但长期服用镇静、安眠药物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7-8]。研究表明,头皮针等中医针灸疗法治疗脑瘫患儿睡眠障碍具有独特优势[9];笔者所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已证实和胃针法对睡眠障碍疗效明确[10],但和胃针法用于治疗脑瘫患儿睡眠障碍的临床效果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和胃针法治疗脑瘫患儿睡眠障碍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1—12月在义乌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就诊的脑瘫患儿共80例,年龄3~6岁。纳入标准:(1)符合脑瘫及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并由专业医生负责诊断和鉴别诊断;(2)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hildren's Sleep Habit Questionnaire,CSHQ)总分>45分;(3)年龄>2周岁但<7周岁。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全身重要脏器器质性疾病;(2)伴有精神疾病或严重癫痫。本研究经义乌市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审查决议编号:A000038),所有患儿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脑瘫的诊断参照《脑瘫指南及定义、分型、诊断标准修订》[1],其中必备条件包括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障碍、运动及姿势发育异常、反射发育异常、肌张力及肌力异常;参考(非必备)条件包括具备引起脑瘫的病因学依据、颅脑影像学(包括MRI、CT、B超)检查佐证。睡眠障碍的诊断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11]:(1)以睡眠障碍为几乎唯一的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睡眠障碍,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疲乏或白天困倦等;(2)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且持续时间> 1个月;(3)存在睡眠障碍引起的明显的苦恼或精神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4)无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
1.3 分组方法 按照患儿入院顺序,先采用计算机产生由80个数字组成的随机序列,再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与和胃针法组,每组40例;随机序列及分组信息由项目组负责人采用信封进行保存并保密、不得提前拆启;确定入组病例后由指定人员依照信封编号、升次顺序对信封进行拆封,获得分组信息后该信封立即失效并不得再次使用。
本研究创新点:
(1)采用经络辨证理论指导针灸选穴处方,重视针灸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核心理论和相关学说;(2)针对脑瘫患儿睡眠障碍,在经验取穴基础上加用和胃针法进行辅助治疗,强调足阳明胃经与神志病症的关系,与以往治疗脑瘫患儿睡眠障碍取穴涉及多条经络有所不同;(3)本研究为首次开展的和胃针法辅助治疗脑瘫患儿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
1.4 治疗方法
1.4.1 常规治疗组 常规治疗组患儿接受头皮针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头皮针治疗:选用0.25 mm×25.00 mm 针灸针,取“靳三针”中的“智三针”(神庭及左、右本神)、“四神针”(百会穴前、后、左、右旁开1.5寸)、“脑三针”(脑户及左、右脑空)、“颞三针”(耳尖直上发际2.0寸及前、后旁开1.0寸),其中“智三针”由前向后平刺0.5~0.8寸;“四神针”针尖向外平刺0.5~0.8寸;“脑三针”“颞三针”向下沿皮平刺0.5~0.8寸。间隔15 min行针1次,频率为200次/min,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无明显虚实者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年龄偏小或不能配合者不留针);1次/d,5 d/周,30次为1疗程。常规康复治疗包括Bobath技术、Rood技术、Vojat疗法等,30 min/次,1次/d,5 d/周,30次为1疗程。
1.4.2 和胃针法组 和胃针法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和胃针法辅助治疗,即针刺天枢穴、足三里穴,其中天枢穴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0寸,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0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针刺前令患儿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选穴部位皮肤后开始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法、不留针,其中天枢穴采用毫针直刺至腹膜壁层,以局部酸胀感明显为度;双侧足三里穴采用毫针直刺0.3~0.5寸,以局部酸胀为度。针具、疗程同常规治疗组。
1.5 观察指标
1.5.1 CSHQ评分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采用CSHQ评估患儿睡眠习惯与质量。CSHQ主要从入睡时间抵触、入睡潜伏期、睡眠持续时间、睡眠焦虑、夜醒、异态睡眠、睡眠呼吸障碍及白天嗜睡 8个因子反映儿童睡眠状况,由患儿家长根据近1个月内患儿睡眠行为进行填写,并根据所描述睡眠行为发生频率进行评分,其中偶尔计1分、有时计2分、经常计3分;CSHQ总分越高表明患儿睡眠障碍越严重。
1.5.2 有效率 以治疗后患儿CSHQ总分<45分或较治疗前降低,或伴随症状减轻为有效,以治疗后CSHQ总分>45分或伴随症状未减轻为无效;有效率=有效例数/总例数×100%[6]。
6.2.3 更自由地表达自我阶段 患者:“我收到一个邮件,让我不高兴,我一方面不想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来心情不好,但内心又想让自己舒服。之前我没有发现自己情绪不好,以为是在陌生环境才出现的焦虑,现在发现我的情绪表现还是比较突出的。” 治疗师:“对了,你讲得很好。”患者:“我觉得我自己这个个性搞得我都没有朋友了,没人聊天,我希望我的问题别人帮我整理出来,不想自己来搞。”治疗师:“是的,你是以自我为中心,同时有些依恋的表现。”
1.5.3 针刺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记录两组患儿针刺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CSHQ各因子评分及总分与治疗前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的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入组情况及一般资料 常规治疗组、和胃针法组各有8例患儿脱落,最终各纳入32例患儿。常规治疗组患儿中男15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4.5±1.2)岁;和胃针法组患儿中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为(4.6±1.4)岁。两组患儿性别(χ2=1.576,P=0.209)、年龄(t=0.190,P=0.8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2 CSHQ评分 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CSHQ各因子评分、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CSHQ各因子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3 有效率 常规治疗组患儿治疗有效21例,无效11例,有效率为65.6%;和胃针法组患儿治疗有效28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87.5%。和胃针法组患儿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7,P=0.039)。
2.4 针刺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两组患儿均未发生针刺相关并发症。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CSHQ评分比较( ±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average scale and factor scores of CSHQ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during and after one month of treatment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CSHQ评分比较( ±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average scale and factor scores of CSHQ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during and after one month of treatment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1
images/BZ_87_1101_2129_1122_2159.pngimages/BZ_87_1689_2129_1711_2159.png组别 例数 入睡时间抵触 入睡潜伏期 睡眠持续时间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后1个月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后1个月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后1个月常规治疗组 32 11.50±2.08 9.81±1.33a 9.72±1.49a 2.75±0.92 2.06±0.88a 2.03±0.82 a 6.38±1.34 4.63±1.16a 4.78±1.43a和胃针法组 32 11.53±2.08 9.63±1.31a 9.63±1.50a 2.72±0.96 2.03±0.82a 1.84±0.68a 6.34±1.43 4.13±0.83a 4.31±1.23a t值 0.060 -0.567 -0.251 -0.133 -0.147 -0.996 -0.090 -1.984 -1.405 P值 0.952 0.573 0.802 0.894 0.884 0.323 0.928 0.052 0.165组别 睡眠焦虑 夜醒 异态睡眠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后1个月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后1个月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后1个月常规治疗组 7.94±1.64 5.59±1.01a 5.72±1.17a 4.38±1.62 3.31±1.51a 3.13±1.43a 7.50±1.50 6.28±0.89a 6.25±1.02a和胃针法组 8.09±1.71 5.28±0.85a 5.41±1.13a 4.19±1.57 3.16±1.51a 2.97±1.36a 7.50±1.52 6.25±0.80a 6.25±1.05a t值 0.372 -1.337 -1.086 -0.469 -0.414 -0.448 0.000 -0.148 0.000 P值 0.711 0.186 0.282 0.641 0.680 0.655 1.000 0.883 1.000images/BZ_87_1016_2486_1037_2516.pngimages/BZ_87_1662_2486_1683_2516.pngimages/BZ_87_1022_2843_1043_2872.png组别 睡眠呼吸障碍 白天嗜睡 总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后1个月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后1个月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后1个月常规治疗组 4.63±1.50 3.28±1.30a 3.38±1.36a 10.31±1.42 9.22±1.66a 8.84±1.35a 55.38±4.59 44.19±4.40a 43.94±3.45a和胃针法组 4.50±1.48 3.22±1.34a 3.28±1.33a 10.34±1.41 9.22±1.58a 8.94±1.19a 55.22±4.63 42.91±3.89a 42.63±3.48a t值 -0.336 -0.189 -0.279 0.088 0.000 0.295 -0.136 -1.235 -1.514 P值 0.738 0.850 0.781 0.930 1.000 0.769 0.893 0.221 0.135images/BZ_87_1646_2843_1667_2872.png
脑瘫患儿发生睡眠障碍的原因除了脑发育不良外,还与家庭紧张因素、养育方式、睡前过量功能训练等有关,同时脑瘫患儿自身肌张力、运动模式异常等也可影响睡眠质量[12-13]。中医学理论认为,睡眠障碍属“不寐”“不得卧”“目不瞑”等范畴,总体病机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与心、肝、肾等密切相关[14];小儿脑瘫属“五迟”“五软”“五硬”等范畴,与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和气血盛衰等密切相关。对于小儿脑瘫的治疗,应从先、后天入手,以补肾健脑,健脾益气为主要治则。“头为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头,诸经皆归于脑”,已有研究表明“靳三针”疗法治疗脑瘫疗效确切[15-17],本研究取“靳三针”中的“智三针”“四神针”“脑三针”“颞三针”进行头皮针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并作为对照。
谷忠悦等[18]通过对照、分析《黄帝内经》中所记载的与心身疾病相似的证候,得出神志病症与足阳明胃经关系密切的结论;成词松等[19]研究认为,在确立经络辨证整体框架及足阳明胃经的基础上选穴至关重要。既往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穴可通过改善颞叶的葡萄糖代谢及增加颞叶的血流量而有效改善睡眠、调节情绪[20];笔者所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以天枢穴、足三里穴为主穴的和胃针法具有调和全身阴阳、气血,行气解郁,和胃化痰的功效,可有效改善睡眠障碍患者失眠症状[10]。本研究采用和胃针法(针刺足阳明胃经天枢穴和足三里穴)辅助治疗脑瘫患儿睡眠障碍,结果显示两组患儿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CSHQ各因子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和胃针法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表明和胃针法辅助治疗脑瘫患儿睡眠障碍具有一定临床效果,可有效改善患儿睡眠习惯与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天枢穴和足三里穴的健脾益气、调理气血功效有关。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患儿均未发生针刺相关并发症,表明和胃针法辅助治疗脑瘫患儿睡眠障碍的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和胃针法辅助治疗脑瘫患儿睡眠障碍具有一定临床效果和优势,可有效改善患儿睡眠习惯与质量,这为脑瘫患儿睡眠障碍的针灸治疗及选穴提供了新的思路,而着眼于脑瘫患儿伴随症状的治疗可能有利于提高脑瘫患儿生活质量及康复效果。本研究未发现两组患儿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CSHQ各因子评分及总分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可能与样本量较小等有关,后续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贡献:徐霞进行文章的构思,研究的设计、实施与可行性分析,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并撰写论文;徐霞、丛妍、何克林进行论文及英文的修订;马睿杰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
本文无利益冲突。